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民族大学70年春泥志-八位文学学者的学术贡献

云南民族大学70年春泥志-八位文学学者的学术贡献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7年任文艺学硕士生导师,2011年6月退休。出版著作《神圣的寓意——〈诗经〉与〈圣经〉比较研究》;《南诏大理国神游》;《先知的智慧——比较视野下的先秦思想文化精华》。主编《古典文学论集》;《虚空与实在?——文史哲视野中的先秦思想文化》等。

云南民族大学70年春泥志-八位文学学者的学术贡献

杨知勇,男,汉族,1925年生,云南鹤庆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85年离休

1944年至1949年在云南大学政治读书,参加“民青”,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任中共地下党云南大学支部书记、中共昆明学联党组负责人。1948年在“七一五”运动中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49年出狱后参加农村革命武装斗争。1949年11月到1950年8月间任龙武县副县长、蒙自地区行署文教局长。1950年至1957年任云南省文工团副团长。1979年后即潜心从事民俗学、文化学的教学和研究。1978年调入云南民族大学,曾任汉语言文学系副主任、图书馆馆长,研究员。

1953年与人合作,收集整理彝族长诗《阿诗玛》;出版专著《价值选择与民族文化重组》《西南民族生死观》《家族主义与中国文化》;论著《宗教·神话·民俗》。主编出版《云南少数民族婚俗志》《生葬志》《生产习俗志》《生活习俗志》《边疆文化论丛》《云大风云》等11种。

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民间文学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

蔡川右(1938.9—2008.5),男,汉族,福建龙海人,中共党员,教授。

1961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在昆明师范学院和云南农业大学中文系任教,1972年调入云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任教。1998年退休。

1983年至1987年任汉语言文学系副主任,1987年至1993年任系主任。1985年特批副教授,1992年晋升教授。兼任过云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云南省楹联学会顾问,云南省南社研究会名誉副理事长。二十多年来连续受聘为老年大学诗词教师;被收入《当代中青年社会学家辞典》《云南专家学者词典》等7种辞书中。

长期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重点是唐宋文学。参与指导中国古代文学的硕士研究生。专著《两间庐诗注》(云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茈湖精舍诗注》(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赵式铭诗词选》(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知希堂诗词注》(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担任《云南古代诗词选》《云南历代诗词选》《世纪伟人颂》《诗化的民族精神》《云南历代文选·散文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14年);《云南历代文选·诗词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14年);《云南历代文选·碑刻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14年)等多部书籍副主编。

发表论文30多篇:《唐宋诗词名句的古为今用》《再论古代诗词名句》(1978年和1980年);1980年发表《古代哀悼诗文的艺术特色》;《唐代南诏诗人段义宗的出使和被杀》和《唐代的一首滇西民歌》1988年被日本东京大学人文学科研究院编入《1985年东方学年鉴》《谈〈两间庐诗〉的用典特色》。有《杜甫和他的妻子》等研究杜甫论文3篇;另有《滇云金钟·唤醒昏夜——谈赵式铭的诗歌》《赵式铭诗的传承与变新》《坐久的嵌雪 看多眼炫珠》《意如贯虹 言如合璧》《诗出肺腑 凄人心脾》《抒情性的夹叙夹议》等。

发表40多篇诗歌赏析的文章,百多首近体诗,有80多首被选入《当代中华诗词选》《云南诗词》丛刊等7种选本中,其中1首被昆明水晶宫朱德故居”展出并收藏

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曾获云南民族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云南省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云南民族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

陶应昌,男,汉族,1942年8月生,贵州兴义人,中共党员,研究员。

1965年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分配云南农业大学任教,1972年调云南民族大学任教,历任班主任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校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汉语言文学系主任等,1999年晋升研究员。2001年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成果:《云南历代各族作家》《大山诗草》(合著)等;公开发表《宋元戏曲名目与云南关系探索》等数篇论文,其中《杨慎与明代中期的云南文学》《略论晚明云南作家》《清初的云南文学》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张立新,男,汉族,1951年6月生,云南省祥云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1969年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三年。1971年12月参加教育工作,先后在祥云县老里么小学,妙姑小学附设初中当教师。1978年3月至1982年2月就读于昆明师范学院大理普通班中文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到耿马县孟定农场中学任教8年,曾任学校教务主任。1990年至2001年就职于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曾任中文系副主任,2000年评聘为教授;1992年至1993学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年调到云南民族学院,曾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曾主持省级精品课程中国文学史”的建设。2007年任文艺学硕士生导师,2011年6月退休。

出版著作《神圣的寓意——〈诗经〉与〈圣经〉比较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南诏大理国神游》(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先知的智慧——比较视野下的先秦思想文化精华》(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主编《古典文学论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虚空与实在?——文史哲视野中的先秦思想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等。

论文《汉儒解〈诗〉与西方中世纪解“经”比较》,1997年获云南省教育委员会93—95年度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神圣的寓意——〈诗经〉与〈圣经〉比较研究》,2003年获云南民族大学科研成果一等奖;《先知的智慧——比较视野下的先秦思想文化精华》,2005年获云南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王子华,男,回族,1949年12月生,云南沙甸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2年2月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后留校任教,从事写作学和民俗学的教学与研究。1987年至2002年担任云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总支副书记、书记。2002年晋升教授,兼任云南省郑和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回族研究会副会长。2009年退休。

公开出版十多部著作:《沙甸的昨天·今天》《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云南民族节日》《彩云深处起炊烟——云南民族饮食》(与人合著)《云南回族史诗歌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10万字,收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大型丛书)《云南回族人物碑传精选》(上、下册共68万字,与人合作主编)《旅游学概论》(与人合作主编)《旅游文化与审美》(与人合作主编)《云南民族文化概要》(与人合作主编)《写作思维学》(与人合著)《白亮诚传》《马坚传》《郑和研究在云南》(与人合作主编)参与《云南民族大词典》的写作,撰写8万字。发表论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郑和多元文化观及其形成》《马坚对回儒对话的贡献》《论云南民族文化的多元和谐》《赛典赤·赡思丁与云南文明》《云南民族节日的起源、传承与表达》《云南民族节日传说中的女性形象》等近百篇。

王晶,女,汉族,1958年4月生,云南昆明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6年高中毕业赴农村插队劳动。1978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毕业到云南省妇女联合会任宣传干事。1985年进入云南民族大学中文系工作,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班结业。2004年晋升为教授,2013年退休。

在云南民族大学工作期间,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对外汉语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专业导师,并担任了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多年。

主要研究领域为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云南傣族与泰缅文学主题比较,对外汉语教学论等等。出版著作和发表论文若干。主要著作有《西方通俗小说:类型与价值》(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等。

李跃红,男,纳西族,1959年5月生,云南丽江人,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6年7月于河南省洛阳市高中毕业后,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到洛阳安乐公社狮子桥大队从事农业生产。1978年3月应征入伍到原昆明军区炮四师第49团,1979年2月至3月赴河口越南老街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虽为新兵,却因表现优秀,获团嘉奖。同年7月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被云南大学中文系录取。1983年7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原昆明军区干部理论文化学校任教员兼干事。

1986年7月进入云南民族学院中文系任教,曾任助教、讲师,1997年8月破格晋升副教授,2006年10月晋升教授;2015年定为三级教授。1990至1991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完成文艺美学研究生班学习;2000至2001年赴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访学1年;2004至2005年受省人事厅指派,赴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访学1年;2006至2007年应邀前往新加坡三一研究院进行学术研究。2012年10月受学校委派前往美国林肯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访问了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大学。曾应邀在美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讲学。1993至1996年任中文系副主任。2006年起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并曾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和“文艺学”硕士点点长。2015年至2018年受聘为云南民族大学特聘教授,2019年退休。

主讲马列文论、文学理论、美学等专业基础课和新闻评论学、中西文论史、西方宗教概论等选修课。为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设德国古典美学、西方宗教与美学、西方文论史、20世纪西方文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研究、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等课程。

2014年至2015年在“云岭大讲堂”开设“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和“人生困境与人文精神”两个专题的多场讲座。

课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研究”,已结项并获“良好”等级;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督教‘中国化’的思潮与理解研究”;作为第一参加人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文学家的知识社会学研究”已结项。

专著:《个体生命终极的吟唱——思想史视域中的当代汉语神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该书提出并论证,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富有影响的汉语神学思潮,首先是一个中国思想史事件。《西学东渐浪潮激荡下的思想脉动——论汉语神学对中国个体主义哲学的影响》(人民出版社,2017年),该书提出生命哲学中个体本位的终极依托和伦理支点论题,并据此讨论西学东渐中汉语神学的影响。主编《文学概论新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

论文:在《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香港)、TRINITY THEOLOGICAL JOURNAL(新加坡)、《世界宗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和《电影电视艺术研究》等国际和国家级刊物,以及《当代文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北方论丛》《河北学刊》《江淮论坛》《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云南社会科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等CSSCI与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评论50多篇。

专著《个体生命终极的吟唱——思想史视域中的当代汉语神学研究》获云南省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论文《论明清之际天主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1999年获校级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论文《当代荧屏中的“农村女性现象”》获1991—1996年度校级科研成果三等奖;主编教材《文学概论新编》2017年获云南民族大学“精品教材”。

2013年获云南民族大学“红云红河园丁奖”;2014年获云南民族大学伍达观奖教金杰出奖;2016年获学校“教学名师”。

黄玲,女,彝族,1959年7月1日生,云南省昭通市人,大学本科,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6年高中毕业后插队当知青,1977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学习深造。1982年1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昭通师专、玉溪师专、云南省文联等单位工作。2001年进入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任教,2007年晋升教授。先后担任基础写作、实用写作、新闻写作、汉语写作、大学语文、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等课程的教学。中国作协会员,兼任云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2014年退休。

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科研方向主要从事当代民族文学和女性文学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近年来出版个人专著《李乔评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高原女性的精神咏叹》(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海男评传》(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作家文学综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黄玲文学评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等多部作品。结合教学需要从事文学创作,在全国刊物发表小说、散文作品多篇。出版有长篇小说《孽红》(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中篇小说集《四季流云》(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长篇散文《乡之道》(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故居余韵》(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散文集《从故乡启程》(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长篇报告文学《七彩织锦》(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和谐花开彩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景颇山追梦》(云南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等。作品被收入多种文集,多次荣获国家及云南省奖项。

2011年12月17日,由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办、昭通市文联、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协办,在昆明连云宾馆举行“宋家宏·黄玲作品研讨会”,60余名各界人士出席研讨。

《李乔评传》于1998年10月获“第四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1年11月,获“第八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高原女性的精神咏叹》2008年11月获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09年10月获第三届“全国女性文学奖”。此外,2009年获“2008年度‘云南文艺基金贡献奖’”,2009年11月获第七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评论奖”,2010年获云南民族大学伍达观“教学科研杰出奖”,2013年获云南民族大学“红云园丁奖”。2019年获云南省委宣传部第九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

锁昕翔,男,回族,1952年生,贵州人,中共党员,教授。

出生于嵩明,成长于昭通。1965年就读于鲁甸中学,1968年12月,随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热潮,下乡务农。期间,挑过大粪,赶过牛车,下过碳窑,以满脸污黑一身粪臭为荣。还曾被抽调参加公社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因劳动及政治表现较好,1971年12月昭通地区首批知青分工,被分配昭通县(今为昭通市昭阳区)第一小学任教;1973年8月奉调县文工团乐队,重操旧业;1975年入昭通师范学校中学教师文史进修班学习。惜学仅3月,因故进修班停办而终止。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考入云南民族学院汉语文学系,1980年1月,参加全省大学生论文竞赛获一等奖;198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其书法作品被推荐参与全省大学生书法作品展览。1982年2月毕业留校工作,1984年9月入复旦大学进修文学,2000年10月评为副教授,2009年10月晋升教授,2012年退休。

为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当代文学学会、回族学会、郑和研究会等多个学术团体成员。

先后就职于中文系、图书馆、夜大函授部、成人教育学院,曾从事行政管理与教学。讲授过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学作品选、古文精读、书法美学等多门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回族文化学。发表论文40余篇,撰写出版专著两部:《纳训评传》(宁夏人民出版社,32万余字)《王连芳传论》(云南人民出版社,50余万字)。参编著作两部:《图书馆与市场经济》,为云南省高校图情委员会学术研讨会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回族文化论集》,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并曾单独执笔云南省文化厅拍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交流电视片《云南回族的饮食文化》。

论文《论柯仲平的诗风转变》,入选中科院文献中心受托编辑,红旗出版社出版《新世纪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集》,并获优秀论文奖;专著《纳训评传》获云南省社科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郭沫若与少数民族》《郭沫若与云南抗战文化》,曾被《云南日报》“文化周刊”分期转载;论文《论回族诗人马开尧诗歌创作特色》,被诗人取充诗集《山河赋》“代序”,荣随其佳作流播海内外。(www.xing528.com)

曾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科研工作先进个人。

张忠良,男,回族,1951年10月生,云南宜良人,中共党员,研究员。

1969年1月到宜良县九乡铁厂大队小马嘶村知青插队,1975年9月,被推荐到云南民族学院汉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78年7月大学毕业留校工作。先后在汉语文系写作组、干训部、教务处和离退休处等从事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期间在1984年9月考取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助教进修班现代文学专业,脱产学习一年,攻读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曾先后担任过生产大队团支部副书记,汉语文系团总支副书记,院团委委员,教务处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离退休处副处长、调研员等。2011年,晋升为研究员,同年退休,继续担任离退休处党委委员和支部书记工作。

多年来,先后在《民族文学》《边疆文艺》《云南政协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时报》《春城晚报》《云南民族大学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文章100多篇(40余万字),撰写专著1部,主编论文集3部、副主编论文集3部,参编校史3部,字数达20余万字。1991年1月,撰写的评论“亚运效应与参与意识”曾荣获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组委会授予的全国亚运会优秀新闻作品荣誉奖;撰写的论文荣获云南民族大学学习十六大论文评比一等奖(2003)。撰写的论文荣获云南民大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征文竞赛一等奖(2004)。2002年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评为校先进工作者;2006年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评为校先进工作者;2010荣获学校第十届伍达观管理干部先进奖。

杨荣昌(1951.11—2013.6),男,白族,云南洱源人,中共党员,教授。

初中毕业后回老家任代课教师。1974年到大理师范学校一年制中师班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洱源县西山完小附设初中班任语文教师。1977年参加高考,被云南民族学院汉语文系录取,1982年1月毕业留校。2011年晋升教授,同年退休。

1983年11月至1994年11月,先后任汉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学报副主编、民族高教研究室副主任等职。1994年11月至2002月7月在马列教研室任教,2002年7月聘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任教至退休。讲授文艺理论、大学生思想品德、人生与哲学等20余门课程。在省内外为学校、企事业及政府部门做演讲1200多场,深受欢迎。先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等多个学术团体,兼任过全国民族院校理论研究学会理事、云南省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曾被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和人民日报社新闻培训中心聘为客座教授。出版专著、文集及合著、主编书籍22部。与郑益生主编的《大学生成才思考》获1979—198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发表各类文章600多篇。

高培槐(1931.6—2013.4),笔名高嵩,男,汉族,云南祥云人,中共党员,副教授。2012年经云南省老科协高评委评定为教授。

1957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57年7月至1981年7月在云南省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普洱学院)任教,曾任中文系系主任。1981年调入云南民族学院中文系任教,曾担任教学秘书,后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12月退休。

1949年5月,作为18岁的高中生,在国家危难之时投笔从戎,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桂边纵第八支队,在部队担任秘书及通讯员。1950年2月后向组织提出并经批准回到楚雄中学读高中,任学生会主席,期间曾被安排到弥渡县街镇中心小学教书。1953年7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号召,到最艰苦的云南省思茅师范学校任教,一干就是20多年,期间多次荣获学校、地区、省级优秀教师的称号。

从教以来,讲授过现代汉语、写作、中国语言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文艺理论、谈作文教学、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等课程,教学得到师生好评。长期致力于现代汉语文学及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少数民族现代文学》(首卷,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其中纳西族文学篇章的作者);《云南专家学者辞典》(首卷,云南科技出版社、云南民族文化书院出版,1994年);《纳西族第一个女作家——赵银堂及其创作》《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该文1990年荣获云南民族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纳西族第一个白话小说家李含谷及其创作》(《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第1期),《高嵩旅游题照诗百首》(国家民族出版社出版,2007年);15万字专著《国学中的为人之道——孔子学院之友》(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2年)等。另外有5首诗作收录于《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5周年——共和国经典荟萃》(吴思进主编,中国文献出版社出版,2000年);诗作《纪念王德三烈士诞辰100周年》(七律),收录于《丰碑颂——中国共产党红色旅程》(中国电视出版社,2003年);诗作《振兴中华——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收录于《中国当代百名诗词格言家作品集》(吴思敬主编,中国文学出版社,2011年);诗作《心灵流淌的歌》收录于《云南民族学院诗词集》(2000年4月)。

1960年被评为云南省思茅地区先进教师,代表地区参加全省文教战线群英会,荣获省级先进教师奖。1961年评为共青团云南省“五四青年突击手”。1987年荣获云南民族学院先进教师荣誉,1990年荣获云南民族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981年为云南省祥云县张厂小学重建捐助1万元。

陶柏生(1931—1995),男,汉族,湖南浏阳人,副教授,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创始人,曾任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副主编。

1949年在江西南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学习。1950年随部队南下入滇,由军政大学四分校分配到十四军四一师政治部任文化教员,1952年由四一师保送到云南大学中文系学习。1956年毕业,曾在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文艺报》工作,后又在云南省文联作家协会《边疆文艺》编辑部任评论编辑;1965年至1972年在云南农业大学中文系任教;1972年9月至1995年在云南民族学院工作,期间曾在教务处工作、汉语言文学系任教,1985年评为副教授,1983年创办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并担任副主编。

1983年初,学校考虑到云南民族学院已发展为普通高等院校,决定创办《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因为具有丰富编辑工作经验,被学校从汉语言文学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的岗位上让其出任《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副主编主持工作。短短几个月内,从各个学院抽调精兵强将组建编辑团队,并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申报,获国内公开出版物刊号(1985获国外发行刊号),并于当年(1983年)10月正式创刊并出版第1期向全国发行。《云南民族学院》办刊宗旨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提倡理论与实际、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学风和文风,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各门学科的研究和讨论,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人才服务。”《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坚持开展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向社科界、教育界及国内外著名学者组稿,使刊物一经问世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1986年,在学报工作全面发展的时刻,陶柏生副主编突发脑溢血住院,身体好转出院后,院领导在征得本人同意下,让其在家开展审稿及定稿等工作。《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首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8年首入CSSCI核心期刊,并且这两项骄人的荣誉保持至今,与其当时奠定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教学: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及美学的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工作,主要讲授过文艺理论、美学等课程。

科研和出版著作:曾发表文艺理论评论、文艺随笔约41篇。1979年参加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文艺理论基础》,独立完成“文学欣赏”“文学批评”两个章节,合作修订“文学批评”章节,是该教材第一次内部定稿人之一,198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0年主持全国十一所民族院校教材《美学十讲》编写,独立编写“各类艺术的艺术特征”“美的产生”两讲,是该书的定稿人,1985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类编写计划选题《文学理论基础参考资料》主编,198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学会任职:1960年为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1979年加入全国民族院校文艺理论研究会,曾担任秘书长、名誉会长;1984年加入中华美学学会高等学校美学研究会,曾任云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

获奖:1986年12月30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社会科学研究现实问题优秀理论文章”编辑奖等。

娄世虎(1930.9—2021.4),男,汉族,云南广南人,大学本科,副教授。

1957年11月参加工作,1976年进入云南民族学院干训部教书,1977年在民族学院中文系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组长,教授现当代文学课。1987年晋升副教授。曾担任云南高等院校离退休教授、副教授协会副秘书长、云南省农村致富函授大学工作人员。1989年8月退休。

1957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教书,高中语文小循环授课,任语文组副组长、班主任、校工会宣传部长。1964年河北省发大水,天津市在防汛中为防止大堤出事,派学校组建民兵连上堤日夜巡护,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被评为五好民兵连,本人被评为五好民兵连长,天津警备区发给奖状,1957年—1974年,学校年年都授予建设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称号。

1975年调回云南留在省教育厅教材编审室编书,参与编写初中第五册语文教科书一本,教师教学参考书一本;初中第六册语文教科书一本,教师教学参考书一本。1976年调入民院干训部教语文,要求学员一年内能识汉字2000—3000字,能用多民族语言将各级下发的文件传达给当地民族群众知晓,该教学收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7月份集中在昆明阅卷打分,为大学招生做好准备,被省教育厅聘为4人阅卷领导之一,从1977年至1981年连年参与评卷工作。云南民族学院也进入大学招生工作后,被调到汉语言文学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任组长,讲授现当代文学课。参与云南大学、昆明师范学院、云南民族学院、云南教育学院联合编写现当代文学教材工作,负责撰写该书的诗歌、散文两部分,此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由于内容评论比以前所出的书都具有新意和见解,全国学校对此书积极订购使用。1989年,云南各高校的离退休教授副教授组建了高教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让他们继续发挥作用,后又组建了云南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为农民提高专业的科学技术,各专州设立分校,县设立辅导站,聘请当地专家学者讲课,第一学年设烟糖茶3门,学员3000人;第二学年专业增加种植养殖,学员80000人,第三学年专业发展更多更快,招生300000人;确实是农村多种专业的大学校,得到上级的肯定和表扬,省委、省政府的领导都到农函大来听取汇报。省农函大每年年终都召开总结工作会议,布置下一年工作,表彰奖励先进:先进分校、辅导站、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学员,颁发奖状、资金,肯定成绩,找出办学的好经验,加以推广,促进办学兴旺发展,巩固了办学的效益。

丁纯,女,汉族,1934年7月生,云南昆明人,本科学历,副教授。

194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国民主青年同盟”。1957年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蓟一中任教,1973年9月到云南民族学院工作,1987年晋升副教授,曾担任文学理论教研室组长、主任。1989年7月退休。

在河北省蓟一中17年的中学教学,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1973年至1976年,在云南民族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1975年被学校派往元阳开办社来社去试点班,承担教学工作一年。回到民院后曾担任本科生、夜大生和函大生的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选读等课程的教学。1983年开始,为云南民族学院的外国留学生开设文章选讲、基础汉语、报刊选读、汉语水平考试等课程。退休后被聘为留学生专职教师,1994年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颁发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一直给留学生上课到2006年。对外汉语教学中,严守国家外事工作纪律,热诚待人,教学相长,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加深了外国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和留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科研方面,参与中央民院、云南民院、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中南民院、西南民院、西北民院、广西民院、贵州民院9所民族院校合作编写的《文学理论基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获云南省1979—1989云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成为教育部认定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合编了《实用对外汉语课本——云南地方情景对话》(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论文《浅谈对外汉语报刊选读课》发表于《云南教育论集》,曾获奖励。2001年至2009年之间,有《“五月花号”和清教徒纪念塔》《华盛顿故居行》《美国野生动物见闻》《哈佛博物馆的玻璃花》《居陋室游天下》《校歌随想》等30多篇散文、游记、通讯等,分别发表在《中国青年报》《青年参考》《云南日报》《昆明日报》《云南老年报》等报刊上。

陈思清,女,汉族,1938年12月生,四川达州人,副教授,2009年被云南省老科协评为教授。

1950年至1953年在达县女中就读,1956年达县高中毕业。1956年至1960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就读。1960年至1973年先后在楚雄一中、禄丰一中、禄丰二中教语文。1973年7月调到云南民族学院任教。先后在政治系、民语系讲授过文选写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基础、大学语文等课程。1987年评为副教授,1999年7月退休。

对当代现代作家作品进行探索性研究,发表了论文、文评、时评、游记等数十万字文稿。1980年在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第4期发表了《郭沫若笔下的两个屈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同年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发表《“孔雀胆”的悲剧种种》,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在《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发表了《浅论“孔雀胆”的得失》;《郭沫若与浮土德》1985年在《云南教育学院学报》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被收入《郭沫若研究文集》(中国郭沫若学会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出版);在1997年上海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新诗词典》中撰写了沈尹默、何其芳的诗歌解读条;《读〈爬梯——一个赶马人的日记〉》(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漫话蔡希陶的小说》(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白族女作家陆晶清》(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试论陆晶清早期的诗歌》(云南文艺评论2001年第2期)《现代文坛的陆氏姐弟——陆晶清与陆万美》(文学界2000年第3期,同年10月31日中国《作家文摘》全文转载)《边疆生活的历史画卷——评〈他的子民们〉及〈滇南散记〉》(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滇云民族生活的生动画卷——论马子华的小说》(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关于〈边地民族生活的绚丽画卷〉一文的辨析与磋商》(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2年第1、2期合刊)《试论马子华后期的散文创作——评〈雨林游踪〉》(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马子华与“左联”》(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一个具有特殊经历的“左联作家”》(文学界2002年第3期)《“左联”与滇云作家》(《纪念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70周年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马子华及其创作》(白族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李乔抗战题材的散文》(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彝族现当代文学的拓荒者》(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茅盾与云南少数民族作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艾青与晓雪》(文学报1995年9月2日)《彝族原始宗教研究的百科全书》(贵州毕节师院学报2011年第2期)。此外,为《风采学》(新华出版社,1993年)撰写了《少数民族风采》文稿。

陈茂良,男,汉族,1939年4月生,四川省渠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副教授。

1960年7月高中毕业于渠县中学,同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五年制),1965年7月大学毕业,留云南省人事厅待分配,当年10月分配到昆明市轻工业局下属轻工业学校(中专)任语文教师。1968年文革中因学校停办,留在昆明热水瓶厂工作。1965年至1978年的十余年,先后当过教师,在车间、厂工会、生产计划股等工作,其中在加工车间当排气工人8年。1978年12月调入云南民族学院汉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任教。

1978年调入云南民族学院后,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讲授过本科、专科、旅游自学考试、夜大、函授的外国文学、东方文学(选修课)、外国文学作品选、普通逻辑以及旅游专业、文秘专业等多门课程。合编教材《普通逻辑学》(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参编教材《外国文学》。除了教学,还参与了一些社会工作。1982年春被学校派遣,带领部分青年教师赴德宏州进行边疆民族教育情况调研。担任过中文系工会主席、90级专科班班主任、夜大中文专业83级、87级班主任等工作。1992年评定为副教授。1999年退休。

退休后,担任过民院分部退休党支部书记,民院离退休老年体协副秘书长、秘书长。

1996年被云南省委高校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1992年、1996年、1998年先后3次被云南民族学院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被云南省门球协会评为优秀教练员。

高文信,男,汉族,1936年12月生,云南昆明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副教授。

1951年3月参加工作。1972年2月调入云南民族学院汉语文系,1980年评为讲师,1993年评为副教授。全国民族院校文艺理论研究会的会员,1996年12月退休。

1951年3月参加云南省粮食局工作,先后被派往开远、玉溪、通海等地参加土改、征粮、粮食转运等工作。1952年10月下放到鹤庆县粮食局工作8年。曾评为二等工作模范。1960年7月至1964年8月在昆明师范学院文史系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留校工作。196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8月调入云南农业大学中文系,1972年2月调入云南民族学院任教师。主要承担文化课教学,并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或辅导员等工作,多次带领学生到农村、工厂、矿山、部队实习。1977年后,先后承担汉语文系、民族语文系、物理系、夜函大等教学单位的文学概论、大学语文、写作等课程的教学。

科研方面,参与全国民族院校编写3部教材:《文学理论基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选》(新疆出版社,1987年);《中国少数民族美学思想初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其中《文学理论基础》一书被评为1979—1989云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在云南民族学院夜函大的刊物发表教学科研论文6篇:《略论孔子“思无邪”的文艺观》(1990年第1期);《浅论“想象”在文学创作、文学欣赏中功能》(1992年第2期);《浅析意境》(1992年第4期),《略论柏拉图与孔子的文艺思想》(1993年第2期);《形象大于思想》(1994年第2期);《论〈红楼梦〉人情、人性的描写——兼评曹雪芹的人性观》(1995年第2期)。

蔡维琰,女,1949年6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人,汉族,大学学历,副教授。

1969年2月高中毕业老三届知青,1971年8月第一批知青回城在云南省铁路建设公司供应处子弟中学任教,1978年考入云南大学,1983年10月到云南民族学院工作,参加过研究生课程助教进修班学习。1987年10月获得讲师职称,2001年晋升副教授职称,2006年6月退休。

任教以来,担任古代汉语、中国历史文选、云南民族历史文化、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心理学等主要课程的教学工作。专著《云南民族审美文化漫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参编教材3部:《现代旅游接待礼仪》(北京大学出版,2006年);《中国历史文选》(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云南民族历史文化》(内部教材);参编著作《中国气功经典》(先秦部分)(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论文有《陶李诗与庄子美学》(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禅让”的历史文化实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该文辑入《新华文摘》“报刊文章篇目辑览”1993年第3期)《西南丝绸之路与云南旅游业》(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试析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吸收及利用》(云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云南少数民族妇女服饰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社会文化变迁与怒族女性人格》(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纳西族文化中的女性意识》(《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汉字文化对幼儿心理健康所产生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社会文化变迁与怒族女性主体人格》(《思想战线》,2000年第4期,该文入选《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5期)《李清照诗词的文化开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该文存目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的《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5期)《从丽江古城的保护看传统、自然、现代的和谐发展》(《昆明民革》,2000年第4期)《豪放自主的怒族女性》(《今日民族》2002年第7期)《傣族社会文化背景的女性境界意识》(《台湾古今艺文》2002年第28卷4期)《泸沽湖旅游:摩梭女当家做主》(《今日民族》2003年第3期)。主持省级社科课题《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与传统审美观念研究》。参加省级社科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研究》。

2000年评为云南民族学院优秀教师,2002年评为云南民族学院优秀班主任,2003年评为云南民族大学优秀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