首页 理论教育 南方文化审美,青白瓷独秀

南方文化审美,青白瓷独秀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白瓷的崛起,成为一个瓷器文化时代的标志,它代表了此时南方陶瓷生产发展的新水准。青白瓷是在宋代产生的,它是以江西景德镇窑为代表,包括广西、福建等地区在内的瓷器品种。因此,青白瓷系,实际上是南方青瓷的继承与发展,它以材料中氧化铁的多寡分别显示不同的青色色阶,因而,应该称为青白瓷系列。有关青白瓷的特征,这里以景德镇为例加以说明。

南方文化审美,青白瓷独秀

“南青北白”陶瓷生产格局的形成仅仅是陶瓷生产在全局分布上的一个现象,而隐藏在它背后的却是陶瓷生产技术的进步与人们认识及利用材料中化学成分及其组成,尤其是人们认识氧化铁在陶瓷生产工艺上的作用,揭示了陶瓷生产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制瓷业中,材料中氧化铁含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到瓷器白度的纯洁性,氧化铁含量低瓷器倾向白色,氧化铁含量高瓷器重至黑色。在中国陶瓷史上,所说的青瓷、黑瓷、白瓷等瓷种的分类,就是因为材料中氧化铁含量的多少而言的,它决定了白瓷、黑瓷和青瓷的色感。

继陶瓷生产“南青北白”分布格局之后,北方的白瓷生产继续发展,继邢窑之后,定窑成为代表性的窑场。而在南方除了原有的青瓷在部分窑场得到持续生产并保留原有的特性以外,其他地区迅速出现并形成了另一种具有划时代且代表性的瓷器品种——青瓷的衍生品种,即青白瓷。青白瓷的崛起,成为一个瓷器文化时代的标志,它代表了此时南方陶瓷生产发展的新水准。

五代十国、两宋时期,白瓷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以定窑白瓷为代表的北方白瓷继续发展,而与此同时,南方的青瓷已经退出主流地位,随之兴起的是青白瓷系列窑场。青白瓷是在宋代产生的,它是以江西景德镇窑为代表,包括广西、福建等地区在内的瓷器品种。所谓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因为它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因此,称青白瓷”[12]。一般地,在景德镇窑,又称为“影青”,也称为“隐青”。实际上,隐青是由于在釉料中含有氧化铁的多寡决定的,一般地,氧化铁低于1%,过少就会呈现白色,就形成白瓷品种。仅因为氧化铁含量的不同,也会出现各种深浅不等的“影青”效果。“隐青”是青瓷的继续和发展,就是在瓷的釉料中氧化铁含量相对青瓷釉料少了许多。因此,青白瓷系,实际上是南方青瓷的继承与发展,它以材料中氧化铁的多寡分别显示不同的青色色阶,因而,应该称为青白瓷系列。有关青白瓷的特征,这里以景德镇为例加以说明。

20世纪50年代在江南地区发现了属于五代十国和宋代的许多兼烧青白瓷的窑址,诸如江西景德镇窑、江西丰南白舍窑、安徽繁昌柯家冲窑、福建闽清窑、湖北武昌金口窑、江西吉安永和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福建泉州碗窑乡窑、福建同安窑、福建南安窑等。这些青白瓷窑,有个别的是一个完整的系列窑,例如,景德镇窑,它包括湖田、湘湖、梅胜亭、南市街、黄泥头、柳家湾等,这些窑址都遗留着大量青白瓷碎片标本

江西景德镇,原名昌南镇,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改名“景德镇”。景德镇是宋代著名的瓷窑之一,它的环境因素便于生产陶瓷,不仅有优良的松质木柴作燃料,还有较为便利的水路交通运输条件,以及优质的高岭土等制瓷材料。尤其西晋以来,中原长期战乱迫使北方人举族搬迁,其中,有不少北方各窑场的瓷工落户到景德镇,为景德镇陶瓷生产技术的提高与陶瓷文化的发展与丰富提供了各种相关的条件。但是,到目前为止,考古界仍然对景德镇是否在唐代就已经烧制陶瓷,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证据。仅凭借清代“兰浦《景德镇陶录》卷五历代窑考一节之中记景德镇两处唐窑,一名‘陶窑’,另一名‘霍窑’,‘唐窑’,初唐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为东山里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诏新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并不能证明景德镇陶瓷生产在唐代的博兴。另外,《中国陶瓷史》对之也得出结论,“景德镇初唐时期的陶窑和霍窑,是否真有其人其事,目前还只能存疑”。在此,是否在唐代景德镇就已经生产陶瓷的问题,先搁置不谈(确切的结论有待考古界证实),然而,对宋代景德镇生产瓷器,并形成一定特色是没有疑虑的。

宋代,在陶瓷史上,景德镇生产青白瓷闻名于世,并且是典型的青白瓷品种之一,它代表了南方青白瓷的基本特征。

宋代景德镇以出产青白瓷著名,元代继承了宋代的衣钵,并将青白瓷发展到新高度。蒋祈在《陶记》中记载:“江、河、川、广,器尚青白,出自镇之窑者。”这无疑说明在宋元时期,在江南十分崇尚青白瓷器,并且,景德镇的青白釉瓷器特别突出。“元代景德镇在继承宋代青白瓷生产的基础上,无论在胎质、釉色、造型、装饰方面都较前有所不同,形成自己的风格。”[13]元代青白瓷的胎料已经采用瓷石和高岭土相加的“二元式”配制方法,另外,其中氧化铝的含量也明显增加,烧成温度提高到能够烧制精美瓷器的水平。一般地讲,元代的青白瓷要比宋代的青色略重,但比宋代的清澈透明。

最为重要的是,景德镇青白瓷的装饰别具风格,它从定窑中吸收了刻、划、印等造型和装饰方法,素有“粉定”或“南定”之称。然而,一个突出的地方特色,还是将自己的风格写进了中国陶瓷史。(www.xing528.com)

从制作工艺上讲,印花“是用刻有花纹的陶模,在瓷坯未干时印出花纹,一般为模印阳纹”[14]。刻花也是景德镇仿定瓷工艺的一种装饰塑造方法,它一般采用竹片刀具或金属刀具来完成,尤其竹片刀具所刻的线,宽而厚重,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一般刻花线条流畅,并留有深浅不等的斜面,纹样也因之出现丰富的变化。划花是采用梳状的工具在坯体上划出纹样,它表现自然有趣,富有装饰感,是省工省力的装饰方法。这些方法用在定窑白瓷上的视觉刺激与用在景德镇窑青白瓷器上的视觉刺激是完全不同的。在定窑白瓷器上的印、刻、划图案,仅能隐约显示图形,很少具有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而用这些装饰方法印、刻、划在景德镇青白瓷器上,就会出现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这就是“所谓影青,是在釉厚处或花纹凹陷处微呈淡青色”[15]装饰的理论根据,也是隐青的含义所在。

从造型上看,青白瓷在景德镇的造型也相当丰富,包括碗、盒、盘、注、瓶等各种器物,装饰内容有牡丹、莲、芙蓉、梅、卷草、凤、鱼、鸭、婴戏等。这些器皿在使用中,不仅实用,而且清新可爱,富有生活情趣。景德镇所仿定窑瓷器的装饰,并用青白瓷作为媒介,体现出的青白瓷的个性特征,很快赢得了广泛的声誉。蒋祈在《陶录》中记载:“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垠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

综上所述,景德镇青白瓷生产不仅为以后陶瓷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也在陶瓷文化史上树立了一个里程碑。它旨在总结宋代定窑瓷器的成型与装饰方法,并对宋代的陶瓷生产成果做了一定的发展。

然而,青白瓷在景德镇仅仅是一个地区的生产状况,并不能覆盖南方青白瓷体系中其他瓷窑的地方特色,也代表不了其他地区的青白瓷文化。

从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建青白瓷生产状况看,是海疆文化和陆地文化交汇的结果,与景德镇青白瓷有着鲜明的区别。从地理分布与延续的时间看,青白瓷在福建地区的情况是:一方面,它在两宋时期,一直成为陶瓷制品的主流品种,并成为人们利用陶瓷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主要资源,不论日用陶瓷器皿,还是各种工艺品,乃至祭祀品及宗教的法器等,均采用青白瓷生产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陶瓷生产工艺的提高,明代出现了一种白瓷,以德化窑白瓷为代表的白瓷生产独具特色,加之它独特的文化内容及表现形式,以及较为成熟的成型技术等,均成为明代德化陶瓷生产的主要标志。故此,白瓷生产在明代成为德化窑的主要特色,这就取代了青白瓷的文化地位。

有趣的是,明代之后,特别是在清代前期,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在福建地区,青花瓷器却成为一种主要产品。实际上,德化的青花瓷生产是延续了元代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花瓷器的生产制作工艺,并且,是以生产日用瓷为主流的陶瓷生产。这种青花日用瓷产品是以青白瓷为物质媒介的日用陶瓷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但是,现在的德化青花瓷不是青白瓷胎,而是白瓷胎。现代青花瓷与传统青花瓷的不同还有它的材料、烧成气氛,以及表现形式的不同,在审美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性,尤其是它以绘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将绘画审美注入陶瓷文化的审美之中,进一步丰富了陶瓷文化的审美内容。

总之,青白瓷是一个陶瓷文化时代的物质媒介,它所包含的材料及其工艺、生产与制作、器型与功用、装饰与审美,以及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等,共同构成了青瓷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