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1 北京市1978—2013年常住人口
北京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在空间上表现为郊区的农业用地逐渐转为非农用地,城市空间不断扩展,城市道路呈环形与放射形相结合的交通网络,居住区建设随着环路的建设呈圈层式向外扩展(顾朝林,1999)。(www.xing528.com)
1949年以前,北京的城市建成区基本在内外城墙(二环路)以内。1949年后,北京重新确立了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并实行“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的城市建设方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向四周扩展,到1960年代,城市建成区逐渐突破了内外城墙,向东北和西北方向扩展(方修琦等,2002)。196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发展速度因政治原因而有所放慢,到1970年代初建成区基本限制在旧城区和二环外侧,但东西向发展明显(艾伟等,2008)。这一时期,除了一些在郊区新建工业区相应形成的居住区外,城市居住区主要在二环至三环之间由内向外逐步发展,集就业、居住和服务于一地的“单位大院”成为城市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马清裕,张文尝,2006)。
改革开放之后,北京的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空间拓展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中心大区和外围次中心的面状城市化,二是沿交通干线的线状城市化,三是以区域城市斑块为中心的点状城市化(黄庆旭等,2009)。从20世纪80年代到1995年,中心建成区面积增加了近两倍,随着二环、三环和四环路部分路段的全面贯通,城市中心区的边缘也进一步向四周扩张。到了2000年,北京的城市边界扩展到四环以外、五环附近,北京的北部和南部差异显著,北四环附近已经十分繁华,整个中心建成区沿八达岭高速公路向北部延伸至五环外,囊括了回龙观、北苑、天通苑等大型居住区,但南三环外的发展仍非常滞后。
2000年后,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环线和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开发区和大型居住区扩展,城区增长边界不断外扩。城市道路方面,2001年、2003年和2009年先后实现了四环路、五环路和六环路的通车;轨道交通方面,先后建成并开通了13号线、5号线、8号线、10号线等线路,截至2013年年底,共拥有17条线路、270座运营车站,形成了“中心成网、外围成轴”的轨道交通网格局,北京地铁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地铁系统。为了进一步疏散中心城的产业和人口,促进人口向新城和小城镇集聚,北京市确立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建设通州、顺义、亦庄等11个新城,北京城市周边区域的吸引力不断上升(柴彦威,塔娜,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