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郊区活动空间案例分析与可视化

城市郊区活动空间案例分析与可视化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9-9典型样本一周通勤模式的可视化Y30和Y31是一对居住在亦庄地区的夫妻,其中Y30是30岁的男性,是模式4的典型样本;Y31是26岁的女性,是模式5的典型样本。T51是模式7的典型样本,他是一名28岁的男性,职业为软件工程师,月收入较高,与妻子一同住在天通苑地区。

城市郊区活动空间案例分析与可视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居民的一周通勤模式,以及7天的GPS轨迹数据和三维可视化对于理解居民行为模式的重要作用,研究选取具有不同通勤模式的4个样本进行三维可视化,将其每一天的通勤轨迹投影至二维平面上[3],并与访谈资料结合进行分析(图9-9)。这4个典型样本分别是亦庄样本Y42、Y30、Y31和天通苑的样本T51,而前文提到的通勤日间差异的四个维度均在可视化和分析过程中有所体现。

Y42是一个模式1的典型样本,即其通勤在时间、空间、方式、路径方面都是固定的。该样本是一名30岁的已婚男性,与妻子共同住在通州区,在亦庄地区就业,职住距离约为21千米。尽管他拥有私家车及驾照,但他每天乘坐单位班车进行通勤。据其在访谈中反映,主要由于通勤距离过长导致他每天需要早起,而乘坐单位班车可以在车上进行休息,因此他选择单位班车作为主要通勤方式而不是私家车。而单位班车每天的发车、到达时间都比较固定,早通勤需要2小时,晚通勤需要1.5小时,且每天的起止位置和路线都是固定的,因此该样本每天的通勤都非常固定。

图9-9 典型样本一周通勤模式的可视化(www.xing528.com)

(彩图见书末)

Y30和Y31是一对居住在亦庄地区的夫妻,其中Y30是30岁的男性,是模式4的典型样本;Y31是26岁的女性,是模式5的典型样本。夫妻双方均在朝阳区工作,职住距离分别为11.9千米和11.3千米,他们的工作地相距4千米,并且工作地附近都有地铁站。双方的工作时间均具有一定的弹性,尤其是作为丈夫的Y30,他每天的上班时间相对较晚但加班情况比较常见,有时甚至需要加班至深夜;而妻子Y31一般在上午9至10时上班,而在下午5至8时下班。夫妻双方均有驾照,而家庭中唯一的一辆私家车通常由妻子使用。当丈夫的上班时间与妻子差不多时,他们会一起开车先到达妻子的工作地,然后丈夫再换乘地铁到自己的工作地。而当他们由于上班时间差异较大不一起通勤时,丈夫会搭乘出租车到工作地。当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先下班的妻子一般会在工作地附近进行购物或休闲活动,直到丈夫下班,到其工作地会合然后一同开车回家。而当丈夫需要加班到比较晚时,妻子会先行独自开车回家,丈夫下班后一般会搭乘出租车。因此,这两个样本的通勤地点固定,通勤时间和通勤路径具有日间差异,妻子Y31每天乘私家车进行通勤,其交通方式是固定的,通勤模式属于模式4;丈夫Y30的交通方式具有日间差异,属于模式5。根据可视化结果可发现,此对样本在调查的一周之内周一、周四、周五一同进行早通勤,周一、周二、周四一同进行晚通勤。

T51是模式7的典型样本,他是一名28岁的男性,职业为软件工程师,月收入较高,与妻子一同住在天通苑地区。他每天早上的上班时间比较固定,但由于有时需要加班,每天的下班时间具有差异。他的通勤距离是9.5千米,家中无私家车,通常乘坐公交车或地铁进行通勤,有时会选择骑自行车。在参与调查的一周中,该样本与其妻子在周四一同回了位于海淀区的另外一处住处,该居住地距离其工作地约6千米,而在周五,样本选择了骑自行车进行通勤,直到周六早晨,样本才回到位于天通苑的居住地。因此,该样本的通勤在时间、空间、方式和路径上均具有日间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