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民族大学70年春泥志:语言、文字的探索与贡献

云南民族大学70年春泥志:语言、文字的探索与贡献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3月26日在贵州大学反饥饿、反迫害、争自由斗争的演讲晚会上被国民党特务逮捕。由于多方声援,解放前夕方获释出狱。1957年调东北人民大学外语系任教。1973年回吉林大学外语系后曾任外语系主任,文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生导师。兼任过吉林省第三、第四届政协委员,民盟云南省委委员,全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1960年11月奉调云南民族学院汉语文系任教至退休。

云南民族大学70年春泥志:语言、文字的探索与贡献

陈述元(1914.8—1993.10),男,汉族,湖南益阳人,教授,诗人,其父为国学名家陈天倪(星圜)。

1932年就读于华中大学英文系,1935年领导武汉“一二·九”运动,任武汉学联主席、全国学联常委、与沈钧儒先生等“七君子”同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1941年后历任湖南第二师范、私立克强学院湖南大学、国立商学院教师,兼《新潮日报》主笔。1947年赴贵州大学任教。1949年3月26日在贵州大学反饥饿、反迫害、争自由斗争的演讲晚会上被国民党特务逮捕。由于多方声援,解放前夕方获释出狱。1949年11月贵阳解放,任贵阳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贵州大学临时管理委员会常委。1950年6月28日由毛泽东主席签署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书,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1951年由周恩来总理签署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书,任命为“贵州省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951年在北京中央革命大学学习期间,通过周世钊请毛泽东主席为贵州大学题写校名(原件现藏中国军事博物馆)。1952年调昆明工学院,1954年当选为云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同徐嘉瑞、关肃霜一道作为知识分子代表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调云南民族学院任教至退休。先生学识渊博,国学底蕴深厚,通英、德语言

主要著作有《工业组织与管理》《两间庐诗》。

王锟(1914.3—2008.2),男,汉族,云南建水人,民盟成员,教授,硕士生导师。

1935年毕业于东陆大学(现云南大学)政治经济专业,后留校任教。1946年到美国南加州大学留学获得硕士学位,1949年回国后在云南大学外语系任副教授。1957年调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外语系任教。1972年借调到铁道部援外办公室做坦赞铁路建设文件和教育部委托的全国高校参考书《美国经济史》的翻译工作。1973年回吉林大学外语系后曾任外语系主任,文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生导师。1979年晋升教授。1981年调云南民族学院任外语系主任。兼任过吉林省第三、第四届政协委员,民盟云南省委委员,全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1984年3月退休。

从教以来,讲授过多门英语课程,主持了两年吉林人民广播电台英语教学节目,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翻译并配音的英语科教片《工人阶级治矽尘》《化害为利》在国际电影节放映。20世纪50年代为云南省军区翻译了《缅甸概况》;为宋庆龄副委员长翻译访问印尼的英文演说词;70年代翻译联合国文件和《坦赞铁路技术学校英语教材及规则制度》,为教育部翻译《美国经济史》,为吉林人民出版社翻译《委内瑞拉史》《哥伦比亚的今天和明天》《英属圭亚那》等历史著作。与朱应庚、袁绩藩教授合译了《费边论丛》《繁荣与萧条》。还为云南省委宣传部翻译了《云南铜鼓》,为教育部黄颖司长翻译了《中国少数民族》。

参加过的重要会议有:1978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筹备组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1981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筹备小组在上海召开的“美国文学研究会第一届年会”,1981年教育部及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筹备小组在杭州召开的“中国外语研究会成立大会”和中国英语语音学会筹备组在厦门召开的“中国英语语音学会会议”,1982年教育部在昆明召开(云南民族学院主办)的“全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材研讨会”,1984年参加了由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季羡林主持在深圳召开的“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会”。

作为系主任,对吉大外语系的发展和云南民大外语系的创建都做出很大贡献,曾先后5次到美国30所大学交流访学。1979年应邀到美国Lamar大学任客座教授期间,参加了“国际教育交流会议”“美国南部文学研究会”和第14届“国际英语教师会议”,促成Lamar大学派2位教授到吉大任教;还促成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等4所大学及日本早稻田大学与吉林大学的交流关系,为吉大老师争取到了12个赴美留学奖学金名额。在云南民大外语系初建时,克服重重困难,对外招聘,对内培训,使云南民大英语系的各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1983年利用到美国贝勒大学讲授《红楼梦》的机会,邀请该校2位教授到民大外语系任教;贝勒大学校长回访民大时捐赠了3000多册图书,同时贝勒大学在民大以马耀、王锟和王志符3位教授的名义设立了奖学金,使得50多位民大教师先后到贝勒大学交流访学。

在云南省对外交流方面,1990年牵线促成美国第14航空队(飞虎队)队员伯特·克拉夫奇克先生旧地重游,在昆展出其在40年代拍摄的云南珍贵照片数千张,展后把全部照片送给云南。伯特·克拉夫奇克先生回去后写了《中国1943—1994》一书,原“飞虎队”队长陈纳德的夫人陈香梅为此书提名为《云南回首五十春》。1991年,介绍美国夏威夷华侨总商会会长陈芳照先生与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梁林会谈,达成省政协派人访美及邀请对方回访昆明的协议。

退休后,创办了“云南外国语继续教育中心”,继续为外语教育事业发挥余热。2006年,把自己的1000多册英文原版书无偿捐给民大外语学院。

周坊(1918.11—1995.11),男,汉族,云南建水人,教授。

1939年考入国立云南大学就读,曾聆听过西南联大在云南大学兼任教席的吴晗、贺麟、郑昕、陶云逵、容肇祖、刘文典等先生的文、史、哲、社会学课程。大学毕业后在蒙自县立中学保山私立远征中学、大理喜洲五台中学、会泽中学任教。1950年到云南起义部队政工处工作;1951年任解放军15军营文化教员;1951年7月至1960年10月在云南省边委、云南省民委工作。1960年11月奉调云南民族学院汉语文系任教至退休。1987年晋升教授。

主要研究先秦两汉文学、《诗经》、汉乐府诗和《史记》传记文学;教学循循善诱,关爱学子,口碑极好。主要学术论文有《论惠施的宇宙观》《释〈步出夏门行〉古辞》《黄河大冲击扇是中国文化发源地》等,另有部分集句、诗词作品发表。

程家枢(1927.1—2004.4),男,汉族,安徽定远人,中共党员,教授。

1945湖南湘西国立第八中学毕业、1954年昆明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先后在湖南麻阳县立小学、云南玉溪第一中学、昆明师范学院中文系、云南农业劳动大学中文系工作。1987年评为教授,1993年12月退休。

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到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科的发展规划中,倾注了毕生努力。在早期的教学、科研活动中经常发表论文,后来独立撰写或与其他学者合作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如《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合著的《现代汉语》是20世纪80、90年代云南省大、中专学校中文专业的专用教材;是全国通用教材《现代汉语》的参编者。在现代汉语语法修辞领域造诣精深,为云南省以及西南三省的修辞学教学、科研发展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与罗小所教授联合主编的《修辞学论文集》在全国同行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其中的许多研究成果至今仍在经常被引用。

曾是第一届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云南语言学会副会长、西南修辞学会会长、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云南特聘专家、云南民族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长期担任云南民族学院中文系主任,也是文革后全省首批被授权的语言学科研究生导师,在从事繁忙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一直活跃在教学岗位的第一线,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和专业课程。

另外还在大专社会成人和在职教育领域投入了极大的心血,积极支持和参与建立、发展云南民族学院的夜大、函大。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业余时间里为昆明市工人文化宫的千人文化大讲堂担任兼职教员;在昆明军区国防文工团话剧团开设舞台话剧台词讲座;六十、七十年代在各大企业、机关学校开设毛主席诗词注释宣讲;文革结束、国家恢复高考,他凭借多年的中学和师范学院的丰富教学经验,在高考补习班上为成百上千的,被文革耽误了的学子们夯实高考语文科目的必备知识。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友人创办的“北京自修大学云南分校”曾是改革开放后省内最早获得资质的私立学校之一,为在新形势下社会力量办学进行了有意义的开创性实践。20世纪90年代退休后,老骥伏枥,又创办了“云南自修大学”,凭借坚定的办学宗旨、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严格教学管理成为与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众多合作办学单位中唯一的体制外学校,毕业的学生达一万多人。

在长达50余年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教育实践中,始终秉持教育的崇高信念,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影响了几代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成为了那些励志投身教育职业的学生们的楷模,曾经多次被评为省级和院内的“优秀教师”。

凌云(1933—2002),男,汉族,浙江平阳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

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东语系,因院系调整转至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学习德宏傣文;1956年毕业后留校,参加中科院组织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1958年调至云南省语委任业务秘书,奔波于边疆和内地民族地区从事民族语言调查、识别,和文字方案的制定和推广工作;1972年调至云南民族学院工作,参与民语系的重建,曾任云南民族学院民族语言文学系副主任,任云南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云南省语言学会副会长、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办公室副主任等职。终生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与教学,是傣、泰、老挝等语种比较研究专家,成果丰硕。1987年评为教授,云南民族大学民语系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点创建人之一。1993年退休。

曾借调昆明军区从事《毛泽东选集》傣绷文翻译工作,曾在昆明军区外语专训大队教授泰语两年。1985年,应邀赴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文学院,从事傣、泰两种亲属语言的比较研究工作,其后多次赴泰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1991年,应邀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从事傣、泰语言比较研究。

出版论著:合著《西双版纳傣语文概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年);合著《德宏傣语语法》(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

发表论文:《西双版纳傣文和老挝文同源词比较》;《西双版纳古傣文塞音声母考》(《民族语文》,1979.4);《泰国兰甘亨碑铭释文补正》(《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2);《兰那泰文和西双版纳傣文》;《西双版纳傣语和德宏傣语的声母、声调》。

主编教材:《汉语、德宏傣语语法比较》《德宏傣文、泰国文语音比较》《德宏古傣文》《德宏傣文和傣绷文比较》《古傣文和老挝文比较研究》《傣、泰、老语比较》。以上教材虽为云南民族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自编内部教材,却为我校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民族语言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在长期教学、科研活动中,着重于“壮侗”语和方言文字的比较研究。认为:“壮侗”语支系很多,除中国南方以外,遍布整个东南亚地区。各语言之间既存在着内部联系,又有显著差异。只有对各方言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才能实现对古代“百越”族群的语言归属、历史分布和人文体系的清晰认识。

盖兴之,男,汉族,1933年生,山东济南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教授。

大学本科,1956年参加工作,1976年调入云南民族学院,1992年评为教授,1998年退休。曾兼任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顾问,中国语文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顾问。

1956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省民族识别和傈僳族文字的创制推行工作;1984年为基诺族创制了基诺语拼音,主持完成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少数民族汉语教育、少数民族三语教育、少数民族汉语中介语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8个。主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语言调查的理论与实践、藏缅语言研究、历史语言学、傈汉翻译理论、傈僳族文字概论、傈僳语词汇学、傈汉语法比较等课程,并编写了相关课程教材。公开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基诺语简志》《傈僳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民族语言文化论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彝缅语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双语教育原理》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2002年版;《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拉祜族双语教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拉祜族教育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堂郎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20年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主要有《汉藏语言系属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民族语文论文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纳西语在藏缅语言中的地位》《藏缅语言的松紧元音》《中介语与底层研究的关系》《基诺语句子的语气》《谈谈新老傈僳文》《纳西族汉语中介语的语音特点》分别载《民族语文》1990年第1期,1994年第5期,1996年第2期,1987年第2期,1983年第5期,2008年第1期;《云南少数民族父子连名制新探》《纳西语言中的多元文化现象》《彝缅语言与汉语、苗瑶语、壮侗语、白语的同源联系》分别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2001年第5期,2010年第1期;《缅彝语支初探》《傈僳语词汇研究》载《民族学报》1982年第2期,1983年第3期;《怒族语言文字》《白族(勒墨支系)语言文字》载《碧江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堂郎语语音浅说》法国Cahiers de Linguistique-Asie Orientale 42(2013);《彝语支语言的小舌音》载《彝缅语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语言与民族文化研究》《民族识别中的语言学问题》载《云南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载《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纳汉双语教学研究》《瑶汉双语教学研究》载《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双语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动适应素质教育,探索汉语教学新路》载《双语教学与研究》第2辑、第4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2000年版;《以创新精神构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新课堂》《关于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云南少数民族母语教育》载《双语教学与研究》第7辑(上)(下)、第8辑(上),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014年出版;《云南少数民族英语教育》《云南少数民族汉语教育》《语言的多维对比》《汉语教学中傈僳语言翻译》《汉语教材中语言形象的翻译》《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翻译》《三语教学与三语教育理论研究》《中介语——语言学习理论》载《云南三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关于中介语理论的几个问题》《中国少数民族汉语中介语研究》载《双语教学与研究》第6辑,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纳西族双语地区汉语中介语研究》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2期等。

曾经获得教学科研奖项20多项,例如,1990年获云南民族学院优秀教师奖,《傈汉翻译理论》等教材获1989年云南普通高校优秀教材特奖,2013年被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授予“突出贡献双语教育专家”,2019年获“民族双语教育终身成就奖”。

陈启英,曾用名陈晴,英子,起因,女,汉族,1938年2月生,云南昆明人,民进党员,大学本科,教授。

1954年3月从昆明第一女子中学初中毕业,即入云南省公安学校培训,同年分配到云南省公安厅劳改局工作。1957年7月经单位推荐,以同等学历考入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1961年8月分配到云南省川剧团任编辑创作。1962年10月云南省川剧团回到成都,分配到昆明二中教语文。1980年10月调入云南民族学院预科班教语文,1982年9月调入学院中文系教古代汉语。1984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进修训诂学。1984年加入云南省民进,1997年筹建云南民族学院民进支部,并担任民院民进支部第一任主委。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担任云南省第八届省政协委员。1995年11月评为教授。1998年7月退休。

在中文系教古代汉语,给研究生上过训诂学。后又开设档案学。1984年参加学院对外汉语教学,教授留学生初、中、高级口语、听力、阅读、写作、书法、古代汉语等课程。1987年成为世界汉语教学会会员。该组织是世界各国进行汉语教学及研究的老师、学者的学术组织。本人是当时3个云南会员之一。1994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2009年7月荣获从事来华留学生汉语教育工作20周年荣誉奖。1988年10月应邀出席香港召开的对外汉语研讨会,宣读论文《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对比》,1996年10月应邀参加德国波恩汉语教学研讨会,宣读论文《中国专业汉语的历史和发展》。2015年退出云南民族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共31年。

著作与文章:1990年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古代汉语词汇概要》,1991年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许嘉璐主编三人合作撰稿的《中国古代礼俗词典》,1986年10月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中文版《中文自学指导》刊物发表《古代汉语中的反义词特点》,1990年在同前刊物发表《中国古籍“尔雅”专业词汇探析》,1988年2月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发表《军与城是词类活用吗?》,1986年3月在贵州《函授通讯》中文版发表《略谈古代汉语的动宾特殊关系》,1987年7月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发表《对文与训诂》,1995年1月在民院学报发表《汉语色彩词与汉民族物质文化》,1992年2月在云南教育学院学报发表《汉语连文浅说》。从1987年至1996年在香港《普通话》杂志(季刊)“语言文化”“说古道今”专栏发表系列文章共八篇,该杂志是大陆语言学家与香港语言学者共同创办的。例举数篇:《文为何意》《婚字的奥秘》《邹忌八尺与廉颇斗米,谈古今计量法》《獬豸冠与法》《从张冠李戴说起》《姦字意味着什么》《从糊口谈粥》等。1988年至1989年应香港《龙之渊》杂志之约在该刊物“龙的文化”“龙的艺术”专栏发表民族文化及民族习俗的系列文章共8篇。该刊物旨在宣传汉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中国各民族多彩的习俗。现列举数篇:《祭字看血食》《有趣的多种语言家庭》《布孔人的婚丧合一》《藏族的天葬》《保持父系大家庭的德昂族》《佤族的人头祭》等。1990年至1996年在《春城晚报》的“汉字趣谈”“古今谈”栏目上发表多篇文章,如:《丰富多彩的见面体态语》《说字》《从丹心说起》《康熙重视科技》《谈中国人最早发现美洲》《谈褒羊贬狗》《青春的来历》等等。1994年至1996年《云南日报》周末副刊发表五篇文章,如:《中国尊老习俗》《昆明人请注意语言美》《留学生眼中的昆明人》等。1995年5月在《云南政协报》发表《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课中》。

蔡正发,男,汉族,云南罗平人,1943年3月生,民革党员,教授。

1968年7月参加工作,1980年9月30日调入云南民族大学民语系任教,1997年评为教授,2003年3月退休。

曾任民语系汉语教研室主任、民族文化学院首席主讲教授、民族文化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云南民族大学教学督导员;云南省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委员、民革云南省委委员、民革云南省委理论政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政协报》特邀编辑、民革中央《台湾研究》特邀撰稿人、中国台湾《新儒学经营管理学报》外聘编辑等。

调入本校以来,主要在民语系、中文系、经管系、历史系、成教院先后为本科生讲授:古代汉语、汉语写作、新闻写作、秘书学、大学语文等课程,为研究生先后讲授:训诂学、文字学、古代文论、阅读与写作、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

在校外云南大学、云南师大、云南省电大、云南商学院等校兼职讲授: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古文精读、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写作等课程;在省内多地州(市)与多所院校分别作过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在美国费城中文学校为该校教师与学生家长作过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13年,每年至少作一次学术讲座,有的年份多达7—8次。每年寒、暑假前对学生至少作一次社会实践辅导报告。2003年前,负责完成每年民语系有数以百人篇计的调研报告的初审筛选工作。

科研:公开发表古代汉语研究、白居易研究、孔子研究和云南古代名人研究等学术论文。

任第一主编编撰《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自学指导》教材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先后印刷六次;编定《天南诗星》,注译《明体达用》,汇编《学术蓓蕾》,总纂《英华流韵铸滇魂》,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先后出版发行;任《云南文庙存佚》副主编,独立完成部分约占全书总篇幅三分之二,任《云南陆军讲武堂建校110周年研讨会文集》副主编并审定全书;总纂《众志成城卫南疆》《驱倭逐寇半世纪》两书稿于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印赠参会人员。

完成课题:1996年11月以来,先后主持完成多项课题:云南省教育厅代评课题“古滇英才”;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课题“云南历史文化名城的现状与保护研究”,“关于申报腾冲县和顺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调研报告”;云南省委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之一《大理国古都历史文化旅游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云南省“兴边富民工程”落实情况及对策建议》并转化为云南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提案《关于扎扎实实做好“兴边富民工程”的建议》列于该次会议十大重点提案之首;民革省委课题“滇西抗战遗址遗迹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并转化为云南省政协第十一届一次会议集体提案四件,“云南省职业技术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并转化为云南省政协第十一届二次会议提案《关于完善云南省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建议》。以上课题与提案大多收到实效,如2007年国务院公布和顺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便是实例。

获奖:获各类奖40余项,列举要者如下:1987、1989、1990、1995、2000年,获本校颁发优秀教师奖,1991与1996年,获本校颁发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获本校颁发“伍达观杰出教师奖”;1991与1994年获云南新闻出版局颁发滇版书评征文奖;1995与1997年,获云南省教委、云南省政府颁发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1996年获云南省委颁发统战先进个人奖;2005与2009年,获云南省政协颁发优秀提案奖、征文奖;2000与2011年,先后获民革中央颁发“先进个人奖”。

李其曙,男,汉族,1945年11月生,云南昆明人,教授。

1969年7月大学毕业于昆明农林学院,198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分配到云南民族学院外语系任教,曾担任外语系副主任、主任工作(1984—1989);1989年2月—1996年6月公派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硕士)及华盛顿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晋升教授。2005年退休。

多年来曾多次接受政府指派完成国内外口译笔译任务。如担任过北京中国技术进口总公司、四川泸州天然气化工厂、云南天然气化工厂外方与中方总代表谈判及现场口译,协调外事、技术、买卖业务及其他事宜(1974—1978);赴美国波音飞机公司及英国担任我省首架波音客机飞行员理论学习及飞行训练口译(1985.5—1985.11);1986年组织并亲自训练我校外语系学生与来校访问的英国女王面对面交谈,广受社会各界好评。

在美国高校访问期间,曾在美国大学及高中教授过基础英语及写作,中国历史文化,并持有美国同声传译合格证,从事口译工作。学成后回到学校外语系继续任教,负责英语专业高年级外报刊阅读课程及研究生公外课等的讲授。完成的“硕士研究生泛读课讨论式教学法的成功经验”获云南民族大学2003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担任挪威国王及王后访问民院参观民族博物馆及观摩课堂教学口译笔译。1999起担任云南省经济合作办公室英语顾问,并聘请为政府部门和有关公司多次完成口译工作,共计汉译英约100万字,同声传译80小时。2012年获中国翻译协会颁发“资深翻译家”荣誉证书。

1999年受民院派遣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出席亚太地区国家教育研讨会,会上介绍了云南民族学院及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状况。2002年作为云南省芦荟产业代表团发言人,出席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芦荟会议,推介云南省芦荟产业。

翻译代表作有受中共腾冲县委宣传部委托英译的《血色记忆——腾冲抗战见证录》(上、下),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发行。

2005年退休后,经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指定自2012年9月起担任云南省外国文学学科带头人,为在云南省各高校外语院系选定省部级研究项目负责人,指导与督促项目实施,最终组织专家鉴定验收等把关;2012年以来作为专家参与由省规划办组织的推荐云南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审定及云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的评定等工作。

李国华,男,汉族,1939年11月生,湖南邵阳人,教授。

1965年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教于云南农业大学,1972年调云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任教。先后在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进修音韵、训诂学,参加在福建、武汉举办的全国方言及音韵学研究班学习。中国方言学会会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员。1999年晋升为教授,同年退休。

讲授课程有古代汉语、古代公文选、大学语文等课程,还为本系硕士研究生和泰国进修教师讲授汉语音韵学等课程。

专著有《邵阳音系》,刊载于邵阳市志内,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切韵正音经纬图〉校注及研究》《西南古籍研究》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长期从事音韵学和方言研究,通音韵,《汉字自反读音》发表在《语言研究》上,另有《邵阳方言的语气词》《邵阳方言篇》《〈切韵正音经纬图〉校注及研究》等论文30篇,创作律诗一百多首。

李恕仁,女,满族,1942年3月生,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教授。

1960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五年制),1965年7月毕业,分配至四川省林业学校任语文教师,1966年1月带毕业班学生到四川省青神县宣传植树造林,3月带学生去崇庆县林场教学实习及造林。1966年8月至12月,由林业学校安排参加县工作队到四川什邡县农村搞“四清”运动。1972年6月,因照顾家庭夫妻关系,从四川林校调至云南昆明热水瓶厂,任车间统计员。期间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1978年12月20日调入云南民族学院汉语文系汉语教研室任教。1983年11月至1992年1月任汉语言文学系副主任。1992年1月至1996年6月任系党总支书记,1996年6月至1998年1月任系主任,1995年、1996年担任云南省副教授、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1996年作为云南民族学院妇女代表参加了云南省第七届妇女代表大会。1994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1999年评定为教授。2002年3月退休。现任云南满族研究会顾问组成员。

在云南民族学院先后担任了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成人教育(含函授)以及外国留学生的教学工作。讲授的课程有: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普通逻辑、汉语语法专题、汉语词汇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多门课程。2001年5月至2002年3月,受学校公派赴泰国清迈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文课程。

科研及教学成果方面,研究方向主要是汉语词汇学及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成果如下:个人专著《外国人学熟语》(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主编《旅游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合编教材2本:《实用对外汉语课本——云南地方情景对话》(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普通逻辑学》(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汉语熟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95年11期存目;《体态语与对外汉语教学》,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98年7期存目;《寓文化教学于对外汉语教学之中》,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4期;《多角度审视词语的感情色彩》,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4期;《淡妆浓抹总相宜——毛泽东诗词中颜色词语浅析》,2003年,载《云南民族大学报》12月25日。其他一些散载于《云南教育》《语文教学阵地》《云南政协报》等报刊。

1993年获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1990年被云南民族学院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3年评为云南民族学院优秀教师;1993年获云南民族学院第三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在云南民族大学举办的“爱我民大”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2017年,中共云南省委老干部局举办的首届在昆高校离退休干部(教师)主题诗会,获新诗类鼓励奖。

张纯德(1941.9—2021.11),男,彝族,彝名德勒阿南,出生于禄劝德勒氏族末代毕摩世家,教授。

曾任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云南民族学院彝学会会长;云南民大彝学会名誉会长;云南彝学会副会长、学术顾问;云南省民族学会副会长;学术咨询委员;云南民族大学离退休处西部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受聘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中国西南民族特色文献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南诏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云南民族大学乃苏颇研究中心顾问、寻甸县彝族文化学术研究会学术顾问;曾在四川凉山大学、西昌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讲学。

1959年中师毕业参加工作,担任过中小学教师及县教育局教改工作,恢复高考后1978年考取昆明师范学院函授中文本科(学制5年)未毕业又考上中央民族学院彝族历史文献专业,1984年毕业后调云南民族学院民语系任教。其间1991年至1992年在北京大学考古系中文系进修。1999年在澳大利亚拉托布大学合作研究彝语;2000年评为教授。2001年9月受美国哈佛大学邀请学术交流,同月受美国俄亥俄州大学邀请讲学。2001年退休。

在云南民院任期内主要以教书育人为天职,讲授过专科生、本科生基础民语、民族古籍学、彝语语法、彝汉翻译理论、彝族史等课程;1993年起为研究生上中国古典文献学;给留学生上过基础民语、民族文化。在教学科研之余致力于抢救、收集、整理、保护、研究民族古籍、民族文化,为专业建设、宏扬民族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还倡导电化教学,牵头与有关单位合作,编辑出版了民族学教学片5部(云南音像出版社,2001年前)。在昆明举办过3次毕摩文化展,其后又将所收藏的百余部古籍和民族文物捐给禄劝县政府。

主持完成、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4项:1.主持国家社科西部项目“彝族原始宗教研究”(批准号04XZJ002号);2.主持完成西南边疆项目“彝文古籍与西南边疆历史”(A080015);3.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从百部彝族毕摩经译注看彝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立项14ZDA114,结项20182834);4.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7ZDA309)研究。

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如《树枝文字——彝文起源新探》载《思想战线》1991年第4期,并被《新华文摘》1991年第10期摘要;《从彝族祭祖大典“耐母”看彝族支系繁多的原因》载《思想战线》1999年第4期,并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摘要》1999年第6期摘登;《秦简日书“建除”与彝文日书“建除”比较研究》载《江汉考古》1993年第2期;《浅论彝族古代毕摩绘画》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等。公开出版著作多部,其中专著4部:《彝学研究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云南彝族氏族谱牒译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彝族古代毕摩绘画》(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彝学探微》(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合著《彝族原始宗教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彝文古籍与西南边疆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彝族文献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云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等9部。

继承并收集了与彝族历史文化、语言文字、民族风俗相关的古籍文物,被人民日报记者在《人民日报》1998年4月24日人物版介绍,之后被《云南日报》《春城晚报》《民族文化报》多家报纸转载;另《生活新报》《云南经济日报》《民族时报》《云南民族学院报》《贵州毕节学院学报》也介绍过,2020年将所有古籍文物捐献给禄劝县政府。

1994年获云南省优秀教师;曾获云南民族学院优秀班主任、科研先进个人、伍达观奖教金教学科研杰出奖(2001年)、优秀教学成果奖;多次评为云南省民族学会“云南省彝学研究先进个人”、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优秀老科技工作者、云南省老教授协会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刀承华,女,傣族,1952年4月生,云南盈江人,中共党员,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6年云南民族学院民族语言文学系毕业留校。2000年晋升教授,2008年退休,2010年定为二级教授。曾任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民族文学教研室主任,云南民族大学首届教授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第八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红河学院客座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小语种人才培养中心主任、小语种教学首席专家,泰国清迈皇家大学博士生副导师。全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2017年至今为天津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云南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研究基地、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民族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学术委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理事,云南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曾到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玛希隆大学等高校作访问教授,合作研究。

讲授本科生傣族文学、泰国文化、泰国历史、泰语视听说、中泰交往史等课程,曾受聘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首席主讲教授,参与培养了数十届民语人才;2003年组织申报亚非语言文学硕士点获批,任导师,讲授研究生东南亚文学交流史、泰国文学、文学理论、民间文学理论等课程,指导60余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2008年退休后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指导研究生,任校级本科教学督导。

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泰国民间文学及其理论研究、德宏傣族人生礼仪念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傣族《海罕》等7个项目,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研究和泰国高校教育委员会周边国家民族研究等8个项目。出版专著、合著17部,主编论文集8部,如《傣族文学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故事与社会》(泰国玫堪方出版社,1999)《傣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傣族简史》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9)《泰国民间故事选译》(民族出版社,2007)《德宏傣族人生礼仪念词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德宏傣族人生礼仪念词注译》(民族出版社,2013)《民主革命先驱刀安仁》(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新理念大学泰语》1册、2册(外文出版社,2017),《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傣族卷》《云南大百科金书·民族卷》撰稿人之一等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如《泰国民间故事与风俗的互渗相成关系》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全文转载,《泰学研究在中国:论文辑录》对其评论:该论文在理论和方法论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强调了民间故事的不固定性、变异性,尤其对民俗的依赖性,将考察的重点放在故事的活性形态上,跳出了静态的文本诠释的“窠臼”,为我国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和民俗学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可期获得“圆满的结论”的可行性思路;《傣语德宏方言动词形容词双音节后附形式》载《民族语文》1984年第5期;《傣族古代文学中的动物图腾崇拜》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傣泰壮民族创世神话核心观念的比较》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佛教对傣泰民族民间故事的影响》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傣族土司刀安仁爱国长诗〈抗英记〉》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傣泰民族创世神话中的原始观念》载《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泰国民间文艺学的新成果》载《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德宏傣族人生礼仪念词念诵权的社会约定》载《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第1期;《德宏傣族婚姻习俗的变迁》载《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傣泰掸佬族文学跨界传播探析》载《东南亚纵横》2018年第6期;一些论文被我国香港、德国、泰国、老挝的书刊刊载。

获云南省政府教学成果奖、优秀科研成果奖,云南省教育委员会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教育工会云南省委员会先进女职工,云南民族大学伍达观优秀教师、杰出教师、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等20余项奖励。

张镇华,男,汉族,浙江宁波人,1945年10月2日生,教授。

1969年云南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1985年调入云南民族学院,2001年晋升教授,2006年退休。(www.xing528.com)

自幼酷爱外语,初中开始自学俄语,高考俄语成绩名列全省优秀行列。上大学时,改学英语,又与英国语言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阅读了大量的英美文学原著,最终痴迷上了语言与思维、社会与文化、心理与认知等当代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热门话题,数十年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略有所获。1969年云南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后,先后从事过各种层次的英语教学与翻译工作。其间,1984年至1985年借调到昆明卷烟厂,担任40万箱烟丝生产线引进设备的调试及验收工作的现场翻译。1985年调入云南民族学院大学预科部教授英语。1994年转入外语系英语专业担任高级英语、高级听力、高级翻译和英语语法的教学工作,同时兼任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1996年至1997年赴泰国清迈大学教授汉语。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合著、译著、教辅多部。其中,《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程辅读教程》(科学出版社,2000年);《提升英语教程》(科学出版社,2005年);《简明大学英语语法教程》(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年);《大学英语基本词汇》(云大出版社,1998年);《大学英语听力进阶》(第三册,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各一册,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大学英语写作手册》(副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高级英语新视角学习辅导》(上、下两册,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研究》(云南省教育厅2004年度课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高级英语阅读同义词认知与辨析指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曾获省级奖励;《新编英语专业实用英语语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曾再版2次;译著《泰国兰那12个月的习俗》审校,深受傣泰研究学者们欢迎。2001年晋升教授,2005年退休。

2002年和2003年曾两届被云南省人事厅聘任为高级专业职务职称评定委员会文科组委员。自1994年起,曾多年担任云南省大学外语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省大学外语教学及考试指导委员会本科组委员。

退休后,2007年受美国德克萨斯州贝勒大学及宾夕法尼亚州迈萨亚学院2位教授的邀请,分别在其学校以及达拉斯的世界语言研究中心进行为时3个月的讲学和访问,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与科研体制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受。回国后自2008年起,除担任学校本科及五个学院的研究生语言文学类的教学督导外,从1999年至今还受聘于云南大学外语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答辩委员会特聘专家。与此同时,在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外语学院教授高级英语,并担任英语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历时5年顺利完成并出版了《高级英语阅读同义词认知与辨析指南》专项科研项目成果。

王何忠,男,白族,1951年9月生,大理云龙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

1969年12月参加工作,1988年9月从军队转业到云南民族学院工作。2005年11月评为教授,2010年8月退休。

1969年12月至1971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当战士;1971年9月至1974年7月在昆明陆军学院外语大队学习缅甸语;1974年8月至1985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从事外事翻译工作;1985年2月至1988年9月在昆明陆军学院外语大队从事外语教学工作;1988年10月至2010年8月在云南民族大学从事外语教学工作,曾任教研室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

在东语系负责申报东南亚语中的缅甸语专业,并于1993年获得省教育厅的批准。获批后就开始着手编写教学大纲,准备教材。并于当年9月开始招收了一个泰国语专科班和缅甸语专科班。招了两届专科班后,又开始申报本科。当本科层次学历办学申报成功后,越南语也搭车开始招生越南语专业学生。后来才逐步扩大到其他东南亚南亚语种的学生招生。至今已发展为东南亚南亚语多语种的语言文化学院。

2003年在东语系担任缅甸语教研室主任期间,积极与缅甸国家教育部、仰光大学联系、沟通,对方同意接收缅甸语专业2000级25个学生赴缅甸曼德勒外国语大学留学1年,学生完成对方规定学业后可以获得云南民族大学和曼德勒大学的学士学位。

作为教研室的主要负责人,配合学校、系部撰写各项有关教学、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申报材料。如:“云南民族大学第二批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云南省重点建设缅甸语本科专业”等,并担任其专业、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在2007、2008年期间,云南广播电视台开办了一个叫《东盟瞭望》的栏目,编译缅甸语的电视节目、资料,编译出来的节目内容、资料均由云南电视台播放。

发表论文:《缅甸语的名词及其构成方式》《浅谈缅文字母在词与词组中的变音形式》《缅甸语的字母、元音音组与载瓦语的声母、韵母的比较研究》《浅谈佛教对缅甸文化的影响》《云南与缅甸经济合作的回顾与展望》《缅甸语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助词及其用法》《缅甸语的构词法及其特点》《缅甸语的副词及其构成方式》《缅甸语的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助词刍议》《缅甸语的成语、歇后语刍议》《我在缅语教学中的几点认识与做法》《缅甸语的字母、元音音组、声调与哈尼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的对比》《缅甸的掸族及其民居竹楼》《亚扎古曼碑语法探析》《缅甸人的佛教伦理思想》《缅甸语的声调及变调刍议》《谈谈口译中的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问题》《缅甸的民族乐器》《缅甸人的饮食文化》《缅甸的民间木雕艺术》《缅甸舞蹈艺术的文化内涵》《缅甸克伦族的蛙鼓》《缅甸的象与象文化》《缅甸人的神灵崇拜文化透析》《缅人的服饰文化》等。

专著:《缅甸语虚词用法例释》(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2004年)《实用缅语基础口语》(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合编教材:《缅甸语阅读教材》(第二册,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高级缅语教程》(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获2016年度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学术成果教材类二等奖。

1991至1992学年度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1996至1997学年度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1999年度被学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1年度荣获伍达观奖教金先进教师奖;2002年被学校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工作者;2006年荣获云南民族大学第六届伍达观奖教金教学科研优秀奖。2005年集体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汤亚平,女,白族,1960年6月生,云南昆明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7年7月中学毕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1978年至1982年在云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读大学,1982年1月毕业留校任教。1984年2月至6月参加在华中理工大学举办的第一届音韵学研究班学习。1987年9月至1988年7月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硕士生课程助教进修班学习。2000年3月至7月到复旦大学中文系做“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的访问学者。2004年8月至2007年1月由学校派到韩国大真大学做客座教授。2005年评为教授。2008年遴选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导师,2010年遴选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2020年6月退休。

2008年由国家侨办派往泰国清迈府进行汉语教学。2009年参加由国家汉办组织在吉林大学的汉语教师培训。2014至2019年承担国家汉办组织的《国际汉语教师证书》的面试考官。担任2015年至2018年“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在云南赛区的评委。2018年受驻缅大使馆邀请赴缅甸培训缅甸的本土教师。2011年至2020年承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及硕士点的管理工作,与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建立专业实习基地,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事教学工作38年,为本科生讲授的课程有古代汉语、中国语言学史、汉语史、现代汉语;为研究生讲授的课程上古汉语研究、汉字学与汉字教学、汉字与文化;为留学生讲授的课程有:旅游汉语、今用古代汉语、汉语写作、汉语听说、汉语报刊阅读、综合汉语等等。

发表论文30余篇,分别发表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思想战线》《国际汉语教育》《学术探索》《教育学院学报》等中文核心刊物上;参与教材、词典编纂8部,承担主编副主编等,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合著两部(《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彩云深处起炊烟》,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负责及参与省部级校级科研课题共6项:参与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搭配知识库建设及习得机制研究”(19XJC740002);参与2018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规划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面向澜湄合作区汉语国际教育研究”(AC18010);2016年主持“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习基地”项目;项目“云南民族大学2019年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验收合格;主持云南民族大学高水平大学项目“泰国北部地区‘云南村’华人学校汉语国际推广”2016年4月结项;主持2016年云南民族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教育国际化项目“泰国北部地区华人学校汉语国际教育基地建设”2017年结项。参与2019年云南省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生导师团队建设项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表演讲共3次(2016年匈牙利罗兰大学、2017年西班牙莱昂大学、2018年希腊希美大学)。多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

2007年获伍达观先进个人奖;2010年度、2014年度、2016年度3次获校级优秀教师;2011年获师德师风先进个人;2012年获云南民族大学第十二届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13年获校级优秀本科生导师;2014年获“红云红河园丁奖”。

张云徽,男,汉族,1958年2月生,安徽绩溪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6年9月,在宜良县九乡公社插队。1978年3月考入昆明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毕业。1982年3月至1985年8月,在云南轴承厂学校任教。1985年9月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硕士专业,1988年7月毕业获硕士学位。1988年7月到云南民族学院任教,主要从事“现代汉语”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96年评为副教授,2006年晋升教授,2018年2月退休。

先后为研究生、全日制和夜函大本专科生以及留学生讲授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语法专题、汉语词汇专题、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逻辑学等多门课程。2005年至2006年到泰国清迈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做访问学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2005年至2007与清迈大学李泰盛博士合作,完成泰国清迈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现代汉语常用词手册”;2006年至2008年主持完成云南省教育厅代评项目“现代汉语短语功能类型研究”;2008年至2010年主持完成云南民族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建设工作。出版专著、文集、教材有《汉语语法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主编《基于教学的母语审视——“现代汉语”教学研究论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合著《汉语语法简明教程》(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并列式双音复合名词的字序规律新探》,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拔刊资料1989年第7期全文转载;《汉语语法单位系统论》,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拔刊资料1990年第3期全文转载。

2001年被评为云南民族大学优秀教师,2002年荣获伍达观优秀教师奖,2017年荣获云南民族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提名奖。

马励,女,回族,1958年6月生,云南玉溪人,中共党员,教授。

1976年参加工作(知青下乡);1982年1月毕业于云南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77级),获学士学位;国家分配到云南农业大学基础部工作,1986年5月调到云南民族学院,先后在外语学院和国际合作交流处工作,2013年6月退休。

1988年担任公共英语教研室主任、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同年晋升讲师;1991年9月至1992年4月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做访问学者,1996年晋升副教授。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在英国布利斯多尔大学做访问学者;2003年任云南民族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国际交流处副处长,2007年被学校派往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孔子学院任中方院长;2009年晋升教授,同时担任国际交流处处长。在教学科研外很大精力用于学校对外国际交流合作的具体事务,不仅在重大外事活动中承担翻译工作,还为学校的留学生规模扩大、首次设立国外资助的奖学金(云南民族大学挪威国王奖学金于2005年正式设立)、云南民族大学中青年教师的出国学习交流等工作付出了大量的辛苦努力。2014年至2016年担任学校教学督导,2016年起担任离退休处第三党支部宣传委员。

从教以来,先后为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讲授大学英语、实用语言学、新编英语、英语语法、听力入门、高级英语、英译中翻译、研究生听力、汉翻英、外台选听、听力入门和综合英语等课程,教学深受师生好评。教学科研成果有:译著《中国穆斯林专辑(回族企业家卷)》(国际华人香港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参编教材《大学英语听力进阶》第三册(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主要发表的研究论文有:《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评述》(《民族学调查研究》,1997年第3期),《综合训练、重点突破——英语专业高年级精读教学法之探索》及Action Research for TEFL Teachers(《外国语言研究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听力理解与文化之关系》(《外国语言研究》第一辑,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年),《面向新世纪,云南民院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当代云南教育论文大系》,第一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论加拿大文学的多元文化及其高校的双语教学》(《云南高教研究》,1997年第1期),《论加拿大文学的民族拼花》(《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体态学——不可忽略的交际形式》(《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增刊),《试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6卷第2期)等。参与了3项国际合作课题项目的研究: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项目“大湄公河次区域少数民族问题研究”(2004—2006年);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云南本土民族艺术教育”(2003—2004年);亚洲发展银行资助项目“大丽铁路沿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能力建设”。在这些研究项目中承担外联和翻译工作。

1999年被评为云南民族学院首批骨干教师称号,并在学校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获二等奖。1998年、2000年和2007年先后3次获云南民族大学优秀教师,2000年获云南民族大学伍达观奖教金优秀教师奖。2020年、2021年2次获得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昂自明,男,彝族,1960年8月生,云南石林人,文学学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2年1月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年至1983年12月在路南县(今石林县)圭山中学任教,1984年1月至1989年8月任路南县民委副主任,其间1986年6月至1988年6月在昆明市民委跟班学习锻炼。1989年9月调入云南民族学院民语系任教。社会兼职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昆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专家,云南省民族古籍文献丛书编委,教育部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学位论文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石林县彝族古籍丛书编委会主编。2010年评为教授,2020年退休。

在民语系为硕士研究生讲授过少数民族文学概论、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少数民族古籍文学研究等课程,为本科生讲授过彝族文学概论、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常用汉字辨识与应用、彝文古籍概论等课程。

先后出版专著3部:《彝族撒尼人仪式文学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彝族文学概论》(民族出版社,2020年);《彝族撒尼祭祀词译辑》(民族出版社,2020年)。出版合著《彝族撒尼祭祀词译疏》(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古老的记忆——云南民族古籍》(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彝族撒尼地名歌译疏》(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彝族撒尼丧葬经译疏——丧家经》(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彝族撒尼丧葬经译疏——舅家经》(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经籍汇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调查与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等12部。

在《思想战线》《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当代文坛》《云南彝学研究》等刊物和论文集上发表《毕摩与彝族民间文学》《略论民族古籍翻译整理中的底本确定与训诂》《彝族传统歌场的文化生态研究》《彝族撒尼人祭“密枝”的原始功利目的探源——对祭祀词和仪式的诠释》《以猪祭祖的仪式及象征意义——以大小凉山彝族杀年猪为例》《〈阿诗玛〉的诗学》《金马碧鸡的传说、崇拜及其影响》《“阿着底”新考》《身亡化土 魂归祖地——撒尼人死亡文化透视》《彝族神话对后世丧葬习俗的影响》《移木成林的云南中阿文古籍》《景颇族史诗演唱的仪式场解构》等40余篇。

先后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彝族撒尼人仪式文学研究》《彝族祭祀词的文学治疗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南方少数民族小文种文献保护与整理研究》中子项目“南方少数民族小文种文献综合研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石林县彝族村寨婚丧嫁娶习俗调查研究》。

参与过其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省部级项目等多项研究。

获奖:《彝族撒尼人仪式文学研究》获云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参著的《彝族文化大观》获国家图书奖;论文《彝族传统歌场的文化生态研究》获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会民间文学类三等奖;合著的《古老的记忆——云南民族古籍》获中国民族图书奖三等奖;合著的《古老的记忆——云南民族古籍》获“云南文化精品工程”作品奖;《路南彝族密枝节仪式歌译疏》获昆明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彝族撒尼祭祀词译疏》获昆明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彝族撒尼丧葬经译疏——舅家经、丧家经》获昆明市第五届“茶花奖”二等奖。另外,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红云红河优秀教师奖、优秀导师奖、优秀硕士论文指导奖等。

杨亚涛,女,白族,1964年11月生,云南大理人,中共党员,教授。

1986年6月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言文学专业,分配到保山学院英语系任教。1988年8月考入西南师大外国语学院,参加由教育部英国文化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高级英语研究生班学习,1997年1月通过托福和GRE考试,赴美国贝勒大学留学,先后在美国盐湖城国际语言教育中心从事双语教育工作(1999—2002),和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任教(2002—2005)。2005年10月调入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事大学外语教学工作,2010年10月晋升教授。

2017年8月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马里兰州圣玛利亚大学,2018年2月学成回校,继续在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从事过的教学有英语专业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写作、大学英语读写和听说。

多年来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英语专著1部,研究生教材1本。在此期间,曾被评为云南民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班主任。

蔡鉴远(1921.10—1993.9),男,汉族,云南玉溪人,中共党员,副教授。1988年1月离休。

本科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48年1月在上海参加革命工作。1979年调入云南民族学院工作。

1948年1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青联”组织。在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参加地下党传递情报、掩护爱国民主人士、护厂、护校等活动。在解放军占领上海后,即被陈毅任命为上海市第61工人夜校校长。1951年调北京任《人民日报社》记者和编辑。1960年主动要求支援边疆,到内蒙古日报社任记者和编辑。文革后分配到包头师专任教,评为讲师。1979年调入云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任教,1985年评聘为副教授,曾发表过多篇论文,出版过书籍,在毕生的工作中曾获得多次奖励和表彰。

刘彭陶(1923.10—2015.9),男,白族,云南剑川人,中共党员,副教授。1988年离休。

1940年9月在路南县(今石林县)云大附中上高中,1942年在大理喜洲上华中大学英文系,1946年转到云南大学外语系。1949年7月参加滇西北边纵七支队,任人民行政专员公署文教科副科长。1950年,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秘书科副科长。1950年调到昆一中任教。1962年调到昆20中任教。1980年调到云南民族学院英语系,1987年晋升副教授。

除承担英语教学工作外,主要成果是翻译了施滉烈士的《孙中山评传》。施滉是白族,清华大学最早的共产党员。1924年拜见了孙中山和李大钊后,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东方史的硕士研究生。在孙中山逝世3年后,完成毕业论文《孙中山评传》。197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从美国斯坦福大学购回论文影印本。云南民族学院院长马曜得知后,即向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建议翻译《孙中山评传》。这是一本较早全面评论孙中山的传记著作,征引中外文、书、报达109种,其中英文56种,中文53种。此书翻译难点在于根据英文查找当时的中文原文,特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赵衍荪先生帮助查找有关资料。经过多年努力,终将该书从英文译为中文,计18万字。1996年5月14日,云南省委党史办公室批复如下:刘彭陶同志并请告马曜同志:经研究室研究并请示省委党史工作领导小组,认为施滉烈士这部遗著,填补了中国现代史研究中的主要空白。本书出版发行,不仅是对烈士的悼念,而且是对各民族人民的教育和鼓舞,对现代史的研究均产生大的推动和促进。同意公开出版和发行。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该书1996年12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翻译的《泰国密林中的游迁者——阿卡人》一文刊载于云南民族研究所编印的《民族研究译丛》(第五辑)。

黄崇洁(1929.1—2020.6),女,汉族,云南个旧人,副教授。1989年离休。

1949年3月在上海参加中共领导的“新青联”组织,在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参加护厂、护校及掩护爱国民主人士的活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士攻占上海带路。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厦大学。

1952年服从组织分配到北京中苏友协担任翻译工作。1960年主动要求支援边疆,到《内蒙古日报》社任编辑。文革后从“五七干校”分配到包头师专任教,评为讲师。1979年调云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任教。1987年评聘为副教授。曾发表过多篇论文,出版过译文书籍,在毕生的工作中曾获得多次奖励和表彰。

邱锷锋(1932.8—2000.7),男,汉族,四川人,副教授。

1956年7月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后参加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到云南考察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支援边疆建设留在云南,1957年参与了中国政府为佤族制定一套拼音文字的工作。1958年被分配到云南民族学院工作,1987年评为副教授,1993年3月退休。

在云南工作37年,主要贡献是对佤族文化及其语言的开创性研究及对布朗语的研究。“司岗里”是佤族的创世神话,其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山川河流、英雄人物、动植物故事等。由于佤族没有文字,主要靠口耳相传以教育民众,启迪后人。佤族人自己说,阿佤的路和阿佤的理都在“司岗里”里。为研究“司岗里”,1957年在云南少数民族调查组期间和同事一起依据西盟县马散乡窝奴寨佤族大“魔巴”艾扫(时年51岁)的佤语吟诵,用国际音标记录,再直译为汉语,并最终用佤文、国际音标和汉文叙事文本共同构成的《佤族历史故事“司岗里”的传说》一文,第一次将司岗里以书面语言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被学界认为是最早研究司岗里的文本,其真实性和学术价值受到好评。因为通晓佤语,记录方法科学,完全尊重报告人的看法,即晚近之事亦全部照录,为后人研究民族神话、史诗、故事、传说,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该文经1980年3月再次核对、修改和补充后形成了1万余字的《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还在运用国际音标记音的基础上,分析了佤族《史诗》《下秧歌》《儿歌》和新创民歌的押韵规律,认为佤族民歌具有隔行和隔句押韵的特点。在佤族语言研究方面,1980年就在《民族语文》1980年第1期上杂志发表了论文《佤语概况》,主编了《佤汉学生词典》(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该词典共551页,是我国第一本佤语的中型词典,对于云南省佤族语言的应用提供了很好帮助。

在教学方面,多年承担云南民族学院的汉语教学工作,讲课受到学生的喜爱。教学之余参与编写《现代汉语》教材和《西南修辞学会修辞学论文集》(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89年)。

参与布朗语的研究。1985年发表的《谈谈布朗语的形态变化》一文对布朗语的形态和词法特点进行分析。专著《布朗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获得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聂锡珍(1932.8—2016.1)女,汉族,北京人,副教授。

1956年7月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后参加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到云南考察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支援边疆建设留在云南,1957年参与了中国政府为佤族制定一套拼音文字的工作,1958年被分配到云南民族学院工作,1987年评为副教授,1988年1月退休。

在云南工作32年,主要贡献是对佤族文化及其语言的开创性研究及对布朗语的研究。

“司岗里”是佤族的创世神话,其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山川河流、英雄人物、动植物故事等。由于佤族没有文字,主要靠口耳相传以教育民众,启迪后人。佤族人自己说,阿佤的路和阿佤的理都在“司岗里”里。为研究“司岗里”,1957年在云南少数民族调查组期间和同事一起依据西盟县马散乡窝奴寨佤族大“魔巴”艾扫(时年51岁)的佤语吟诵,用国际音标记录,再直译为汉语,并最终用佤文、国际音标和汉文叙事文本共同构成的《佤族历史故事“司岗里”的传说》一文,第一次将司岗里以书面语言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被学界认为是最早研究司岗里的文本,其真实性和学术价值受到好评。因为通晓佤语,记录方法科学,完全尊重报告人的看法,即晚近之事亦全部照录,为后人研究民族神话、史诗、故事、传说,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该文经1980年3月再次核对、修改和补充后形成了1万余字的《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还在运用国际音标记音的基础上,分析了佤族《史诗》《下秧歌》《儿歌》和新创民歌的押韵规律,认为佤族民歌具有隔行和隔句押韵的特点。在佤族语言研究方面,在《民族语文》1980年第1期上杂志发表了论文《佤语概况》,参编了《佤汉学生词典》(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该词典共551页,是我国第一本佤语的中型词典,对于云南省佤族语言的应用提供了很好帮助。

在教学方面,多年承担云南民族学院的汉语教学工作,为帮助少数民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学生提高汉语语言应用能力尽心尽力,教学受到学生的喜爱。

参与布朗语的研究。1985年发表的《谈谈布朗语的形态变化》一文对布朗语的形态和词法特点进行分析。合著《布朗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获得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参编《布朗语言简志》于2006年12月5日被国家民族委员会列为修订《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之一。

张秋生(1936.9—2015.1),女,汉族,天津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54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学习西双版纳傣语,1958年毕业分配至云南省民委工作。1972年调至云南民族学院民族语言文学系任教,曾任西双版纳傣语教研室主任,1987年评为副教授,1991年后曾赴泰国清迈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多年,1996年12月退休。

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方面,为满足云南民族学院民语系教学需要,主编了学校内使用多年的教材并给学生讲授相应课程:《现代西双版纳傣语》《傣语拼音课本》《汉语、西双版纳傣语语法比较》(上下册)、《金平傣文拼音课本》(金平县民委刻印)、《汉、傣(西)翻译理论与实践》。长期教学积累了丰富经验,曾撰文在校内外交流,如《联系实际,编好翻译理论教材》(云南民族学院《教学经验汇编》)。

作为西双版纳傣族语言与文化比较研究领域的专家,早期主要研究成果有:《西双版纳傣语文概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年)《试论双语教学中的母语》(《云南省语言学会会刊》,1985年第2期)《金平傣文》(《民族学报》,1985年第1期)《从傣语的“象”说开去》(《民族文化》,1985年第6期)《翻译与民族文化》(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讨论会的论文)等。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又有新作《西双版纳傣语基础教程》(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及《汉傣词典》(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问世,其《汉傣词典》填补了西双版纳新傣文辞书的空白。

曾多次获评云南民族学院优秀教师称号,1989年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集体奖”。

余国琅,女,汉族,1939年12月生,云南临沧人,副教授。

196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云南省劳动局技工学校教语文课,1971年,调入云南内燃机厂职工子弟学校教授中学语文课。

1980年,调入云南民族学院干专部教汉语言文学课。1983年至1984年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一年。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退休。

主要发表论文:《少数民族干部的特点及其教学规律初探》,1989年刊载于中央民族出版社《中国民族教育论丛》(三);《浅议中国数文化》1999年刊载于云南民族出版社《研究与探索》;《浅谈修辞》1993年刊载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云南学术探索》;《根据成人特点做好班级工作》刊载于1991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干训学术年鉴》。

参加由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民族院校编写的教材《历代政论文选》,撰写了《评注〈论治道疏〉》一文(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1991年参加编写教材《民族教育论丛》,担任其中《简明现代汉语》教材副主编,此教材1992年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2年被评为优秀授课教师;1990年评为优秀班主任。

岳早念(1954.12—2017.9),男,景颇族,云南陇川人,中共党员,副教授。

1980年1月从云南民族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1年至1983年在本校中文系进修深造,2006年至2007年在北京大学作访问学者期间,专门学习编辑出版学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重点研究中外出版编辑的发展。曾在民语系担任过教学秘书、教务员、电教员和职称推荐小组联络员等职,曾兼任云南省民族学会景颇发展研究委员会理事、副会长,为中国翻译协会云南分会会员及云南民族文化艺术协会会员。2007年晋升副教授,2014年12月退休。

参加工作以来,承担过景颇语音文字、景颇族文选与写作、景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景颇族古籍、景颇族文学、中外出版业比较研究以及民俗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出版汉译景颇文译注有《科技小常识》《小学语文》,编辑出版教材1部,与人合编文学作品集2部;在国家和省各级学术刊物或论文集类图书上发表学术论文有《浅说景颇族文字和图书出版业的产生与发展》《景颇语新词术语的翻译及其构成》《浅谈景颇语成语》《论民族地区应急管理人才及其培养》《略谈景颇族服饰的发展演变》《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探索》《浅谈景颇语广播中的借词》《略谈景颇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外来文化的焦点问题》等数十篇;发表的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以及民间文学整理等数十篇;参与编写云南省九所民干校使用教材,多次参审、主审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中小学景颇语教材审定工作;2013年获国家民委教改项目《民族院校与地方政府协同育人模式实践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和云南省社科一般项目《利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开展时事政策宣传教育方法研究》各1项;2011年至2014年参与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译制中心故事片《欠我十万零五千》《美丽密令》《焦裕禄》《龙凤店》《校花诡异事件》《嗨起打鬼子》《飘落的羽毛》《甘南情歌》《来福来福》《剑雨》《双城计中计》《太极侠》,科教片《健康66条》《农村婴儿喂养与健康》《水稻麦作式栽培技术》和历史文献记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等20多部电影的景颇语的翻译和配音等工作。

曾获云南民族大学优秀教师称号4次,优秀党员和党员标兵称号各1次,还多次获优秀教学秘书、优秀工会干部、优秀工会会员等奖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