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环境之情感的本质意义在于能使人们在世界中居住下来,并从中深刻而广泛地经历到自身的意义。当环境暗示和空间识别中存在熟悉情感的传达和交流时,这种认同便使我们产生轻松、温馨、愉快的情绪。与其说我们对室内环境的感觉,不如说是我们对自己生命情感的感觉。甚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室内环境并没有客观存在的价值,它的存在完全是为了主人的使命。除了居住的功能外,建筑是一种符号,代表了生命的期望[11]。这其中,归属感是情感中的最主要内容,它是存在于世人的心理和精神上对生活环境的深层次需要和愿望的产物,归属感让人们感觉到这是有关自己的领域,从而产生心理的安全感、亲切感和自豪感。当今的绿色室内环境更多地被视为一种与人的交流对话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它依然是人们在世界中的家,也依然是人们产生归属感的地方,它熔铸了我们的生命情感,并对其进行了新的构建,表达方式出现了新的途径,和人的交流也有了新的通道。在我们从体验世界上升到情感审美的理性升华中,绿色室内环境让我们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生活和存在的意义,同时建立起与周围世界的积极而有意义的联系。
老建筑是历史为人们看得见的面貌,是人之情感寄寓的重要场所。德国学者冈特·尼契克(Günter Nitschke)认为场所是生活时空的产物[12]。我们曾呆过或久居过的老房子不仅与我们有一种生物意义上的物质关系,人与室内环境之间更会建构起基于生活意义上的意识关系,这样的老房子寄寓着我们专属的情感。绿色设计注重老建筑的历时性价值,特别是对地域风味的传统建筑的保护,旧室内空间改造中尽量保全原有建筑形式和结构。这些原始和改造后的建筑空间中很多都仍然附有复杂多重的情感表征,例如,现存完好的围屋形式寄寓着客家人的生活情感,而仍在使用的巴基斯坦Sind省民居的通风塔则是当地人的情感回忆。绿色室内环境设计对历史感觉的亲昵很好地保留了老建筑内含人之情感的形式和功能,它唤起人无拘束的旧时所积淀下来的情感回忆,看到更丰富的世界也意味着看到了更完整的自己,这种心灵的照顾为人提供了一个临时庇护的港湾,身在其中会感到像在家一样的放松、自在的温馨感。冬暖夏凉的窑洞是历史悠久的陕北人的居住方式,它是当地生活与给定的环境之间的最佳关系,这种关系揭示了生活深层结构,窑洞在哪里,乡情就在哪里,窑民们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传统居所,窑洞寄寓的是它主人的生命情感。中央美院张绮曼教授的设计团队在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的旧窑洞改造项目(图5-30~图5-32)以低碳、低成本、低消耗为设计出发点,运用现代手法充分挖掘了生土材料与当地自然材料的特性,使之与现代材料有更多的结合方式。改造后的窑洞干净、卫生、明亮、通风,既保留了原初窑洞那厚土墙、地坑窑的面貌特征,反映出窑民的原始居住状态,回归窑民淳朴的生活景象,又反映了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和当地特色。原始的窑洞形象中带有几分现代意味,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对传统窑居生活做出了很好的现代途释。静谧舒适、乡土纯朴的生活环境总能唤起当地人对往事片段的回忆,整个室内环境依然维系着窑民和窑洞之间的情感联系,给予居者“回家”的宁静和温暖。
图5-30
图5-30、图5-31、图5-32 三号窑洞的客厅、厨房和主卧室 Figure 5-30,5-31,5-32 cave no.3’s living room,kitchen and master bedroom
图5-31
图5-30、图5-31、图5-32 三号窑洞的客厅、厨房和主卧室 Figure 5-30,5-31,5-32 cave no.3’s living room,kitchen and master bedroom
图5-32
图5-30、图5-31、图5-32 三号窑洞的客厅、厨房和主卧室 Figure 5-30,5-31,5-32 cave no.3’s living room,kitchen and master bedroom
图5-33 印度尼西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外立面图 Figure 5-33 the elevation of the Japanese research center in the university of Indonesia
图5-34
图5-34、图5-35、图5-36 印度尼西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外景、其中一个主要大厅的剖面图、廊道。 Figure 5-34,5-35,5-36 Japan research center’s landscape,one of the main section of hall and the corridor.
图5-35
图5-34、图5-35、图5-36 印度尼西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外景、其中一个主要大厅的剖面图、廊道。 Figure 5-34,5-35,5-36 Japan research center’s landscape,one of the main section of hall and the corridor.
图5-36
图5-34、图5-35、图5-36 印度尼西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外景、其中一个主要大厅的剖面图、廊道。 Figure 5-34,5-35,5-36 Japan research center’s landscape,one of the main section of hall and the corridor.
出于生态功能考虑和文化传扬的需要,绿色室内环境设计也会袭用人们熟悉或附有情感的传统和地域文化建筑形式及其特征,其中的认同感便强化了空间环境的情感观照,这种直接或抽象的情感延续能给人亲切和自在的心理情绪。例如,壁炉是传统室内环境用于冬季保暖的构造形式,壁炉前的那块地方,即家庭领域中最核心的公共性空间,英国建筑学者布莱恩·劳森(Bryan Lawson)称它为“家庭圣地”,这种温馨祥和的场所特征在现在的绿色室内环境设计中也常被利用。再如,Akihiko Takeuchi设计的印度尼西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Indonesia)(图5-33~图5-36)采用深深向下延展的坡度为45度的瓦屋顶和白色支撑构架,这种形式的自然通风良好,悬挑的屋檐能遮蔽强烈的阳光和排走雨水,坡屋顶上部的构造还可以很好地获得室内采光,每个空间之间的所有通道都是开敞而且避雨的,大部分室内不需要安装空调便能很好地适应雅加达的热带雨林气候。这些建筑的主要传统形式特征均鲜明地反映出印尼传统建筑风格,展现的是印尼人熟悉的生活场所形象,寄寓着印尼人深厚的情感,让在此工作学习和前来参观的当地人感受到一种温暖人心的归属感。(www.xing528.com)
能比传统和文化产生更加浓郁的个人专属情感的是自主建造的房屋,自建房在生态可持续设计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不仅应对环境问题,还担负了很多社会伦理的责任。诺伯格·舒尔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认为“环境最具体的说法就是场所。一般的说法就是行为和事件的发生”[13]。房屋自建这一行为和事件作为生存环境的场所创造过程,不仅满足了人的生存的客观物质需求,而且体现的是人存在的价值和期待,满足了人的精神情感需求,理性价值的实现中也创造了情感价值。当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倾注精力、融入志趣和喜好去完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居住环境,这个人造环境便深度地聚集了人的生活、精神和情感,并将相应的生活方式具象化表现出来,看到室内的布置、陈设,就像看到了居者本人一样,人的生命价值对象化的自我体认会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成就感、自豪感。自建活动形成人与空间环境之间建立的这种关系是人存在于世的一个根基,户主与房屋间存在着深刻的归属情感。在乌克兰扎波罗热的退休老人Vladimir Sysa将废弃的香槟瓶子变废为宝,把这些香槟瓶整整齐齐地布置在墙体上,为自己在乡间建起了一栋香槟瓶别墅(图5-37、图5-38)。瓶底朝外的排列形式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表达了老人的审美趣味,这个别墅远远看起来就像是装点着一个个绿色的甜甜圈,其中还点缀着几颗透明的甜甜圈,形式隐喻中的所指让我们感受到老人喜悦的心情。老人用自己的双手和热诚去建造了自己的房屋,他在这个空间里倾注了个人的审美、喜好、生活的愿景。这样的房屋回赠给老人的是有生命的空间,有情感的生活环境。
图5-37
图5-37、图5-38 Vladimir Sysa用废旧香槟瓶自建的住宅 Figure 5-37,5-38 Vladimir Sysa’s self-built housing made of old champagne bottles.
图5-38
一些具有可持续意识的绿色设计师极为看重自建房的价值,他们在帮助户主自建房方面有积极而突出的贡献,这便使自建房屋的个人情感属性更为凸显,被更多的人感知和认识。美籍伊朗设计师纳德·哈利利(Nader Khalili)就是其中的一位典范。基于对世界各地土著居民建造技巧的了解,并以最低的环境影响和最少的材料消耗创造最大的空间为设计原则,哈利利创造了沙袋小屋(超级土砖小屋)(图5-39~图5-41)。其建造工具和材料非常基础,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没有技术基础的人也可以使用最原始的材料来创造效率高而坚固的庇护所,用哈利利的话说,这些房子“结实得像尼龙搭扣”。他还创办了加利福尼亚大地艺术与建筑学院(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Earth Art and Architecture),致力于环境艺术和建筑方面的公众教育,并在加州地球网站(Cal Earth website)免费公布如何建造超级土砖应急庇护所的说明。作为户主和建造者,对自己住宅的营造可以有极大的发挥,房子和户主的情感联系随室内环境的建成而产生,这是一个属于熔铸了主人体力、智慧、志趣、内心的愿望的生活环境,自身在环境中的投射会使居住者感到称心、意满、自豪的情感关怀。
图5-39 沙袋小屋的建造过程 Figure 5-39 building process of sandbags cabin
图5-40 沙袋小屋外观 Figure 5-40 sandbags cabin appearance
图5-41 沙袋小屋室内环境 Figure 5-41 sandbags cabin indoor environment
图5-42 城市流浪者庇护所 Figure 5-42 urban homeless shelter
节约高效理念下产生的小空间则是另一种能寄寓专属情感的场所。鲁道夫·施瓦茨(R.Schwarz)说:“某个领域,当其规模小了才可能成为家。……筹建地要能成为一个家,其规模必须局限在可能想象的范围之内。”[14]小空间的魅力即在于它最大限度的空间庇护性总会给人一种安全性的领地感,艾莱克托兰(Electroland)团队甚至做出了奇妙的城市流浪者庇护所(Urban Nomad Shelters)(图5-42),旨在给无家可归者某种程度的心理关怀。小空间最明显的包被品质让我们的个人空间气泡触及每一个角落,对我们的心理情感衍射做出回响;对外界视线和噪声干扰的隔绝让我们能控制、选择与他人的交换信息,按自己的意愿与环境相处。人与室内环境的单独对话体现出情感表达的某种绝对自由度,寄寓情感的空间给人一种场所的中心感,自我的存在感,具有经久不灭的安全、舒适、静秘、归属的环境感受。西蒙·斯万设计的帕尔住宅(图5-43),用适合沙漠地区气候的黏土砖做成,无需采暖设施便可应对昼夜温差,使室温稳定。这个空间厚实的内墙产生的静力平稳感带给人一种宽慰,密闭的环境给人绝对的私密氛围,在紧凑狭小的空间里,我们的情感气泡可以包覆整个室内环境,无论在哪个角落我们都是“中心”。室内环境和我们的情感联系在这种体验中很快建立,这种情感的集结让我们有一种静谧和受到庇护的归属感。
图5-43 帕尔住宅的卧室 Figure 5-43 residential Pal's bedroom
丹麦雕塑家宙弗尔德森有一句名言:黏土表示生命,石膏表示死亡,大理石表示起死回生[15]。这正说明了材料有关于人生命情感的隐喻意义,一些本身就附带有年代感和人文情感的生态材料被使用于室内环境时,会与我们的思绪产生对话,表现出它情感的魅力。威斯康星州巴拉布市的奥尔多·利奥波德遗产中心(The Leopold Center)(图5-44、图5-45)采用大量的生态技术,被誉为美国第一座当代碳中和建筑。由利奥波德(Aldo Leopold)于1938年亲手种植的松树被用于建造建筑物的许多构件,包括桁架、柱、梁、室内装修等。木材本身是对人最具有亲和力的材质,“利奥波德的松木”散布在这个遗产中心的空间环境中,它寄寓和传递的是利奥波德的个人精神和情感,他那大地伦理思想、艺术化语言的环保教说似乎就回荡在空间中,围绕在我们的身旁、周围,激励和感动着我们,唤起我们对这位环境保护先驱的深情怀念。
图5-44 遗产中心的小型聚会空间 Figure 5-44 small gathering room of The Leopold Center
图5-45 遗产中心的员工厨房和聚集社交空间 Figure 5-45 the kitchen and social space of The Leopold Center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