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城市郊区居民通勤模式

提升城市郊区居民通勤模式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勤是居民就业地与居住地分离而产生的出行行为,是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城市社会等学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国外已有大量关于通勤模式、不同群体的通勤差异、职住关系与通勤行为、城市空间与通勤行为、过量通勤等方面的研究。职住关系与通勤行为也一直是郊区与郊区化研究的重要视角,已有的对于北京市居民通勤行为的分析也证明了郊区化过程中职住分离程度的加剧。

提升城市郊区居民通勤模式

通勤是居民就业地与居住地分离而产生的出行行为,是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城市社会等学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Horner,2004)。国外已有大量关于通勤模式、不同群体的通勤差异、职住关系与通勤行为、城市空间与通勤行为、过量通勤等方面的研究(Peng,1997;Shen,2000;Horner,2002;Lee and McDonald,2003;Schwanen and Mokhtarian,2005;Cao and Mokhtarian,2005)。国内也有学者对北京、广州、上海、大连等城市的居民通勤格局与行为进行探讨(Wang and Chai,2009;周素红,闫小培,2006;孙斌栋等,2008)。这些研究多基于活动日志或出行日志等问卷调查数据,对于通勤距离常以家与工作地的直线距离或基于GIS工具计算的最短路网距离进行衡量。

职住关系与通勤行为也一直是郊区与郊区化研究的重要视角,已有的对于北京市居民通勤行为的分析也证明了郊区化过程中职住分离程度的加剧(Horner,2004;宋金平等,2007;张艳,柴彦威,2009;冯健,叶宝源;2013)。本章关注郊区居民的通勤行为,分别从通勤格局、通勤方向、职住距离、通勤时间、通勤交通方式、通勤具体路径几个方面研究郊区居民的职住关系与通勤特征;结合前文对于出行日间差异研究的结论,聚焦通勤行为在时间、空间、方式、路径四个维度可能存在的日间差异,利用2010年的调查数据,对通勤的日间差异进行测度和分析;提出一周通勤的理论模式,在日间差异测度的基础上基于理论模式进行三维可视化和案例分析,透视郊区空间与郊区居民的行为特征。(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