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口迁徙与增减具体情况,做详细解析

人口迁徙与增减具体情况,做详细解析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中原的人口为了躲避战乱,迁徙该地区的甚多。宋元交汇之际,由于南宋军民联合抗击蒙古帝国军队的入侵,德化的人口仍然在迁徙中变化着,尤其南宋政府和军队腐败无能,更加剧了北方地区各民族人口的大量迁徙。“宋末元初,德化爆发以陈蔚、苏十万为首的扶宋抗元农民起义,战争造成人口衰减,嗣后元朝施行残暴的剿杀,民众被迫流亡,人口大量减少。”由此可见,战乱的影响成为德化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便有人类文化的繁衍。有人认为,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德化境内便有了人类生活的足迹。根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在(德化)境内南部的芹山地区,发现秦汉时期人类生活的石屋、石灶、石鼎等属于石器时代的遗物。直到目前,在福建地区,考古界证实最早的人类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属于彩陶文化类型的有昙石山文化遗址。这说明此时在德化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

无论如何,作为人类生活的环境,德化所处的闽粤地区,还是人们竭力争夺的地方。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历次对此用兵,旨在征服该地区,以实现他们开疆拓土的夙愿。根据《史记》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箸,过丹阳,至钱塘。”秦汉时期,封建国家大统一思想占据主流地位,尤其秦帝国的统一,佐证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证实了一个这样的事实:在大一统的旗帜下,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将是任何特殊情况都替代不了的。因此,长期以来,有见识的政治家均主张封建国家的高度统一。为此,历代统一的封建王朝,势必将周边纳入治辖之内,以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历史上,由于中原多次离乱,大量人口外迁。福建地区山高壑深,交通不便,相对安定,安定的社会生产发展与人们相对稳定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该地区比较顺利地发展经济。于是,中原的人口为了躲避战乱,迁徙该地区的甚多。西晋“八王变乱”之后,很多人口从中原外迁,从那时开始,历经东晋、唐代末期、五代十国、两宋,乃至清初,不少外地人迁居福建境内,起初居住在闽江、晋江、九龙江等水路交通便利的地区,例如,“《英山李氏谱》载,始祖李楚珪率兄弟、叔侄50余人,于唐广德元年由南安奎兜肇基归德场。《泗滨颜氏族谱》载,始祖颜芳,原籍河南温县,于唐元和十年(815年)移居德化泗滨”。[1]“宋元丰八年(1085年),德化全县12700户,20840人。宋室南迁后,中原人口大量南移,加快德化人口增长,嘉泰元年(1201年),增加到17781户,23426人。”[2]各地“客家”在长期的混杂中,逐渐向四处分散而居,这样,德化山区成了“客家”赖以生活乃至生殖与繁衍文化的居住区。

然而,就在客家人经营的这片土地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宋元交汇之际,由于南宋军民联合抗击蒙古帝国军队的入侵,德化的人口仍然在迁徙中变化着,尤其南宋政府和军队腐败无能,更加剧了北方地区各民族人口的大量迁徙。“宋末元初,德化爆发以陈蔚、苏十万为首的扶宋抗元农民起义,战争造成人口衰减,嗣后元朝施行残暴的剿杀,民众被迫流亡,人口大量减少。”数十年过后,在经过明朝初年的恢复,德化境内的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升。据清代乾隆时期的《德化县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县有2727户,17900人(不含从外地拨入屯田军32所的人口),此后,推行丁口分担赋役,未满16岁的儿童和超过60岁的老人都没有统计在丁口之内。由此可见,战乱的影响成为德化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后,在经过清代200余年的安定生活后,德化县境内的人口有了明显回升。据《德化县志》(1992年版)记载:道光九年(1829年)全县民烟户24513户,土著流寓共103933丁口;实在屯烟户7190户,丁男7190户,男妇大小共22825丁口,全县总计31703户,126758丁口。在封建专制时代,德化的人口增长与战争离乱关系十分密切,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它会明显增加;相反,就会减少。(www.xing528.com)

除此之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衰竭也直接影响人口数量的增减与质量的提升,尤其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兴衰是人口数量增减与素质提高的关键所在;在现代社会,政府的政策与当地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也成为影响人口增减与素质高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历史上看,由于德化境内的人口接近全部是从中原不断迁徙而来的,所以,在该地区除气候、地质以及物产之外,文化的内涵及其精神仍然是汉唐以来中原文化发展及其衍生。显然,又由于该地区的地质与自然环境以及海洋文化的影响,德化地区的文化又与内地的中原文化有着鲜明的差异。

在人类所依托的自然环境中,水利与土地是重要的资源,水是动植物生存必不可少的要素,土中的矿物质微量元素更是动植物的重要构成因素,尤其动物有机体的发育与成长,离开它们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人类自然不能离开土地和水这两种资源。换句话说,在水利和土地资源结合良好的地区,人的繁衍与持续发展也十分良好。长期以来,人们围绕陆地与水资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类型,即海洋文化类型和陆地文化类型。

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有很大的区别,海洋文化类型是以海洋为环境,人们从中获取丰富的物质资源并获得生存权利的文化类型,它主要以航海与渔业为主,并兼有商品贸易等文化活动,是对海洋自然资源的获取与改造活动及其成果综合而形成的多种文化的总和。陆地文化是以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池塘等自然资源进行生产,以谋求生活资源的文化类型,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农耕、畜牧、养殖以及砍伐等,人们从中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源,并围绕这些资源展开各种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历史上,由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以,产生的文化也不一样。而多变的文化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内容,也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福建德化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该地在行政区划中属于泉州地区并深居内陆,既有海洋疏通之便,又具有陆地富饶的资源,故此成为海陆文化发展的良好之地。换言之,德化是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叠加并行发展的文化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