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学术剽窃案例教育读本:一名教授险失英名

研究生学术剽窃案例教育读本:一名教授险失英名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料风云突变,2004年10月,美国保守派喉舌《旗帜周刊》指控却伯犯了学术剽窃丑行。却伯教授学术剽窃事件一度成为美国各大报纸热议的新闻,也引发了各方对此事件的激辩。因此有人认为,此次却伯的学术剽窃事件被曝光,与却伯教授结下梁子的保守派有关,保守派似乎是背后的主谋,对此应无异议。7个月之后,调查委员会提交了报告。

研究生学术剽窃案例教育读本:一名教授险失英名

劳伦斯·却伯(Laurence H.Tribe)是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著名教授。二战期间,却伯的父母与一大批犹太人难民逃离战火纷飞的东欧来到上海。1941年,却伯出生于上海。度过难忘的童年时代后,却伯赴美谋生,成为美国的第一代移民。他凭借犹太人的天赋与苦学,单枪匹马,在美国打出一片“天地”,最终成为哈佛大学法学院宪法学教授,且获得哈佛大学地位最尊崇的校级教授头衔(University Professor,哈佛最高头衔,当时全校合计仅19位)。

却伯法学修养深厚,他独著的美国宪法学教科书,地位显赫,如同美国法学界的《圣经》,多少年来影响了几代美国法律人。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就读哈佛法学院时,就是他的得意弟子,他很早就预言,奥巴马前途无量,因而却伯对奥巴马一路提携爱护。

却伯不仅学术功底深厚,还以学问卷入社会政治而名满全美。他曾先后代理过三十余次最高法院民权宪法案件,可谓无役不与,其声望在美国法学界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在著名的布什诉戈尔案中,却伯作为戈尔一方的主辩护人,对案件平息起了关键性作用,却伯的声望也因此达到了顶峰,成为美国自由派超级巨星。

不料风云突变,2004年10月,美国保守派喉舌《旗帜周刊》指控却伯犯了学术剽窃丑行。《旗帜周刊》指控的论据是,1985年却伯教授在出版的通俗著作《上帝拯救这个尊崇的法院》中,有一句共19个单词剽窃了弗吉尼亚大学教授亨利·亚伯拉罕〔Henry Abraham〕出版于1974年的一本名为《大法官与总统》的著作。其实,却伯的该本通俗著作是针对普通读者所写,而并非学术作品,所以却伯在该书中删除了所有脚注和尾注,但背景文献中仍提及亚伯拉罕教授的这部著作。由于百密一疏,未注明出处,剽窃弗吉尼亚大学教授亚伯拉罕的著作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无可辩驳。

却伯教授学术剽窃事件一度成为美国各大报纸热议的新闻,也引发了各方对此事件的激辩。不少自由派学者,例如,法学院同事德萧维茨教授痛批保守派居心叵测,指控全无根据,是对却伯教授的肆意围攻。有人甚至挑明,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的小布什与戈尔案,却伯教授当时不平则鸣,是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最高法院的代理律师,堪称美国自由派的“首席护法”。随后他在《哈佛法律评论》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上,甚至破天荒地将标题反排,对最高法院判决表达强烈抗议之情,让保守派更是恨之入骨,心结难解。因此有人认为,此次却伯的学术剽窃事件被曝光,与却伯教授结下梁子的保守派有关,保守派似乎是背后的主谋,对此应无异议。

身陷剽窃事件的却伯本人因媒体高调报道之后,深感自身面临人生的最大挫折与挑战,预料自己的一生英名可能毁于一旦。处于风风雨雨之中的却伯究竟该何去何从?是洗心革面,以最高学术标准为绳,公开道歉忏悔?抑或打出政治牌,指控保守派迫害自由派学者,换取外界廉价同情?一时成为摆在却伯面前必须尽快抉择的难题。

经过一夜未眠的痛苦反省,在《旗帜周刊》刊登报道次日,却伯教授作出重大抉择,真诚向亚伯拉罕教授与学术界公开致歉,表示未能注明资料来源,个人愿意承担全部责任。

此后,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先生及法学院院长卡根女士宣布成立由哈佛前校长博克组成的3人调查委员会负责处理。7个月之后,调查委员会提交了报告。根据报告的意见,萨默斯先生及法学院院长卡根于2005年4月联袂发表新闻稿,向外界清楚表达校院双方立场:却伯教授之错虽非有意为之,却违反学术伦理,所幸只涉及个别措辞,而非核心观点,故不予以处罚。但却伯教授期待成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多年夙愿,从此梦碎。这场来势汹汹的学术剽窃风波就此戛然而止,落幕收场。

【点评】(www.xing528.com)

哈佛大学法学教授、美国宪法学头号人物、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年的恩师劳伦斯·却伯,只因20年前的一本书里19个词的剽窃,被认定严重失误,险失一世英名。好在却伯自己在痛苦的思考之后,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方式,选择公开承认错误,表达真诚歉意,最终赢得学界谅解。

透视整个事件,从中可清晰地发现3个层面聚焦“学术剽窃”所表达的基本立场与处事原则:其一,美国学界有相当严苛的学术规范,即在文章或著作中如表达的内容和他人文中所表达的句子连续有7个字相同(没有加引号和注明来源),就可能被认为是抄袭或剽窃。这似乎在学界撒下一张密密的法网,使得许多人感到敬畏,不敢轻意触碰该“学术高压线”,从而对防范、遏制学术不端起了重要作用。其二,哈佛大学及其法学院对却伯抄袭事件并不装聋作哑、一味护短,而是经调查、分析后,以客观、理性、恰当、坦然的方式处理了这起学术剽窃丑闻,让事件圆满了结。其三,却伯本人是最为关键的,由于却伯遇事不慌,能十分理性地面对客观事实,并果断决策,在事发次日便公开承认错误,表达真诚歉意,最终赢得学界谅解,使这起学术剽窃风波尚未充分扩散之际便就此戛然而止,避免了一场可能由复杂社会政治因素引发的冲突事件。可见,正是在制度、监管和学术行为者相对理性的综合因素制约下,这起学术剽窃事件得到了相对合理的处理,其不良影响也被压缩到了最低限度。

却伯教授的学术剽窃事件使我们再次深刻地认识到学术抄袭、剽窃的危害性,行为者的过错(即使是相对轻微的过错,如同却伯仅抄袭了十几个单词)时过几十年之后,客观存在的事实在一定条件下仍难逃脱被揭发的宿命。这一现象说明,人不能犯错误,即使是小错误也可能酿成大祸害,使一生英名毁于一旦。此外,却伯教授处理自身过错的态度方式也能给我们诸多启示。过错者只有面对客观事实,勇于承认过错,真诚表达歉意,才可能赢得被伤害者以及学界的谅解,从而化解自身危机;反之,过错者如极力诋赖,试图掩盖事实与逃避现实,最终可能事与愿违,伤害最深的只能是剽窃行为者本身。

参考文献

[1]俞飞.我道歉、我认错——从哈佛教授剽窃风波说起[N].新京报,2010-07-24.

[2]王江雨.抄袭19个字也是学术上的严重失误[N].新京报,2015-04-15.

(朱宝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