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郊区活动空间: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应用探索

城市郊区活动空间: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应用探索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所述,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数据采集技术逐渐完备、方法逐渐完善、研究逐渐深入,并且紧扣当今社会的关键与热点问题,如何从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理论研究扩展到对城市社会与行为的实践应用,以及城市管理政策干预成为目前新的探索前沿。

城市郊区活动空间: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应用探索

1)走向多元主义的城市地理

西方科学地理学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规模宏大且影响深远的计量地理革命,它使得地理学在理论和方法论上实现重大转变,表现为地理学内部的高度专门化和哲学思潮的多元化两大趋势(柴彦威等,2012)。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社会极化问题加剧,社会不公平日趋严重,学者们开始怀疑空间分析学派对人地关系中人的作用的贬低以及实证主义普遍性追求的脱离实际(田文祝,柴彦威等,2005)。因此,整个学术界开始关心社会及政治问题,质疑主流现象,寻求正义,并孕育出一场社会大转型。西方地理学界出现了人文化和社会化两大趋势,地理学开始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结合,研究内容上也从传统的区域研究和空间分析转向解决现实性社会问题(姚华松等,2007)。

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地理学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都成为计量革命后期兴起的学派。异议地理、社会正义及道德地理学也成了一种地理现象,从而形成了新区域主义、新文化转向、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这些思想和理论虽有一定程度上的争论,但总体上是和平共存的状态,地理学变得有容忍性和开创性,形成了多元主义的时代(唐晓峰,李平,2001)。

2)对人类时空间行为的正面关注

在人本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越来越关注人与社会的实际问题(约翰斯顿等,2005;王兴中,2004)。人文社会经济生活及空间现象中经济因素的重要性持续下降,而社会与文化等因素的重要性相对上升。因此,解释人文地理现象的视角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等转向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个人因素等,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重点也从环境(特别是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特别是自然人)的影响研究转向人(特别是社会人)与环境(特别是社会地理环境)的互动研究(Aitken,1991,1992;Aitken,Rushton,1993)。与其对应,城市空间的研究视角逐渐从物质(实体)空间转向社会空间、行为空间等非物质实体空间,研究的关注点从土地利用的空间合理配置转向人类行为的空间表现,研究的目的从重视生产的经济目标转向重视生活质量的社会目标(柴彦威,龚华,2001;柴彦威等,2002)。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者们开始了对人类时空间行为的正面关注,并逐渐形成了基于行为的研究范式

区别于基于经济、基于资本、基于功能等城市研究视角,基于行为的研究范式强调对行为主体(政府机构、企业、家庭或个人)的个体行为过程进行解构,强调个体非汇总行为而非集体汇总行为。通过对个体行为的选择和制约过程的理解、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与城市空间的互动等过程,从微观到宏观重构一个用行为解读的城市空间。这种研究范式强调行为,并且是微观个体的行为,基于微观视角的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宏观分析对于内在机理的掩盖;该范式还强调行为与空间的互动,将个人的行为置身于城市空间环境的大背景之中,研究城市空间对人的行为的制约,人的行为空间一方面构成了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人的行为空间不合理或与“理想的空间”存在差异时,则由决策者通过规划手段对物质空间进行优化。(www.xing528.com)

3)面向实践应用的时空间行为研究

在“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模式影响下,中国城市地理学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复兴以来,便有着明显的“实用主义”价值倾向,也就赋予了时空间行为研究以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并重的目标导向(刘云刚,许学强,2010;柴彦威,塔娜,2013)。随着国内外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数据采集、计算挖掘、三维可视化与时空模拟等理论与技术的日益革新,时空间行为研究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

首先,在研究数据方面,数据更加精细化、准确化、动态化,多种来源、不同结构的时空间行为数据趋于整合(柴彦威等,2009;黄潇婷等,2010)。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基于空间的分析与统计转向基于人的分析与统计;越来越多的研究使用复杂的计量模型(张文佳,柴彦威,2009);质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在挖掘空间现象背后的深层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时空间行为在GIS三维空间中的可视化得以实现(赵莹等,2009;Kwan,2004;关美宝等,2010);还发展出了质性方法与GIS可视化相结合的地理叙述方法(geo-narrative)(Kwan and Ding,2008)。再次,在研究对象方面,时空间行为的研究逐渐从宏观走向微观,研究对象也逐渐由群体走向个体,由现象走向机制(柴彦威,2005)。最后,在研究内容方面,时空间行为研究一直关注城市社会中的新问题、新现象,如ICT的影响(申悦等,2011;甄峰等,2009)、城市交通碳排放(马静等,2011)、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等(柴彦威等,2010)。

综上所述,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数据采集技术逐渐完备、方法逐渐完善、研究逐渐深入,并且紧扣当今社会的关键与热点问题,如何从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理论研究扩展到对城市社会与行为的实践应用,以及城市管理政策干预成为目前新的探索前沿(柴彦威等,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