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瓷发展与成熟:浙江地区瓷业系统及越窑青瓷发展状况揭示

青瓷发展与成熟:浙江地区瓷业系统及越窑青瓷发展状况揭示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浙江地区制瓷业的这种发展势头,初步形成了以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为代表的瓷业系统。有关越窑青瓷的发展状况,《中国陶瓷史》作了详细阐述,并认为: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来,中经三国、两晋,到南朝获得了迅速发展。由此可见,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还不能从具体的文化功能与陶瓷的适应性上很好区分并应用,故此,陶瓷文化的发展与成熟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青瓷发展与成熟:浙江地区瓷业系统及越窑青瓷发展状况揭示

继原始瓷器之后,在浙江地区逐渐形成了以越窑为中心的青瓷产地。“东汉瓷器,是由原始瓷发展而来的,是在原料粉碎和成型工具的改革、胎釉配制方法的改进、窑炉结构的改进、烧成技术的提高等条件下获得的。”[3]事实上,在中国范围内,从陶器到瓷器的发展过程,都是因为材料配制的进步、窑炉技术的改进,以及烧成温度的不断提高等制作技术的进步而完成的。

据地理位置及地利因素分析:上虞地处杭州湾南岸,东边和余姚县接壤,西南与越国故都所在地绍兴毗邻。以它为中心,北部是土地肥沃的冲积平原,南部则山峦起伏,溪流纵横,湖泊密布。曹娥江纵贯县境南北,并直接注入杭州湾,这样,在上虞地区不仅具有优越的发展农业的基础,也具有十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由此可见,在上虞地区,之所以能够产生并发展传统陶瓷业的主要条件不仅是农业发达,交通便利,而且森林资源为陶瓷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燃料资源。有关上虞县瓷器生产的就地取材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对浙江省上虞县上铺公社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的瓷片标本和窑址附近的瓷土矿中的瓷石样品做过许多测验和化验工作,并分别发表了《我国瓷器出现时期的研究》和《中国历代南北方青瓷的研究》等论文。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浙江的瓷窑一般都是就地取材”[4]。从历史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看,各地陶瓷生产,可以说,都是就近取材的。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凡在传统上出现陶瓷生产的地域,都是黏土、瓷土矿储藏丰富的地域。这与传统上交通条件的限制不无关系。(www.xing528.com)

继东汉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新兴的制瓷业在江南偏安地区继续发展,“迄今在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四川等江南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这时期的瓷窑遗址,江南瓷器生产呈现遍地开花的局面,为唐代瓷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其中,浙江是典型的产瓷区,早在东汉时,上虞、宁波慈溪和永嘉等地已经建立了制瓷业作坊,作坊组织瓷工进行探索性的生产,成功地烧制出青瓷和黑瓷两个重要瓷器品种。在浙江地区制瓷业的这种发展势头,初步形成了以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为代表的瓷业系统。在这些瓷业系统中,发展较为迅速与典型的是越州窑,即“越窑”。所谓越窑,实际上不是一个窑,而是一个地域性瓷业文化系统,它地域广阔、跨越时间较长、文化积淀也十分丰厚,是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越窑的主要产地包括上虞、余姚、绍兴等,是古代越人的生活区域,东周时期属于越国封地,并成为该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此,书写了吴越之争,各有胜负的历史篇章,也书写了因朝代更迭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可是,所有的人和事都成为历史烟云,它们随时代更替而迅速变化,但不变的是陶瓷文化的长期积淀。早在商周时期,这里便兴起了制陶业,特别是东汉以来,在本地区发展起来的制瓷业,就没有间断过,尤其东汉到北宋的1000多年中,瓷器生产技术逐代提高,经过创造、发展、繁盛和衰落等几个发展阶段。实际上,越窑之所以衰落是相对于其他地区陶瓷发展而言的,直到现在,越窑所在的地区仍然是传统陶瓷生产及传统陶瓷文化的生产地之一。之所以命名为越窑,是因为唐代习惯用州名来命名瓷器窑场,故此,被称为越窑或越州窑。

有关越窑青瓷的发展状况,《中国陶瓷史》作了详细阐述,并认为: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来,中经三国、两晋,到南朝获得了迅速发展。瓷窑遗址在绍兴、上虞、余姚、勤县、宁波、奉化、临海、萧山、余杭、湖州等县市都有发现,是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场众多、地域较广、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系统,也是当时我国瓷器生产的一个主要窑场。在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州窑瓷器生产的另一个成就,就是逐渐摆脱了利用陶器制作方法与利用原始瓷器制作方法来生产制作瓷器,而独立形成了制作瓷器的工艺方法,包括轮制技术的提高及拍、印、镂、雕、堆和模制等技术。青瓷造型品种繁多,功能齐全,如生活中所用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各种容器、盥洗器、灯具和卫生器具等,应有尽有。“瓷器制品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代替了漆、木、竹、陶及金属制品,显示了瓷器制品胜过其他材料的优越品质,也预示了瓷器的光辉前程。”[6]另外,除了大量的生活器物之外,随着丧葬文化的变化,人们开始利用瓷器作为陪葬的物品和器具,被称为瓷器“冥器”,诸如谷仓、砻、碓、磨、臼、杵、筛子、畚箕、猪栏、狗圈、鸡笼等丧葬文化用器。这样的丧葬文化用器,也随着现实文化生活内容的丰富逐渐增多,例如,三国时期,在以上器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火盆、鬼灶等多种器物。由此可见,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还不能从具体的文化功能与陶瓷的适应性上很好区分并应用,故此,陶瓷文化的发展与成熟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