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民族大学70年:文化、科学、教育、图书情报学、体育的成果

云南民族大学70年:文化、科学、教育、图书情报学、体育的成果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任化学系副主任、科研处副处长,学报编辑部自科版副主编,兼任过云南省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云南省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在云南省研究生教育学术年会上先后有4篇论文被收入论文集。2008年11月获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

云南民族大学70年:文化、科学、教育、图书情报学、体育的成果

王美行,女,汉族,1942年10月生,云南昆明人,中共党员,编审。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六年制本科),1968年至1970年在辽宁省营口市酚醛塑料厂工作,后调往昆明油漆总厂工作至1978年,先后在车间和技术科任技术员。1978年1月调到云南民族学院,1980年在成都科技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1年。曾任化学系副主任、科研处副处长,学报编辑部自科版副主编,兼任过云南省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云南省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会长等职。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编审,2002年10月退休。

1978年调到云南民族学院后负责筹建化学系,带领8人团队从1982年招收云南农垦系统化学教师培训班开始,在制订教学计划、考核扩大教师团队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付出诸多艰苦努力,最终在1985年师训班暑期结业后,云南民族学院第3个理科系——化学系于1985年8月正式成立招生,担任第一届化学系副系主任,负责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1987年9月调学校科研处任副处长,负责制订相应文件、建立研究生档案、应用计算机对学籍学位进行辅助管理,创办了“研究生论坛”。在云南省研究生教育学术年会上先后有4篇论文被收入论文集。

在做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同时,负责《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筹备和申报工作。经省科委、省新闻出版局批准,1992年《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作为内刊正式出版,本人同时兼任学报自科版副主编主持工作;学报自科版1993年获得国内统一刊号可在国内公开发行;1994年获得国际连续出版物编号可在国内外公开发行。1994年调到学报编辑部自然科学版任专职副主编。学报自科版从内刊算起,只经过3年时间,在1995年省教委的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三优评比中就获得了三等奖。1996年被省委宣传部、省科委、省新闻出版局评为省优秀期刊。

教学方面,先后为预科部、师训班、本科班讲授过普通化学、无机化学和结构化学等课程。

科研方面,曾于1986—1991年先后参加了2项云南大学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一些有机小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微波在化学中的应用)的工作;1991年至1994年自主开展了2项科学研究(云南麦饭石的有效成分及应用;橡胶籽油制皂工艺的研究)。相应研究结果发表在《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2),《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2),《分子科学学报(英文版)》(1990.2),《云南化工》(1994.4)和《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增;1997.1)上。有关如何提高学报质量方面先后有6篇论文公开发表在《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云南植物》《云南有色金属》等杂志上。

1983年和1985年2次获“云南民族学院优秀教师”称号;1984年被国家教委、民委和劳动部评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科技工作者”;1994年评为“云南民族学院先进工作者”;1995年获云南省教委“云南省优秀编辑学论文一等奖”;1996年被省教委评为“优秀编辑工作者”;1996年获“全国高校自科学报优秀编辑学论著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司);1996年被省科委、省新闻出版局和省委宣传部评为“云南省优秀编辑工作者”。

马兴东,男,回族,1949年1月生,云南建水人,中共党员,编审,硕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云南省民族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0年评为编审,2009年退休。

1986年调到学报编辑部工作,曾任学报副主编、主编;在人文学院担任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研究,著有《回族文化史》《开远市回族传统文化及其现代适应》,参撰《云南回族史》《云南回族乡情调查》《当代云南回族简史》《昆明伊斯兰教史》《七彩乐土——云南民族大观》《图说云南历史文化》等的部分章节,另为《中国回族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云南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百科全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撰写相关条目。陆续在《史学月刊》《史学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回族研究》《宁夏社会科学》《思想战线》《云南社会科学》《学术探索》《云南教育学院学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计60余万字。退休后有旧体诗词及忆事杂文在《春城晚报》《云南政协报》《云南民族大学报》发表。

2008年11月获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

李家英,女,汉族,1943年12月生,云南建水人,中共党员,研究员

出生于贫苦的砂丁家庭,中学毕业后在边疆县工作多年,1977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后调入云南民族学院,曾在人事处工作,在政治系教过国际共运课。后调科研处从事科研管理17年,积极协助教学、科研人员完成国家级、省级、院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类基金的申报工作。2001年晋升为研究员,2003年退休。

专著《德昂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于2000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参与撰文的《中国少教民族地理经济概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论》2部书已公开出版。先后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了《从社会科学具有时代特点看加强社会科学管理的必要性》《浅谈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四个转变和更新》《社会科学成果也应该重奖》等论文18篇。其中《高校社会科学研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选入《中国改革开放20年成果总览》一书。在国家级“八五”重点课题中,主持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之《德昂族教育史》的编撰。参与了《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德昂族卷》的编撰。

1990年被评为院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1991年被评为院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2001年12月被评为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人文社会学类)先进个人。

杨多立,女,汉族,1948年2月生,湖南长沙人,九三学社社员,民院支社支委,编审。

1982年1月昆明师范学院(今云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理学学士),1984年11月调入云南民族学院工作,1996年评为副编审,2003年晋升为编审,2008年退休。

1963年9月至1969年1月在昆明女中读高中;1969年2月至1971年8月在德宏潞西遮放户弄插队知青;1971年8月至1974年8月在昆明轻机厂当工人;1974年8月至1978年8月在昆明七中工作,任数学教师;1978年9月至1982年8月在云南师范大学数学系读书;1982年9月至1984年11月在昆明二中任数学教师;1984年11月至1991年9月在云南民族学院图书馆参考咨询部,担任副主任、主任工作。1991年10月从筹办学报自科版开始,一直兢兢业业认真工作;创刊初期,多次赴新闻出版局申报办刊理念,撰写申报材料,撰写自科学报的试刊词、发刊词等;从开始办刊以来,一直担任责任编辑和数学学科编辑、校对、修改科研论文,平均每学年责编、编辑、校对论文60余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余篇、其他还有国家863高科技改革基金资助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云南省教委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等等;并撰写每年的考核、总结报告;担任了编辑部大量日常工作,如:组稿、采访、摄影、预审、封二、三文图的组稿和制作;插图的对版、制版、版式设计和版面安排,与审稿专家的通联,登记稿件等。从1991年至2008年3月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一直担任数学编辑、编辑室主任。期间,1996年10月至2003年12月兼任云南教育出版社特约编辑(其间署名担任责任编辑并正式出版书籍7部)。1994年参加九三学社,任民院支社支委;曾经担任云南省期刊学会理事,云南省科技期刊协会理事。

科研:自1996年任职副编审以来,发表科研论文23篇,获云南省科技厅优秀论文奖2次,省教委优秀论文奖1次。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篇。1996年10月,编辑部与民院数学系联合承办《全国第四届分形理论及应用学术研讨会》,合撰论文1篇,并撰写该书后记,论文集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7月,参与组织和承办在云南师范大学召开的《基础数学如何面向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撰写发表论文一篇;1997年10月编辑部与民院数理化3个系共同组织承办《第2届全国民族院校理科科研及教学研讨会》,撰写会议论文集前言及论文1篇,担任论文集编辑并出版;2001年,参与文化部《西部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0060019),撰写发表论文2篇。其中1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03年第7期全文转载;2002年,参与云南大学人类生态学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0460035)调研工作,课题为《乡村生态旅游》,撰写发表论文一篇,刊发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2004年,参加云南省政府研究室《普洱茶及茶树原产地调研》课题研究,完成调研报告和结题;2018年,撰写《高考40年回忆》一文,收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我的高考——女生的故事》文集,等等。

获奖:1993年、1995年2次获云南民族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获云南省教委优秀编辑奖;2001年获云南省科委优秀编辑奖;2005年9月获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银牛奖;2006年6月获全国民族地区优秀编辑奖。

贾云生,男,汉族,1951年8月生,山西昔阳人,中共党员,教授。

1968年12月参军入伍,197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2月参加援老抗美作战,1972年1月参加军工生产(开采铀矿),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历任班长、排长、作训参谋、营职军事教员,毕业于昆明军区步兵学校、云南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1984年5月到云南民族学院工作,历任云南民族大学人民武装部副部长、部长、军事教研室主任、体育教研部主任、人民武装学院副院长。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防教育研究分会理事,云南省学校国防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06年晋升教授。

在云南民族大学人武部工作27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积极探索采用老生训练新生模式自训新生的路子,先后培养老生军训教官7208名,训练新生81306名,1990年9月新生军训中云南民族学院率先成为全国首家采用老生训练新生模式实现完全自训的高校。解放军总参谋部动员部向全国高校推广云南民族学院做法,学生军训全部安排在校内进行。1993年云南民族学院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训先进单位。

1984年5月至2011年7月期间,先后承担并完成了本校和原云南师范学院、原西南林学院、云南治金高等专科学校的必修课解放军共同条令、轻武器射击、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现代国防、领导科学、军事高技术、国防教育学、预备役工作等课程,以及本校的选修课第六代战争等教学任务。先后担任《云南省乡(镇)专武干部现状与对策研究》《高校学生军训模式研究》《国防教育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课题研究负责人。《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加强和改进国防教育的认识与实践》论文获得全国普通高校第三届国防教育学术研讨会一等奖。《高等学校军事教育的改革》获得1993年云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公开出版专著:《学生军训模式研究——老生训练新生模式实践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新时期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学生军训论》(现代教育出版社,2016年9月)。

1992年被评为学校1991—1992学年度先进工作者,1995年12月获得云南省教委、云南省军区司令部颁发的学校国防教育和军训工作荣誉证书,1996年9月9日被评为学校1995—1996学年度先进工作者,2006年1月5日获得学校伍达观奖教金教学科研先进奖,2011年9月1日获得“十一五”期间省级学生军训工作先进个人。

丁立平,女,纳西族,1956年10月生,云南丽江人,编审。

1982年1月云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在汉语言文学系。1983年学校组建《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调入学报编辑部任文学编辑。1996年破格晋升副编审,2007年11月晋升为编审。2011年10月退休。

1990年至2010年期间担任过全国民族院校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云南省美学学会副秘书长、云南省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秘书长。

出版论著:《民族风情与审美》(合著,红旗出版社,1987年)《中国古代民族文论概述》(合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纳西文化》(合著,神州出版社,1993年)《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主要撰稿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学报编辑学研究》(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云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发展史》(合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世界遗产丛书——雪山古城》(专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纳西族社会与婚姻形态》(第二作者,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发表论文:《审美活动的辨证发展》(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纳西族古代美学文艺观探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1、2期)《木氏“怡神”、“怡趣”的文艺观——纳西族古代美学文艺观初探》(民族艺术研究,1992年第5期)《从“摹拟自然”到“怡神于自然”——纳西族古代美学初探》(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民族研究1992年第4期存目)《纳西族的传统应用技术》(上)(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民族研究1994年第4期存目)《纳西族的传统应用技术》(下)(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论少数民族的文艺起源观》(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1期存目)《从一个民族的近代婚姻看理性婚姻的意义》(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栉风沐雨,滋兰树蕙——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发展20年》(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论编辑行为的中介性质》(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城市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观念的地域性及改善途径》(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纳西族的传统联姻制度》(思想战线,2007年第5期)《少数民族的变服改饰及其成因》(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纳西族特殊的联姻方式及部分遗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2011年退休后受聘云南民族大学教务处担任学校督导、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云南新闻出版局审读员,云南省委宣传部聘为《云南大百科全书民族编》责任编审。

获奖:教育部社政司全国优秀编辑(2002);云南省人民政府颁“优秀理论文章编辑奖”(1986,1991);云南省新闻出版局颁“优秀栏目编辑奖”(1992,1993)“优秀作品编辑三等奖”(1993)“云南省第三届社科文艺期刊优秀作品编辑一等奖”(1993)“优秀编辑”(1999,2006)“突出贡献奖”(2009年)。省教育厅“高校优秀学报工作者”。获“云南民族学院先进工作者”(1992,2004,2009),云南民族大学“伍达观奖教金教学科研优秀奖”(2006)。

普林林,女,彝族。1959年11月生,云南建水人,中共党员,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2年1月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留校工作。2007年11月晋升为教授,2010年定为三级教授。2014年退休。

曾任学校人事处科员、毕业生调配科科长、学生处副处长、学生处处长、招办主任、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生部主任、博士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等。先后兼任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国家教育部高职示范院校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旅游管理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副秘书长、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云南省第184所副所长、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云南省第二届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应用本科联盟副理事长、公益性社会组织——云南高博尔教育评估中心理事长等。

2006年获批主持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云南省本科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学院负责人(2006—2011年);2008年领衔申报获批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硕士点,为该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2012年获批省级文秘类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2012年评为云南省教学名师;2013年获批普林林省级名师工作室。

2009年获云南省第六届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1年《秘书理论与实务》获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013年《秘书理论与实务》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2013年获省第七届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获世界银行2010—2017“中国云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项目贡献奖”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担任主编、副主编、编委出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探索》《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执行绩效报告》《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云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2016年、2018年共2本)《云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优秀典型案例集》等著作18部,主编出版全国高职高专教育规划教材《秘书理论与实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等核心期刊发表8篇;承担并完成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主持并完成包括世界银行、云南省教育厅委托的横向项目课题16项。

1994年评为国家教委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优秀工作者;2006、2007、2008年3次评为云南省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先进个人;2007年评为云南省民委系统先进个人;2009年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

白云昌,男,哈尼族,1960年6月生,云南江城人,中共党员,教授。

1987年7月分配到云南民族学院工作到退休。1991年4月至1998年12月在云南民族学院大学预科部工作(其中,1991年4月至1996年6月任党总支副书记,1996年6月至1998年12月任部主任,1992年至1996年9月任云南民族学院纪委委员,1996年9月至1997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挂职,任后勤管理委员会副主任);1998年12月至2003年7月任云南民族学院院长助理(其中,2000年4月至2002年7月兼任云南民族学院总务处处长,2001年7月至2003年6月在昭通市绥江县人民政府挂职,任副县长);2001至2004年在职读中央民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2008年11月晋升教授。

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任云南民族大学后勤董事会副董事长;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任云南民族大学基建处处长;2004年7月至2006年11月任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党支部书记;2006年11月至2013年11月任云南民族大学基建处处长(兼任新校区征地办公室主任、荷叶山教工住宅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老校区资产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2013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云南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工作。1994年3月至1998年12月任云南省高等学校大学预科教学研究会副会长,1994年4月至今任云南省民族学会哈尼族研究委员会副会长,2009年6月任云南省高等学校基建学会常务理事,2009年9月至今任云南省综合评标专家库专家。

科研成果:《商山图像》(专著,云之南文丛,远方出版社出版2006年6月);《国情概论》(主编,承担第十章,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4月);《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哈尼族卷》(副主编,负责教育、科技类词条编辑工作,民族出版社出版2006月11月);《哈尼族文化大观》(撰写教育部分,1999年9月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哈尼族礼仪习俗歌》(副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1999年12月);《哈尼族文化论丛·第二辑》(编辑和统稿,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2002年9月)。

先后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发表《哈尼族“牛宗碑”的文化内涵》《试论哈尼族先民的生态观》《环境资源产业及其他》等4篇论文。《哈尼族村落的生态文化研究》《哈尼族风俗习惯的经济事象研究》,分别收入《哈尼族文化论丛》第一、二辑,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哈尼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与对策研究》收入《中国哈尼学》第三辑,2005年3月民族出版社出版;《21世纪的民族高等教育》(收入文集,2005年7月,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参编的《云南民族文化大观丛书·哈尼族文化大观》获2000年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编著《哈尼族礼仪习俗歌》获2000年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一等奖;《21世纪的民族高等教育》获云南省教育厅2005年云南省民族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2009年度学校处级干部理论文章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

1992年评为云南民族学院先进工作者;2006年评为云南民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获云南民族大学第七届伍达观奖教金管理干部先进奖。2012年度获“红云园丁奖”荣誉称号;2003年11月获省委组织部颁发的“你在2001年至2003年下派挂职期间勤奋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的荣誉证书。

秦玛,女,回族,1959年11月生,安徽合肥人,民盟盟员,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5年9月参加工作(在普洱市宁洱县南屏公社红旗大队插队),1982年1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化学系(77级),1982年1月至1988年12月在普洱市卫校工作,1983年在云南大学完成生物无机化学课程研修;1987年9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完成访问学者研修工作。1988年12月调入云南民族学院,先后在预科部、职业技术学院工作。曾担任过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主任、学生工作部主任、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工会主席等职务,是云南民族大学第一批骨干教师,2011年晋升教授。兼任过云南省教育厅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4年11月退休。2016年至今担任云南民族大学本科教学督导团督导。

教学方面,承担过普通化学、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中草药化学、化学基本原理、公共关系学、现代礼仪、社交礼仪、求职礼仪、商务礼仪、导游礼仪、职业秘书礼仪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通识课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得到学生和同行的好评,开设的学校通识课成为“秒杀课”。教学科研方面,参编教材2套:1.担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院校民族班教材《化学》及《化学实验》编委,2.担任云南省高等学校大学预科教育丛书《化学基础教程》(上、下册)副主编;独撰教材1部:《社交礼仪实务》,2011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教材2012年被评为云南省教育厅“2012年省级精品教材”。在《教育与职业》《中国成人教育》《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7篇,计8.84万字,其中独撰或第一作者14篇;担任《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探索》一书的编委(2007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参与过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民委科研、云南省教育厅课题等多项课题研究。

获奖情况:1999年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1999年代表学校担任’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天地浪漫曲》第二场执排,圆满完成任务获奖励;2001年被评为云南民族大学工会积极分子;2004年、2005年2次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2008年、2009年2次被评为云南民族大学先进工会干部;2010年被评为云南省教育卫生研究工会先进女职工;2011年被评为云南民族大学首届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十佳之一;2012年参与的《文秘教育专业应用本科“知识+能力+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被评为云南民族大学第十二届校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13年被评为云南省教育系统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2013年获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红云园丁奖;近年来为普及礼仪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就业,为云南省中小幼教师提高知识和技能,面向学校、学院和社会提供讲学服务,开展了200多场讲座。2014年获评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红云红河·云岭大讲堂”主讲嘉宾,2014年7月被全国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的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经验交流会组委会评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郭玉富,男,汉族,1952年5月生,四川遂宁人,中共党员,研究馆员。

1969年3月,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积极奔赴西双版纳景洪东风农场工作(知青)。农场是以种植橡胶树为主,也是国家为减少从国外进口天然橡胶的压力,而在热带地区开垦天然橡胶种植基地的战略计划。苦干、大干,为祖国的橡胶事业作贡献。1975年9月,被推荐上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也是人生转变的一个大的机遇,1978年8月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工作。1981年10月调到学校图书馆工作,2012年获得研究馆员职称,2012年6月退休。

原学专业是历史,到图书馆后专业转向,为适应图书馆工作需要,一直认真、努力学习图书馆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熟悉和掌握图书馆业务,较快地适应了图书馆工作。在图书馆工作的30多年里,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申报课题项目,编著书籍,撰写论文,取得可喜的科研成果。

课题项目:1994年,参加了图书馆申报的省教育厅委托研究课题:“云南民族古籍文献联合目录的研究和编纂”。

著作:参编《民族文献提要1949—1989》,1991年4月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参编《民族文献提要续编1990—1999》2003年11月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彝族古籍文献述要》,2011年6月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社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特别委托项目、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档案文献系列:《历代文集西南边疆篇目分类索引》副主编,2014年6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参编《海口里仁村志》,2019年1月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论文:发表图书馆学、历史学类论文多篇,分别刊登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图书·电教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高校教育与科研·图书·电教卷》《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半月刊)《开启共和之门·重九起义100周年研讨会文集》《开启新时代·扬帆新征程论文集》。

获奖:1993至1994学年度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99年度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9至2010学年度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2010年度工作中,成绩突出,被授予“红云园丁奖”;2010至2012年创先争优活动中,被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

黄超凤,女,汉族,1930年8月生,云南会泽人,大学学历,1949年9月参加工作,1951年参加筹建云南民族学院。1982年评为副研究员,1988年离休。

1949年8月高中毕业;1949年9月至1950年8月,云南大学医学院读书,1949年9月在云南大学医学院参加民青;1950年9月至1953年4月云南省委统战部办公室工作;1951年参加筹建云南民族学院;1952年参加云南省第一民族工作队;1953年5月至1956年9月云南省委边委办公室工作;1956年10月至1957年12月云南省民族历史研究所办公室工作;1958年1月至1958年12月德宏州潞西县遮放西山弄丙房景颇族合作社工作;1959年1月至1960年2月云南省民委上层处工作。

1960年3月至1969年1月在云南民族学院政治教研室;1969年2月至1970年7月云南省第四“五七干校”四连;1970年8月至1980年6月云南机床厂四车间钳工组;1980年7月至1988年8月云南民族学院干训部。

1945年参加一二·一运动。1946年秋入云大附中高1949级学习,高二十班高中毕业。1949年参加民青,入云南大学医学院。1950年省委组建统战部,服从组织选调到省委统战部工作。先后调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云南民族调查组,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上层处,云南民族学院等单位工作。

1952年参加省第一民族工作队,赴德宏开辟边疆民族工作,学会景颇族戴瓦语,被陇川县工委评为模范工作者。1954年参加全国人大民族工作组,深入潞西县景颇族地区,对5个乡33个村寨831户进一行调查,整理出12万字的《景颇族社会调查》,为制定“直接过渡地区的政策、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参加编辑我省各自治州概况及傣族、景颇族、傈僳族等调查材料,均由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出版。1996年撰写《忆往昔》一文刊载在德宏州委、省民委编的《开创德宏各民族新时代纪实》一书。作为一名辛亥革命先烈黄毓英后裔,撰写的《黄毓英事略》刊载于《云南政协报》(1999年10月27日)。

赵自强,男,汉族,1934年1月生,云南昆明人,中共党员,副教授。

1949年10月参加工作,1956年9月从昆明师院数学系大专毕业后分配到云南民族学院工作,曾担任过近代史辅导员、数学教研组组长,体育教研室主任兼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1987年9月获副教授职称,1994年6月退休。退休后担任云南民族大学老年人体育协会副主席、主席。

1949年10月在广南县参加“边纵”四支队三十五团政工队,开赴八宝游击区进行宣传活动。1950年2月至1956年9月在广南中学、文山师范、昆明师院读书。分配到云南民族学院后先做教员并负责编写数学教材;大跃进期间当过学校炼铁厂采购员,当过多年业余电影放映员;1960年至1964年调文艺班任数学兼文艺教员,教授弹拨乐及视唱练耳课程,教过学校教职工夜校数学;曾多次被抽调到省委工作队下乡做调研;1972年民院恢复办学后被调任文体组组长,1978年体育组撤销成立体育教研室,被任命为教研室主任兼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

在民院升为本科院校初期,带领教研室老师克服重重困难,自制设备,使教学和业余活动得以开展。所编写的“云南民族学院体育教学纲要”在学校应用多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校田径场、篮排球场建成后,促成学校开始举办每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和每学期一次的篮球或排球单项比赛(含教工)。从1980年到1988年,云南民族学院校男篮、女篮及游泳队先后登上昆明高校冠军宝座(其直接负责女篮训练),所负责田径运动投掷项目一直居于大专院校之首;学校多个体育运动项目在省高校比赛中获得好成绩。1982年和丁汝治老师参加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修改“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成年组测试工作,修改方案在我校少数民族本科生中试行,经科学测算后正式推广,为此我校体育教研室1982年12月被国家教委、国家体委授予科研二等奖。1986年担任云南省少数民族体育协会秘书长后,1988年下乡收集整理编写了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陀螺”比赛规划试行草案;1989年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射弩”规则修改的讨论,多次担任云南省“秋千”项目的裁判长工作。参与筹备云南民族学院老年人体育协会,1984年老体协成立后受聘为名誉副主席,实际承担老体协的活动部署等工作。在职期间,1979年被学校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86年评为学校“优秀教师”,1991年荣获省教育厅授予的云南省“优秀体育教师”称号。

退休后担任过6年学校的教学督导、10余年的党支部支委和北院社区业主委员会主任;曾受聘于云南经济技术人才学校、云南民族进修学校、省文化厅职工大学任教,帮助这些学校在相关的表演和体育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兼任昆明地区老协民大分会副会长。

退休后27年来一直为民大老体协的工作兢兢业业地付出,使我校老体协的活动丰富多彩,参加校外比赛也多次获奖,在云南省高校老体协成立至今的5次评选中,民大老体协4次被评为“先进集体”。退休后获得荣誉:1997年、2012和2016年3次被学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被省高校老体协授予“先进体育工作者”称号;2007年荣获省教育厅,省老教授协会授予“先进老科技工作者”称号;2013年12月被云南省老教授协会授予“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称号;2017年荣获云南省老科协“优秀老科技工作者”称号。

李庭荪,男,白族,云南鹤庆人,1935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副教授。

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81年调入云南民族学院,1987年评为副教授,1995年退休。曾任巧家一中教导主任,云南民族学院附中校长,大学预科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兼任学校中评委、教学工作评估委员会评委、《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云南省高校大学预科教育协会理事、云南省民办教育促进会理事;云南中专自修学校校长、云南华程学院院长、北师大云南函授站副站长。

从教54年,在地州学校和云南民族学院不同部门任职,参加筹备创建民院附中,任校长;在大学预科部任系副主任,主管教学。主持预科部工作期间,组织主编云南省高校大学预科教育丛书,《物理学》(上下册)二部,主持编写云南省高校大学预科教育教学大纲,公开出版专著、合著11部,发表研究论文与建言90多篇,有的教学科研成果获得云南民族学院第三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云南民院大学预科部评为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单位,受到国家民委嘉奖,《“多予、少取、放活”好》等文章,被中国老教授协会收藏。

1995年后,一直参与民办教育工作。在当时,民办教育刚放开,属起步萌芽阶段,办学多处于竞争态势。学校的生存,全靠教学质量,市场人才供求关系。如何办学充分贴近社会实际,充分贴近学生家长渴望需求,充分贴近教育管理中的诸多问题,使办学充满生机,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撰写过多篇建言,多次上交有关部门或刊在内刊简报上如《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指导》《关于民办学校的招生计划应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找规律要政策大力促进民办学校的发展和巩固》等。

多次荣获云南民族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老教授协会老有所为先进个人、昆明地区离退休人员协会先进会员、云南民族大学离退休党务和群团优秀工作者称号。

蔡云,女,汉族,1943年9月生,云南省昆明人,大学本科,农工党党员,副研究馆员。

1961年毕业于昆明师院附中高中,1962年至1968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物系。1968年至1970年在云南省弥勒军垦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至1985年,云南省昆明第一中学任化学教师,1985年到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工作。1989年9月至1990年7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进修,系统选听了13门本科课程,2门研究生课。1993年评为图书资料专业副研究馆员。1994年聘为云南民族学院非主系列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负责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的申报工作。1999年9月退休。

在图书馆工作期间,曾任图书馆新馆筹建小组成员,协助馆领导完成了新馆筹建施工的管理、制定了新馆各部室的设定及布局方案,为新馆各部室所需新增设备进行购置,并且组织了旧馆搬迁图书馆的工作,先后担任了流通部、技术部、采编部主任职务。在流通部工作期间,加强了库房管理,开设了半开架借阅点,兴建了第五书库(DF类),缓解了书库过度饱和,新书无法及时上架的困境。完善借阅制度;对每本书加盖期限,坚持执行超期、超借、罚款制度,加快了图书流通率。对读者目录卡进行规整,162个目录屉进行倒屉、补片,增添了每周出版一期新书目录,新书信息及时发布,使读者查阅更方便。加强图书的借阅统计工作。其统计为图书信息的反馈和掌握不同时期的借阅热点提供了数据,使读者服务工作得到了提升。在采编部工作:依据学校所拨经费,加强与各系各部门的沟通,注重调查研究,平衡各系各部门所急需的图书资料,保质保量的完成了采编工作任务。

论文《云南民族学院新馆设计的得失》发表在《云南图书馆》1992年第4期;《高校图书馆激励机制的建立与方式》发表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展的导读及指定参考书》;《试析北京大学图书馆聊斋志异版本》发表在《高校图书馆情报化服务的探讨》。

1989年撰写的论文《试论流通工作情绪效应》(第一作者)荣获云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首次优秀学术论文奖;1998年撰写的论文《优化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的思考》,荣获云南高校“21世纪的大学图书馆”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马从云,男,回族,1936年1月生,云南保山人,中共党员,副研究员。

1953年7月参加工作,1972年到云南民族学院工作,曾经担任总务处副处长、处长、党总支书记,1994年评为副研究员,1996年12月退休。

1953年自愿报名并经保山县一中推荐,参加滇西边疆民族工作队,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搞“和平协商”土地改革。1954年2月又转移到双江县谦信乡进行“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工作。土改工作结束后,1956年,组织分配到耿马县委工作,任团县委书记。1957年又经组织选派到云南省委党校理论大专班学习,对马列主义理论、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以及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形势任务等进行了系统学习。学习结束后颁发了大专毕业证书。1964年又进入中央团校学习,在首都北京3次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中央团校结业后在团省委工作了5年,在省委组织部四处工作了5年,在省委工交政治部工作了2年。1972年调到云南民族学院总务处工作,先后担任过总务处秘书、副处长、处长、党总支书记。在总务处一干就是26年,直至退休。(www.xing528.com)

退休后的20多年仍然继续发挥余热,1998年至2009年在省老年大学京剧老生班学习唱京戏,当任班长达12年,勤勤恳恳为老同学服务,2000年至2016年先后担任昆明老共青团合唱团队长12年;2004年至今,一直担任云南民族大学合唱队队长。

发表的主要文章有:《三次见领袖此生永难忘》(云南教育报,1993.12.23.5版、《云南民族学院报》1993.2.30.3版、《云南政协报》1994.4.27.3版、云南民族报1993.12.23.2版)《加强校园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云南高校后勤研究1992年第2期)《认真治理整顿加强后勤管理》(云南高校研究1990第2期)《抓廉政建设保持党的优良作风》(云南高校后勤研究1993年第1期)《坚持改革搞好后勤管理和服务》(云南高校后勤研究1990年2期)《谈谈高校后勤承包》(云南民族高校后勤研究1988年第1期)《社会化——高校后勤承包》(云南民族高校研究1994年第3期)《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应注意研究的几个问题》(高校后勤研究1995年第3期)《社会化——高校后勤改革的必然选择》(高校后勤研究1994年第3期)《美丽的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学院报1995年第2期)。

获奖情况:1988年3月荣获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工会先进个人一等奖;1989年荣获云南省高等院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个人一等奖;1990年荣获云南民族大学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奖;1991年荣获云南省委组织部、高校工委、省委宣传部、省教委、省总工会、共青团省委评为云南高校先进工作者;1992年荣获云南高校后勤先进工作者;1993年、1995年2次荣获云南民族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1998年、2000年2次荣获云南民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2年荣获中共云南民族学院离退休工作处工作委员会优秀工作者。

李韵森,女,汉族,1946年8月生,云南澜沧人,中共党员,副研究馆员。

1969年7月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植保专业,先后在西双版纳州小学(1969—1975),西双版纳州中学(1975—1981)担任教师,1981年调入云南民族学院图书馆工作,期间,1983年曾到大连理工大学进修图书馆学专业一年。1995年晋升副研究馆员。2006年8月退休。曾是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云南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老年摄影协会会员。

在云南民族学院图书馆工作期间,主要负责图书分编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不到四年时间里,就做到新书无积压,将人大法的旧书全改为中图法,统一了图书馆图书分类管理。多年承担大学生“书法艺术”公选课,认真负责,教学效果好。

结合图书馆工作实践,撰写论文两篇。《我馆优化民族报刊服务的举措》发表在《期刊管理与研究》,该论文1996年荣获全国第二届期刊工作研究成果评奖论文三等奖,另一论文《美国侵礼会在云南澜沧、沧源、耿马、临沧、双江一带的活动》发表在《民族学调查研究》上。

1997年参加了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书法家学会教育委员会、语文出版社、语言文字报社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规范汉字书法大赛》,荣获三等奖。2004年作品《心情如水》参加了2004年9月14日在北京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5周年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老年书画大展,作品被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收藏。

杨镇圭,1949年7月生,白族,云南鹤庆人。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

1968年大理师范毕业后在鹤庆县宣传部门工作9年多。1978年3月带薪到云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读书,先后任班长,系77级学生党支部书记,校第二、三届学生会主席,云南省第三届学联副主席。1979年5月3日,参加全国学联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时,非常荣幸与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和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3位副主席握手留影。1982年1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留校工作,2009年退休。

1983年11月至1987年8月任校党委办公室副主任,1987年8月至1988年9月任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主持工作),1988年9月至1994年11月任民族高等教育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1996年9月至2002年7月任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直属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1996年评为高级政工师。2002年7月至2009年9月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调研员。2017年4月至今任离退休处第11党支部书记。

参加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等6个学术团体,选任云南省白族学研究会第一至五届常务理事、云南省民族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理事等。任过《民族高教研究》副主编、《民族调查研究》常务副主编,参编《云南高教研究》4年多。1992年3月至2020年8月聘为《云南教育》(小学教师、视界)编辑,其间曾被云南教育报刊社聘为审读室主任2年。2005年9月至2007年7月聘为《云南民族大学报·职业教育专刊》总编审。2006年3月至今聘为校报审读员。

留校后的前10余年,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撰拟、修改学校各种公文上,起草过学校的10多份重要文稿。1988年9月调到民族高教研究室后,任副主编,具体组织编写了《云南民族学院大事记》(1989年12月内部出版)和《云南民族学院四十年》(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任列入国家“九五”重点图书“云南民族文化史丛书”编委,2002年7月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专著《白族文化史》(2014年6月再版),该书被大理学院作为白族文化选修课教材,2003年12月聘为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参编参著6本书:《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执笔10个民族。该书1999年9月获第四届全国图书二等奖,2004年9月被中央宣传部等7部门确定为“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图书”之一);《鹤庆旅游》(执笔首、尾两章,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白族文化大观》(与杨荣昌合写第九章《教育体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画册《云岭欢歌》(与夫巴共同完成文字部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中国民族》(执笔《白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云南民族大学55年》(执笔第一章《历史沿革》,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退休后主编了《我们这一届——鹤庆一中初62、63班,高24班文集》《岁月留痕——云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77级22班文集》《家人家事》和《中和村·村人村事》。累计在全国40多种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500多篇,其中论文40多篇。参加《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调查评估及保护开发行动计划》等5个课题的研究;8次评为校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2004年获云南民族大学伍达观奖教金优秀奖。

白鸽,女,彝族,1950年12月生,云南江城人,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

1967年6月至1972年8月,在江城县工作,先后在县公安局、组织部、县团委,任县委委员、组织干事。1972年8月至1974年9月,在云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读书。1974年10月毕业留校。1983年在云民族学院政法系工作,曾任团总支副书记、书记、党支部、党总支委员、学生党支部书记、班主任、辅导员。

1983年4月至1986年5月,在云南民族学院总务处工作,任总务处总支干事、处工会副主席。1986年6月至1992年10月,在学生宿舍管理科,任科长。1992年11月至2006年5月,在学生处工作,任学生管理科、校友办公室科长、助理研究员。1996年被评为高级政工师,2006年6月退休。

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34年中,曾多次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工作者、优秀干部、积极分子、主编过《云南民族学院学生手册》《云南民族学院学生宿舍管理手册》,制定各项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创办《宿舍管理之窗》等刊物,对工作尽心尽责。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学生管理工作。所在部门曾多次被评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先进单位。撰写《育人是管理学生宿舍的宗旨》论文,被评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优秀论文。

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承包了学校招待所。

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为维护荷叶山100户人家的切身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不怕打击报复,勇敢站出来,与不法行为作坚决斗争,曾收到匿名信的威胁和恐吓。经学校党委批示,请学校保卫处暗中保护,在校党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才赢得了荷叶山100户人家的水管改造,解决了饮用水的问题。

刘忠碧,女,汉族,1951年4月生,四川渠县人,在职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96年评聘为副研究馆员,2014年经云南省老科协高评委评定为研究馆员,2006年12月退休。

1972年6月至2006年12月先后在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学院)总务处、图书馆、校工会工作。曾任校图书馆阅览部、报刊部主任,图书馆党务、行政办公室主任、馆工会主席,校工会办公室主任、校工会女工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是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全国高校图书馆期刊研究会会员、云南省图书馆学会理事、学术委员、副秘书长等。

2006年12月退休至今,任离退休工作处党委委员,第五党支部书记;离退休人员协会秘书长、副会长、常务副会长,老教授协会秘书长,昆明地区离退休人员协会理事等职。

履职期间,从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读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选购报刊,从理论上总结出了“期刊订购十个为主”的原则,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学科特色的藏刊体系,达到了《全国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标;组织编制了《高教信息摘编》35期,创办了《知识·学术·信息》内刊;1988年图书馆在全院试行量化管理时,报刊部作为试点,采取延长开放时间,增设报廊阅览点,与政治系学生共建精神文明阅览室,与宣传部共同举办读书征文活动,评选优秀读者等措施,并于1986年荣获校首届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负责组织编制图书馆《1951年—1992年馆藏报纸目录》、馆藏期刊目录,1998年参与国家图书馆编制的《全国报刊总目》部分条目的撰写。1994年上半年在图书馆推进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起草了馆办公室等6个部门的岗位职责;还起草了院长在第二次图书情报工作会议上的《提高认识、深化服务,进一步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工作报告。2003年至2006年,所写女工工作总结曾以校工发〔2003〕13号文件、〔2004〕14号文件、〔2005〕15号文件,上报及下发到学校院、处、所工会。校工会女工委员会被省妇联授予云南省2003—2004年度“三八”红旗集体和“女工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3月省教卫科工会)。

履职以来,公开发表论文:《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云南高校图书馆事业建设》《试析民族高校图书馆期刊建设的特色》《高校扩招与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建设》《论高校民主管理中的十对关系》《浅谈妇女参政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学视野下的农民工》等论文66篇。多篇论文获省、部、厅级奖项。参编了《民族文献提要1949—1989》《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文集》《法制中国与全面小康》《开启新时代·扬帆新征程》《立德育人——建设高水平云南民族大学建言献策学术论文集》等5种文集。10多篇论文入选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云南省图书馆学会组织召开的图书情报工作学术研讨会。

教学方面:先后被学校、省委机关党校和云南省文化厅职工大学聘为兼职教师。讲授过:图书馆学导论、读者工作概论、期刊管理与利用等课程,编写了《读者工作概论》学习指导纲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65篇。

获奖情况:1984年和1995年两次评为云南省高校图书情报先进工作者;六次评为校级先进工作者及优秀共产党员;五次评为校优秀工会干部、先进女职工;四次评为云南省教育工会先进女工工作者、先进女职工;2006年荣获云南民族大学第七届“伍达观奖教金管理干部优秀奖”。2013年被云南省老教授协会授予“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17年被评为“云南省老科协优秀老科技工作者”;2018年被昆明地区离退休人员协会评为“2014—2017年先进工作者”;2020年评为校优秀党务工作者。

张亚星,女,汉族,1945年12月生,云南腾冲人,中国致公党员,副研究馆员。2015年经云南省老科协高评委评定为研究馆员。

大学专科学历,1961年10月参加工作,1961年10月在盈江县文教科工作,1962年8月在盈江县人民银行工作。曾担任过盈江县人行三人领导小组副组长(主管全行业务)、正面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机关团总支副书记。1973年2月到云南民族学院工作,先后在汉语言文学系、数学教研室任数学教师(1973—1979),本院图书馆(1980—1994),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1994—2005)工作。1986年到南宁参加全国高校《期刊工作高级研究班》学习进修。1996年被聘为副研究馆员,同年获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2000年至2004年被聘为南京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在经管学院曾担任情报资料室主任等。2005年3月退休。

曾是中国金融学会会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及云南省图书馆学会会员,云南省“统战理论”研究会会员。

教学方面:1973年3月至1979年10月在汉语文学被聘为专职数学教师,讲授过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应用等课程,并带毕业生实习。在图书馆、经管学院期间被学校、云南省文化厅职工大学聘为兼职教师,讲授过经济文献检索、职业道德与修养、法学基础知识、期刊工作、读者心理学等课程,并指导毕业生论文写作。教学中认真负责,教书育人。

公开发表论文:《世纪之交,高校系资料室发展趋势浅析》《在我国建立旅游信息库的设想》《抗日县长张问德》(95年被选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交流文章)《新形势下高校系资料室工作浅析》《试述邓小平对多党合作理论的贡献合著》《青年毛泽东与图书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女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与职业形象》等论文30余篇,编译文2篇,并2次参加全国西文连续出版物联合目录的编撰工作(我省仅有两所院校参编),获国庆40周年2次文献优秀成果奖(集体),多篇论文分别获国家级部、省、厅、地级奖项。

学术活动:1994年6月作为双重身份应邀出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战场暨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有10多个国家及国内专家150多人参会),1999年7月出席在大连举行的全国图书馆学会第20次代表大会,论文入选大会交流文章,1998年参加了在玉溪举办的云南省高校(21世纪的大学图书馆)学术研讨会等省级以上各类学术研讨会10余次。

1968年初评为德宏州金融系统学习毛著先进个人,先后2次评为县人行先进工作者,县级优秀共青团员。1975年被评为院级教书育人优秀教师,91、92年2次评为校工会“积极分子”,95年获校级先进个人。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成绩突出被评为“迎评促健先进个人”。2004年被评为省教育厅、云南省高等学校图情工作先进工作者。

黄民初,男,汉族,1950年9月生,云南昆明人,中共党员,副研究馆员。

1963年9月—1969年2月,在昆明第七中学上中学,其间,于196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9年2月到云南陇川县户撒区郎光乡丁允寨插队落户,1973年回昆明,被招进云南民族学院总务处工作。期间,兼任学校教职工团支部的委员和书记。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的宣传教育活动。1980年被调到学校民族博物馆,参加博物馆的创建工作,从博物馆开馆一直在博物馆内从事博物馆的文物资料的收集、讲解、整理等工作;并兼任学校内外大型活动的摄影报道。

在学校工作期间,于1982年考入云南民族学院首届夜大学历史专业就读,1985年毕业。1988年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为文博系列的实习研究员,1992年评为助理研究员,并于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6年9月报考了云南民族学院文化与民族经济在职研究生班,1998年7月毕业,获得云南省教委核发的云南省研究生班毕业证书,同年,被评聘为文博专业的副研究馆员。履职期间多次参加国家文物局及高校博物馆学会举办的多项培训会议和大型学术研讨会。曾任全国高校博物馆学会理事及国家博物馆学会会员。2010年10月退休。

在学校工作40多年,特别在参加博物馆的创建发展的30多年间,一直兢兢业业、全心全意地从事博物馆的各项专业技术工作:下乡开展民族学及民族文物的调查,征集民族文物、文献资料上千册;考察各民族历史文化遗迹10多处,拍摄各类图片近万张,撰写各民族田野调查报告及专业论文20多篇;负责由国家文物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大型画册《云南民族文物·身上饰品》一书的全部图片的摄影创作,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光盘《中国民间美术.民间佩饰》中部分图片图录的拍摄制作;《〈世传盐津“乌蒙王家谱”〉——“罗氏家谱”初探》一文,刊于《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还分别在《中国文物报》《中国教育报》《云南日报》《民族调查研究》《云南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云南文物论坛》等报刊上发表了《景颇族的实物信辨析》《清代云南南甸傣族土司官袍》《藏传佛教人头骨的内涵》等论文20多篇。为《少数民族妇女的知识和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及服饰》一书提供少数民族服饰的精美图片60多幅,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还参加筹办全国及地方省市级多所高校举办的10多次大中型展览,包括首届《中国艺术节》《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节》《全国彝族服饰展览》《云南少数民族展览》《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荟萃展览》《纳西族东巴文化展览》《彝族毕摩文化展》《中韩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交流展》等。

从2010年10月从学校博物馆岗位上退休后,受聘于上海天赐艺术品拍卖公司,担任专业艺术顾问,直到2018年底聘期结束,一直为社会发挥余热。

何美焕,女,汉族,1950年5月生,云南曲靖人,民革党员,副研究馆员。

1969年参加工作(下乡知青),1977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分配到云南民族学院政法系任教。1980年调入学校图书馆工作,1998年7月晋升为副研究馆员,2006年12月退休。

在民院图书馆工作26年期间,除1986年至1987年在北京大学进修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外,一直工作在图书馆第一线,曾任图书馆报刊部主任、采编部主任、分部图书馆主管,为全校师生做好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工作。同时,兼职图书馆工会主席两届,积极组织图书馆广大职工参加学校工会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为图书馆争得荣誉,增强了图书馆集体的凝聚力,为图书馆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此外,曾任民族大学民革支部副主委,并多次获统战工作优秀奖。

致力于图书情报学术研究、积极参加省内外图书情报学术研讨会。先后公开发表论文8篇,并参编了《民族文献提要》一书,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论文:《浅论民族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出版资料的开发与利用》刊载于《期刊管理与利用研究》论文集,北京科技出版社1996年专辑;《浅论民族高校图书馆期刊的开发与利用》发表在《图书馆学研究》1996年专辑;《应重视和加强内刊资料的开发与利用》发表在《图书馆学刊》1997年第2期;合作论文《期刊工作者素质与民族高校馆期刊管理现代化建设》发表在《期刊工作现代化——全国高校图书馆第六次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员的再教育》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论丛》(图书、电教卷)1998年论文集;合写论文《说说高校图书馆的美》发表于《中国软科学文库》1998论文集;《浅论我馆优先建国前报刊服务的举措》,由西南民族高校工委出版的1998年论文集;《浅谈职业知识女性角色的冲突出及合理调适》发表在《高校民主管理实践与思考》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2001年论文集。

参加北京图书馆报刊文献联合目录的部分编写工作;合编的《中国当代民族期刊文献研究》被立项为云南民族学院科研项目,1998年结项。该项目编写对民族期刊文献进行研究和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填补了民族期刊文献研究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获奖:论文《浅论民族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出版资料开发与利用》获1996年全国第二届期刊工作研究成果论文三等奖;论文《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员的再教育》获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论丛》大型论文丛书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浅论民族高校图书馆期刊的开发和利用》获云南高校“八五”以来图书情报优秀成果三等奖;参加撰写的《民族文献提要》一书1993获云南民族学院优秀成果集体二等奖;论文《浅谈职业知识女性角色的冲突及合理调适》获云南民族学院工会《妇女问题学术研究会》优秀论文成果评比一等奖;1993年被院工会评为“学先进,比奉献,先进女职工”;1991年至1995年两次评为“院工会优秀干部”;1994年获“云南民族学院先进工作者”;1996年获云南省教育工会“先进女工作者”;1997年获“云南省高校图书情报先进工作者”。

玉腊,女,傣族,1959年9月生,云南勐腊人,副研究馆员。

云南民族大学夜大中文系毕业,云南大学信息管理系中国民族史二年制研究生班和云南民族大学民语系二年制泰语研究生班结业。曾任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兼任中国博物馆学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高校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云南傣学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会员。

1979年参加工作,1986年参加云南省民族民俗展览工作,参与征集少数民族文物,继而调入云南民族学院工作至2019年退休,在学校从事民族文化博物馆工作28年。1998年达到“中青年破格”条件,评为文博系列副研究馆员。持有国家文物局全国省级博物馆馆长专业管理干部培训班培训合格证书、文博行业专业管理干部岗位资格合格证书和云南省文物局馆长资格合格证书。2008年入选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

在职期间,始终热爱民族文博事业,严格遵照《文物保护法》《博物馆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办事,先后接待参观6000多人次,完成参观讲解,博物馆搬迁、装修翻新、布展,文物保养维护,文物鉴定等基本业务建设与外展工作。征集原始陶器、铜鼓、编钟等重要文物100多件。为服务各族人民,服务学校教育科研、对外宣传任务和建设博物馆管理做出了贡献,还为勐腊县、西双版纳州民族博物馆的创立做了努力。

教学方面,在学校的艺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讲授云南民族服饰文化、云南民族饮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课程,并担任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专业“民族民俗文化”重点课程建设的负责人;自编教学教材,指导学生论文40多篇。科研方面,参与完成国家课题《中国美术全集·云南卷》词条编写;参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民族服饰赏析》教材编写;公开出版著作2部,《泰国民族传统艺术》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百彩千辉——云南民族服饰》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公开发表研究论文十多篇,主要有:《基诺族服饰》载《中国衣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多姿多彩的傣族服饰》载中国台湾《历史月刊》1999年34期;《挂在身上的月亮——民族服饰上的月亮崇拜》载中国台湾《历史月刊》1999年40期;《基诺族服饰特色及其象征意义》载社会人类学论丛28卷《民族发展与社会变迁》,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探索原始文化风俗的珍贵物证——佤族木鼓房系列文物述论》载《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傣族花瓣形舞蹈银桶》载《傣族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西双版纳铜鼓独特的文化价值》载《首届全国贝叶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青花瓷的魅力——玉溪博物馆陈列参观小记》载《民族艺术研究》2001年4期;《临沧老屋文化和民间散存文物调查》载《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增刊;《勐腊县民族博物馆小记》载《民族工作》1999年9期;《借物表意的祈吉风俗——西双版纳民间守门避邪吉祥物略说》载云南省文化厅编《云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版;《血蚁为何应时而来?》载《春城晚报》1999年;《版纳傣族服饰的自然情韵》载《民族艺术研究》2001年2期;《祥瑞恒久远——云南民族民间吉祥物》载《今日民族》2004年1期;《傣族水井》载《中国教育报》;《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载《中国博物馆志》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载《云南省志·文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周凡,男,汉族,1957年7月生,云南景洪人,中共党员,副研究员。

1982年7月云南民族大学数学专业本科、1988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2001年7月云南大学英语专业专科(夜大)毕业,获理学士、法学士学位。1999年10月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副研究员职称。

1974年至1978年,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嘎洒镇曼洒傣族寨子插队落户,在景洪市流沙河水电站当工人1年。1978年8月至1982年7月在云南民族大学数学系学习。1982年7月至2001年10月,先后担任过学校团委副书记、书记,兼云南省第五届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学校学生处副处长兼学校普高招生办公室主任;学校校长办公室主任兼机关党总支书记等。2001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云南民族大学科技企业民远公司从事学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工作,任企业法人。2008年退休。

在云南民族大学工作近30年,主要从事党务和行政管理。先后负责学校共青团各级团委、总支、支部的组织建设;组织开展团学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的工作。其间,组织的云南民族大学200名学生的歌咏队,参加1985年云南省高校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大学生歌咏比赛,获得一等奖中第一名的好成绩,受到省委宣传部等4部门的表彰。

负责学生处期间,起草、制定了学校第一份《云南民族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云南民族学院学生手册》《云南民族学院学生奖学金条例》等规章制度。兼任招办主任的6年中,坚持民族大学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办学方针和特色,较圆满地完成了各年的招生计划,确保了云南民族大学普高各专业本、专、预科少数民族考生的录取比例一直在90%以上。

任校办主任期间,通过完善和建立健全校办下属管理服务机构,充实配备干部、管理人员。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会议制度、工作落实督查制度等,较好地保障了上级决定、学校党委决策的贯彻执行和学校行政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

1988年9月,讲授3个本科班的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一学年。1985年6月被评为云南民族大学“先进工作者”;1985年9月被评为云南民族大学“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1985年9月被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教育工会评为“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1992年3月被云南省高校招生委员会评为“招生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先后在省内外公开期刊和内刊上,发表关于学生管理、招生、办公室工作、高校改革等论文10余篇8万多字。主编云南省第一本《云南省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南》,1993年6月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校庆50周年时组织编辑印刷了学校第一本《云南民族学院》大型画册。参编《给魔芋繁殖方式带来革命性突破的珠芽魔芋》一书,2004年12月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起草各类公文数百份。

熊琴,女,苗族,1957年5月生,云南威信人,无党派人士,副研究馆员。

1973年下乡当知青,1975年9月当民办教师,1977年3月进云南民族学院政治系读书,1979年3月毕业留校工作,1980年9月年到云大经济系进修一年。曾任政法系资料室主任、教学秘书,2000年评为副研究馆员。曾任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

担任资料室主任工作期间,积极建设政法系资料室,1989年参加学校图书馆规划,要在全校范围内逐步实现图书资料共享,系资料室图书分类编目与校图书馆同步,分类编目四千多册图书目录上卡,特别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法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图书资料方面,提供了近千条文献目录索引。

2002年7月担任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学秘书,参加了2003年教育部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工作,参与完成了政法系建立教学档案工作,为通过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评估,做好了完备的教学档案。2005年7月在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学教研室任讲师,主要讲授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事行政学等课程,2007年7月申请退休。

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0篇,参编教材1部,主要有《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有关问题的思考》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高校系(所)资料室图书情报职能问题之我见》载《二十一世纪的图书情报》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载《云南学术探索》1999年第4期;《高校系(所)资料室图书情报人员继续教育问题之思考》载《图书情报论坛》内蒙古远方出版社1999年版;《浅谈人为虚假行政信息产生的根源及防范措施》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论新时期读者服务工作和文献研究工作的关系》载《新世纪的图书情报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港澳特别行政区行政管理的特点及现实意义》载《学术探索》2000年第3期;《加强行政信息的法制化管理》载《云南法制报》2000年4月20日;《试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载《云南学术探索》1998年第5期;《浅谈职业技术教育在苗族经济文化建设中的意义》载《中国民族教育》1995年第1期。

2007年被昭通市推选为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8年1月当选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委员。担任人大代表期间,主要关注普通民众,深入基层、街道、社区进行调研,提出了《应该加强县级小学教师的培训》《昆明市应该加强农贸市场的监管》《机关事业单位同一岗位应该同工同酬》等议案,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同一岗位应该同工同酬》被列入当年省人大重点督办的一类议案。作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担任委员期间,从不缺席委员会会议,对委员会会议的各种议题作认真细致的准备,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较好地完成了人大代表的使命。

杨豆,女,汉族,1950年12月生,云南昆明人,中共党员,副研究馆员。

1968年至1972年插队临沧,1975年昆明师范学院(现云南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临沧师专任教,1990年调入云南民族学院图书馆工作,1995年至2000年担任流通部副主任、主任工作,之后又到期刊部负责完成了传统期刊(邮发)进入国家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工作期间,参加2001年6月4日—6日“新千年的大学图书馆——功能、发展趋势与国际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地点在云南大学。2002年评为副研究馆员。2004年2月至2007年1月云南艺术学院本科毕业,2006年12月退休。

参编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民族文献提要1949—1999年》一书(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11月)。撰写图书馆建设、读者服务工作论文25篇,其中《从知识经济看美育教育工作》1999年3月获中国教师优秀论文二等奖;《信息网络中的读者服务工作——流通部的读者服务工作》1999年10月获中科院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优秀奖;《新世纪图书馆承前启后的工作》2002年1月获河北省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专业委员会一等奖。

1991年被评为云南民族学院优秀共产党员;1992年、1995年和1996年3次评为云南民族学院先进工作者。

彭健华,女,汉族,1954年10月生,云南昭通人,副研究员。

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昭通东进公社下乡插队,曾担任生产大队团支部副书记,后就读于昆明工学院机械系机械制造及工艺设备专业,1980年在昭通地区农机研究所担任技术员,1982年获助理工程师职称。1983年调入云南民族学院从事图书情报工作,1987年获馆员职称,2005年晋升副研究馆员,2009年退休。

在云南民族大学工作期间,曾在学校预科部资料室负责图书采购,分类编目,藏书组织,读者服务,书目检索,参考咨询,好书推荐介绍和部门工会等工作。1999年起担任学校分馆部主任,并承担分馆由手工操作管理过渡到计算机操作管理的技术指导性等工作。针对分馆读者多、藏书少、供求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带领分馆同志加强利用计算机进行资料的搜集加工、整理、文摘编写等,积极主动为读者提供二三次文献服务。2000年度获得了学校图书馆“优质服务窗口”流动红旗。2002年被遴选为学校图书馆骨干馆员。

先后在《社科学术研究与探索》《沈阳教育学院学报》《中国高校教育研究》等国内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年知识女性的挑战和机遇》《浅议女性参政现状及如何提高女性参政质量》《新世纪云南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之我见》等研究论文26篇;参加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民族期刊文摘编写,共撰写文摘79篇,约4万余字。

在昭通工作期间,参加的“5HDY-40型洋芋淀粉烘干机”设计制造项目,分别荣获1982年度昭通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云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参加和指导的“昭通县农业机械化区划”研究课题,获得“昭通地区1982年度科研成果二等奖”。

1985年被评为学校优秀工会干部,1986年、2000年和2003年3次被评为云南民族大学先进工作者。

杨元捷,男,满族,1960年10月生,云南临沧人,中共党员,高级实验师。

1977年9月参加工作,1982年1月到云南民族大学工作。2008年11月6日评定为高级实验师,2020年10月退休。

工作期间拍摄编辑人类学、民族学影片20余部,其中公开出版发行7部;主持完成学校青年基金项目1项:《民族志影片拍摄与社区主导DV影片对比研究》;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现代化进程中云南民族民俗文化影像纪录与研究》;参与国际校际合作项目《云南民族文化影片拍摄与研究》;参与拍摄《永恒之路》和《沉默的家园》;参与国外基金项目《云南与越南——社区影视教育与交流工作坊》《2007云之南人类学影像论坛》;参加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西部开发过程中云南各民族民俗音像纪录与研究》,多次参与田野调查和影片拍摄。

主要研究成果:人类学影片《沉默的家园》(摄像,韩国国家电视台KBS播出,2006年);人类学影片《永恒之路》(摄像,韩国国家电视台KBS播出,2006年);民族学影片《毕摩与祭坛》(摄像、编辑,云南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2月);民族学影片《罗婺婚俗》(摄像、编辑,云南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人类学影片《尼苏等盆好》(摄像、编辑,云南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民族学影片《禄劝彝族民歌》(策划、摄像、编辑,云南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民族学影片《彝家篝火情》(编辑,云南音像出版社出版发,2003年5月);人类学影片《吉祥格布Gebu Sweet Gebu》(视频技术,2006年6月挪威国际人类学电影节公映)。

摄影、编辑的资料有:《现代化进程中云南民族民俗文化影像纪录与研究》(2004.7—2008.7摄影、编辑);《云南民族文化影片拍摄与研究》(2003.7—2006.12);《云南与越南——社区影视教育与交流工作坊》(2006.7—2009.1云南方项目组成员);《民族志影片拍摄与社区主导DV影片对比研究》(2007.7—2009.7田野调查,影片拍摄);《20年来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影片的整理和研究》(2007.7—2008.7田野调查,影片拍摄);《2003云之南人类学影像论坛》(2003,1—4月,音视频技术);《2005云之南人类学影像论坛》(2005,1—4月,音视频技术);《2007云之南人类学影像论坛》(2007,1—4月,音视频技术)。

摄像、编辑的获奖成果有:《思维和文明的古老辙痕》1992年获云南省电视教材摄像、编辑奖三等奖;《晋宁观音洞壁画》1993年12月获云南省电教教材二等奖;《片马风云》1993年获云南省电教教材二等奖;《傈僳族澡塘会》1993年获云南省电教教材鼓励奖;录音的《大学预科基础英语教程》1993年获云南省电教教材三等奖;《傣族的丧葬》1996年获云南省电教教材二等奖;《罗婺婚俗》2000年获国际旅游节楚雄分会场彝族电视教学片展评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