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们就通勤、购物、休闲等内容对居民日常行为的时空规律及其决策机制进行了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多关注居民一日内时空行为规律或工作日与休息日之间的差异,而对更长时间尺度的居民时空行为特征及决策则鲜有学者涉足,这主要是受到数据获取难易程度和学者研究意识的限制(张文忠,李业锦,2006;张艳,柴彦威,2009;王德,马力,2009;周素红,刘玉兰,2010)。在传统的时空间行为研究中,大多采用活动日志或出行日志问卷调查获取数据,获取长期时空行为数据的成本较高,样本选择、调查跟踪、问卷回收乃至整个调查过程实施的难度也就更大(柴彦威等,2009)。另一方面,从学者的研究意识看,人们往往认为居民的时空行为在工作日与周末间存在明显差异,工作日与休息日各一天的日志调查基本能够反映居民日常行为的时空规律与决策,而较少关注周一至周五、周六与周日之间的差异。
国际上对于居民时空行为数据获取的跟踪时间尺度一直存在诸多争论。地理学与交通领域的时空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存在一个普遍假设,即居民的日常行为模式主要是常规的、惯常的,其活动与出行在短期内非常稳定,并且具有高度的重复性(Hanson and Huff,1988)。尽管这个假设曾经得到过实证研究的证实,并且也有学者认为,过于混杂的时空行为规律难以应用于相关政策制定(Kitamura and Van der Hoorn,1987;Buliung et al,2008)。但是,随着长期活动-移动日志调查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实现,学者们开始关注居民的日间行为差异,该假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对于中国城市,随着城市范围与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变得越来越为复杂,交通系统也越来越完善,居民的需求及其时空间行为也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等特点。就北京市而言,城市交通系统与服务设施的完善、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使居民能够选择多样化的活动与出行方式;而交通拥堵、超长通勤等城市问题又促使居民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出行效率,规避不必要的时间与金钱损失;弹性通勤、机动车尾号限行等政策也对居民行为造成了深刻影响。这些因素都使得居民的时空间行为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多变。国内学者若想更加全面、更加完整地了解居民的时空行为规律及其决策机理,日间差异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www.xing528.com)
本章采用三维可视化、描述性统计与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北京市郊区居民行为的一周模式及其日间差异。这一方面充实了国内相对不足的一周时空行为规律研究,另一方面也为基于两日以上数据的日常时空行为研究提供了中国案例,并从日间的节律性和差异性的视角出发,折射中国城市郊区居民行为的复杂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