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郊区活动空间:大数据时代的应用与影响

城市郊区活动空间:大数据时代的应用与影响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社交网站不断涌现、政府监控手段日益普遍,全球数字化信息总量飞速增长。2012年2月,《纽约时报》网站刊登题为The Age of Big Data的文章,向全球宣告了“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目前,大数据已引起了产业界、科技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并在商业决策、经济发展与预测、社会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郊区活动空间:大数据时代的应用与影响

1)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社交网站不断涌现、政府监控手段日益普遍,全球数字化信息总量飞速增长。2012年2月,《纽约时报》网站刊登题为The Age of Big Data的文章,向全球宣告了“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Lohr,2012)。目前,大数据已引起了产业界、科技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并在商业决策经济发展与预测、社会公共安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术领域,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2008年起相继出版专刊来专门探讨对大数据的研究,有学者将数据密集型的知识发现作为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美国Wired杂志的主编在2008年甚至发出了“理论已终结”的极端言论。在中国,近年来关于大数据的讨论和研究同样飞速增加。可见,大数据俨然已成为国内外各领域的重要话题,不仅代表学术研究所能获取的数据基础越来越丰富,更促使了人们思维方式和科研范式的改变。

大数据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中对于人的关注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数据基础。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多样、生成快速、价值巨大但密度低的特征,而近年来大数据的飙升主要来自日常生活。根据著名咨询公司IDC的统计,2011年全球被创建和复制的数据中,75%来源于个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而言,大数据时代使得在原有的城市物质空间数据的基础上,获取大量动态的、带有空间信息的个人的数据成为了可能。基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定位技术,国内外学者们纷纷开始利用手机定位数据、社交网络数据、网页数据、浮动车数据、公交IC卡数据进行区域空间结构、城市等级体系、城市时空间结构、城市交通等研究。

2)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期,长期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注重经济的快速运行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强调物质空间、功能空间的建设,在城市研究中重视对经济活动、土地利用的分析,而相对忽视对“人地关系”中人的正面关注(柴彦威等,2006;汤茂林,2009)。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研究都反映了“以物为本”的思想和“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而一味追求经济生产效率的提高,忽视城市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等社会代价,将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以人为本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胡锦涛指出,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调结构、转方式、促民生”为主线,弱化了经济建设指标,不断强调社会建设和环境建设,加大了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力度(胡鞍钢等,2010)。在中共十八大报告等重要文件中不断被提及的“新型城镇化”,强调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关注农民工等群体,也体现了以人为核心的理念(仇保兴,2012)。

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领域应该更加注重对人的正面关注。而随着城市空间复杂性和城市移动性的增加,以及居民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城市研究也应更多地关注城市中人的需求,分别从基于空间和基于人的视角对于“人地关系”加以综合考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