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化陶瓷工艺美术(上册):德化居民的传统社会生产与文化生活

德化陶瓷工艺美术(上册):德化居民的传统社会生产与文化生活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而易见,德化地区开始生产陶瓷的历史开端,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论证。新石器时代围绕石器制作、使用,所展开的还有原始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和生活等带有标志性的文化活动。因此,围绕造物内容来说明一个文化时代在该地区的生产发展状况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德化陶瓷工艺美术(上册):德化居民的传统社会生产与文化生活

从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看,造物与人的饥饿、干渴、冷热、安危等属于生理需要有密切的关系。随着造物的扩大与生产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在造物上进行着越来越细致的划分,划分成为各种需要的造物。陶器是人类诸如这样造物的重要类型之一,而中华民族是陶瓷造物的主要民族之一,尤其是瓷器的发明国与最大生产国。也就是说,在中国历史上,陶瓷是中国古代人们进行文化生活的主要器具之一。

人类最早造物的重大发明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变化的,从石器到陶器,从陶器到青铜器等,逐渐发展起来。尤其在古代中国,陶瓷作为造物的主要媒介连续不断地得到发展,并紧密地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结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另外,由于中国各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与人们认识事物与利用事物为自身服务的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因而,陶瓷生产与被利用的方式、方法以及内容均具有不同的特色,这是陶瓷文化地方性风格特征的主要原因所在。

从彩陶文化揭开陶瓷文化发展的光辉历史篇章开始,各地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均发展了自身的陶瓷文化。这里,就地处东南沿海地区一隅的德化看来,传统上有海陆文化叠加而形成的陶瓷文化尤其别具一格。

如果说,在石器时代,德化就有了人类生活的足迹,那么,在原始社会,德化的陶文化就会如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彩陶文化一样,既有遗址,又有遗存的陶器造型。显然,如果仅仅凭借一件陶器,甚至是“莫须有”的一件陶器,就断定在德化地区存在着新石器时代的陶文化,显然具有牵强附会之嫌,证据不足。较为确切地,是根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在境内南部的芹山地区,发现秦汉时期人类生活的石屋、石灶、石鼎等属于石器时代的遗物。但是,这已经是距今两千余年前的秦汉时期,它同新石器时代至少要差两千余年之多。显而易见,德化地区开始生产陶瓷的历史开端,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论证。

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有石屋、石灶、石鼎等属于石器时代的遗物发现,并不等于说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文化。因为,围绕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内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存在的现实的生产力水平。诸如,人们开始利用石器工具,诸如石刀、石铲、石凿、石锛、石锄、石镰、石斧、石针等,进行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并改造自身,乃至获得必要的生活物质资料,这是石器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新石器时代围绕石器制作、使用,所展开的还有原始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和生活等带有标志性的文化活动。而陶器生产与利用仅仅是这个时代造物发展的主要彰显,并不是唯一的造物。因此,围绕造物内容来说明一个文化时代在该地区的生产发展状况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尽管如此,这里并不否认,在唐代以后,随着土著居民的日渐减少,乃至消逝,而与此同时“客家”人口逐渐迁入该地区,使得该地区人口,尤其是劳动力人口逐渐增多,德化地区的陶瓷生产逐渐发展起来。

历史上,由于中原地区的屡屡战乱,许多人为了避免战祸不得不搬迁,以图安稳的生活。在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中,迁入的人口得到安稳的生活,于是,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很快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不少封建王朝的政府都是有目的地进行移民,以充实边疆。而福建地区古代被称为闽粤地区,历史上,中原王朝为了将这个地区尽早地纳入自己的版图,对此多次用兵。例如,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征服岭南地区,在解决战争物资运输及供应时,开通了灵渠,即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联系起来。在长期不间断的开疆拓土的战争中,居住在边疆地区的人口因被征服、被奴役而不断掀起反抗,在激烈的角逐中,尽管被征服地区的人们不断进行英勇反抗,但是,绝大多数土著居民还是被诛杀殆尽了。于是,为了填补民力不足,历代封建政府都相应地进行了移民,即将其他地区的居民迁徙到新征服的地区,以之弥补民力的不足。这种移民尽管是在征服与被征服中,甚至是血腥的屠杀之后进行的,但是,它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入尚未开发区,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

在福建省的德化,由于不断的人口迁入,增加的人口不仅需要必需的食物,也需要必要的生活器具,这是德化陶瓷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一方面讲,陶瓷文化是围绕独特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展开的物质形式与意识观念表达的总称。在“客家”移入之前,德化地区可能已经出现了陶瓷生产,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地区之间的差异,使得移民的陶瓷文化与土著陶瓷文化有很大区别,这样,客家文化与土著文化必然有一个融合的过程,最终以客家的陶瓷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该地区陶瓷文化发展的主流;从另一方面讲,由于外界移民的不断与大量涌入,不仅增加了该地区的人口,而且,也促进了该地区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丰富陶瓷文化的内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传统农业时代,以农业为基础的、以陶瓷手工制作为家庭副业的小农经济在德化地区逐渐发展起来。

封建时代,尽管专制主义国家对农民手工业者的人身自由进行严格控制,对劳动力资源的极端束缚,以及对劳动成果的巧取豪夺所采取政策、方式和方法等,是随着需要而演变的。但是,不论农民,还是各种手工业者,也只有对封建国家各级政府进行完税之后,才能够进行自身正常的文化生活,这就决定了陶瓷生产的复杂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陶瓷文化更广泛的发展。另外,陶瓷文化的发展不仅受到自身规律的影响,也受到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前者,诸如陶瓷生产技术、材料及其工艺、劳动力的技术水平等,与对陶瓷产品实在的文化功能及其表现形式等共同组成了陶瓷文化的自律性发展规律;后者是非陶瓷生产与利用的文化因素,诸如政治形态、经济模式、思维表达等文化内容构成了陶瓷文化发展的他律性内容。尤其是陶瓷文化的他律性因素对它的发展影响更加深刻。对陶瓷手工业者而言,他们断然不能摆脱封建国家各级政府的严酷盘剥,甚至,他们的生产就是为各级封建政府服务的,或以政府的政治意识来生产,或为封建政府的经济目的而制作等,正是在这种种桎梏或严重盘剥下,陶瓷手工业生产缓慢地进行着。还有,由于历届封建政府都奉行重农轻工、重农轻商政策,因而,陶瓷制品,除小范围(包括官窑生产在内)的生产之外,不能得到宽泛的发展,而围绕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文化生活,在竭力谋求自身生活的稳定,不需要激烈的商业竞争。总之,围绕封建小农经济的文化生活的保守性决定了陶瓷生产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是自我满足的封闭式的文化生活。

这种封建社会的时代特征自然决定了陶瓷生产及其文化运作,总是在局部上缓慢地进行,而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就在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已经有所发展的情况下,手工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这种限制,乃至束缚。

宋代以来,德化陶瓷生产与经营进入重要时期,那就是从唐代的零星生产发展到宋代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这里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德化陶瓷得到迅速发展,与大量人口迁入仍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北宋时期,一直在北方和西北边境地区用兵,必要时,许多地方的人口因战争需要而迁往南方,当年定窑汝窑、钧窑等窑场的瓷工纷纷南迁;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之后,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在此过程中,北宋的遗老遗少也跟随政府举族搬迁。这样,南迁的人口不仅将北方地区的民族文化带入南方地区,也将陶瓷生产技术引入南方的陶瓷生产之中。北宋时期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文化,在南宋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南宋到元代,由于海洋运输及其贸易的大发展,促进了商品对外贸易的扩大化。也就是现代文化语义上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到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元代以泉州港为海上商品输出的集散地,大量商品在此云集并运往南洋各地。在海外贸易的商品中,包括大量的丝绸、茶叶和陶瓷制品等。这样,德化窑陶瓷生产旨在实现对外贸易的需要,生产适合海外各地文化生活需要的产品。故此,宋元时期,在海陆文化交汇下,德化窑陶瓷文化在多种文化因素交汇影响下继续发展,并进入到相对发展的时期。另一方面,北宋时期,南方青白瓷得到迅速发展。青白瓷是在宋代产生的,以江西景德镇为代表的,包括广西、福建等地区在内的瓷器品种。所谓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因为它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因此,称青白瓷”[12]。一般地,在景德镇窑,又称为“影青”,也称为“隐青”。青白瓷是青瓷在材料化学组成及工艺特征上取得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是在材料中发现了氧化铁含量较低的瓷土之后而完成的。在南方青白瓷发展时期,德化窑是福建地区青白瓷的代表性窑场之一。随着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德化窑的制瓷材料逐渐发展,尤其瓷土中氧化铁和氧化钛含量的逐渐减少,致使瓷器瓷质越来越纯净洁白,直到明代中后期,德化窑瓷器完全成为典型的白瓷品种。另外,明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陶瓷生产与经营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在形成的商品经济环境中需要大量的商品来适应市场需要,主要是消费者的需要,于是,陶瓷生产打破小农经济时代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生产的界限,出现了以投资生产与盈利为目的的陶瓷生产与经营的组织形式,这成为商品经济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主要组织形式。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随后将蒙古元朝势力排挤到长城以外,在全国范围内重塑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文化生活。

随着明朝初期政局的逐渐稳定,明王朝在调整治国方略的时候,将工匠服役的制度放松了,即可以用一定货币替代服役。具体地说,明朝政府实行“纳银代役”制度,给绝大多数手工艺人带来自由生产的空间和时间。另外,明代,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首先是农业大发展极大地解放了困扰在土地上的生产力,尤其是江南农业得到长足进展,素有“鱼米之乡”的江浙一带,更是“苏湖熟,天下足”。在农业发展的情况下,工场手工业迅速兴起,一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新型生产方式出现,它标志着在封建经济内部已经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并孕育着一个新阶层的诞生。这样,在封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与商品经济的结合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正值此时,德化窑陶瓷生产相对集中,岭南窑场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就是在德化窑陶瓷生产继续发展的时候,出现了比较成熟的白瓷品种。于是,各级瓷工围绕白瓷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文化创造:它集中体现在瓷质的变化及其成熟方面,表现在制作技术的进步方面,表现在瓷器文化内涵的发展方面。

然而,正应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德化窑陶瓷生产与经营在白瓷发展的基础上,由于对外贸易需要,也开始大量生产青花瓷器。在德化,清代的陶瓷生产是围绕对外产品输出而展开的,它产量较大,与当时德化地区的消费人口相比,陶瓷产品远远超出消费总量。于是,人们利用陶瓷生产进行商品贸易,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www.xing528.com)

在小农经济思维及其运作方式影响下的陶瓷生产与经营,是陶瓷世家产生的客观物质基础;陶瓷世家的传承是中国儒家教育思想及其现实运作在陶瓷生产领域中的翻版;陶瓷世家为陶瓷生产保留了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同时,也给陶瓷文化发展带来局限性;陶瓷世家是考察历史陶瓷文化活动的教科书,但是,它也需要逐渐换血与输液。

【注释】

[1]德化县志编纂委员会,《德化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4,第98页

[2]德化县志编纂委员会,《德化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4,第98页

[3]德化县志编纂委员会,《德化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4,第98页

[4]郭其南《瓷都群星——德化瓷坛古今百家》,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12,第1页

[5]郭其南《瓷都群星——德化瓷坛古今百家》,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12,第1页

[6]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化陶瓷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12,第3页

[7]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3,第271页

[8]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3,第271页

[9]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3,第391页

[10]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3,第391页

[11]郭其南,《瓷都群星——德化瓷坛古今百家·序》,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12,第1页

[12]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3,第26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