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传洋,1939年1月9日生,汉族,男,重庆万县人。中共党员,教授。
1959年云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并任《学术研究》杂志编辑,发表过一些经济学、民族理论、史学的论文。1972年到云南民族学院任教,讲授:资本论、马列著作选读、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课,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有不少论著发表,1987年评聘为经济学教授。曾任马列教研部主任,还被聘为《云南省志》副总纂、《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编委等职。1999年12月退休。
对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问题的探索主要如下:
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论文《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到底有没有集体所有制的思想?》(《经济问题探索》1980年第5期)一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十分重视“所有权”“占有权”的区别。通常用德文“Eigentum”表示所有权,“Besitz”表示占有权,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是一种生产资料社会(首先是国家)所有,集体占有和使用(经营管理)的公有制。《光明日报》1981年2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有没有设想过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新华文摘》1981年第1期《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有没有设想过集体所有制的几种不同意见》报道了此文的观点。
关于商品经济的起源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论文《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有制是商品生产的基础吗?》(《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一文,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和商品生产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认为一定的社会分工和一定的所有制是商品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在社会主义分工和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是对建立在原始分工和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的否定之否定和重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2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生平事业研究》第2期,《政治经济学》第3期全文转载。
关于按劳分配的问题。与刘敏江合著论文(载《学术研究》1962年第11期)编入了《中国现代理论创新与实践优秀论文精选》一书。论文《〈哥达纲领批判〉的一条译文与按劳分配问题》(《经济问题探索》1983年第3期)和《〈反杜林论〉对复杂劳动的论述与按劳分配问题》(《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按劳分配不是按照具体劳动所经历的时间分配,而是按照每一个生产者提供给社会的现实的抽象的劳动量分配。《共和国改革文集》收录了《〈哥达纲邻批判〉的一条译文与按劳分配问题》一文。
社会主义的工资。论文《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工资》(《经济问题探索》1987年第6期)一文,论证了社会主义工资的计算方法,认为社会主义的工资是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与每一个劳动者提供的个人劳动量相当的企业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价格)。
按劳分配与劳动市场。论文《关于劳动市场问题》(《云南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一文,分析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称劳动力买卖的市场为“劳动市场”而不称为“劳动力市场”,以及关于“劳动市场”特证的论述,认为: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市场是劳动力市场的实现形式,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市场实质;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市场必然成为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但不是劳动力市场。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论文《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若干思考》(《经济问题探索》1985年第1期)一文,论证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本质,《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库》第二辑收录了此文。
关于民族形成问题。《不能否定古代民族》(《学术研究》1964年第5期)一文,阐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形成、发展和消亡的理论,《新华文摘》1982年第12期《关于民族形成问题讨论撮述》有报道。
刘家贵,男,彝族,1945年6月生,云南南涧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
1964年9月至1969年7月就读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后因“文化革命”全体延期分配,在校滞留至1972年5月分配到云南民族学院政治系任教,先后讲授过中共党史和政治经济学。1978年9月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读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巫宝三先生攻读中国经济思想史。1981年7月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同年8月分配到国家物价局物价研究所工作,从事新中国物价史研究,期间参与翻译《计划价格形成的经济机制》一书,后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1983年评为助理研究员,同年底调回云南民族学院经济管理系任教,主要讲授经济学说史、西方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等课程。曾先后担任经济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系主任。1993年12月评为教授,国民经济学硕士点首席教授,区域经济学和企业管理2个硕士点导师。社会兼职有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理事。曾任云南民族学院学位委员会文科分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5年6月退休。
编著教材《西方经济学》(科学出版社,多所高校选用),《旅游市场学》(云南人民出版社,任副主编)。
学术研究大致分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二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三是现代西方经济学评述。
关于第一个方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成果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参加云南省41个贫困县脱贫致富战略规划研究,具体主持南涧彝族自治县脱贫致富和弥渡县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战略规划的调研撰写,成果已分别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和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主持省计委研究课题《提高云南烟草产业竞争力对策研究》,结题验收后,撰写论文《云南烟草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刊于《思想战线》获省政府科研论文二等奖;主编《云南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云南科技出版社);《走出贫困的选择——弥渡县贫困山区脱贫致富规划》,获省教育厅著作三等奖。
第二个方面主要学术活动有:参撰《中国经济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中国经济思想史词条撰写;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先秦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先秦诸子思想和现代企业经营》,撰写《孟子管理思想和现代企业经营》(广西人民出版社);参撰中华孔子学会编写的大型图书《国学通览》;参与由成思危主持的《管理科学前沿丛书》的撰写,具体参撰《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该书获第十三届国家图书奖。
第三个方面撰写的论文主要有:《新凯恩斯学派理论研究》《西方利率理论与我国利率政策》《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与孔孟道德观的比较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货币政策评述》《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中庸思想》等。
历年来出版著作、译著、教材、论文集13部(含专著、合著、参著)。在《中国经济史研究》《改革》《太平洋学报》《经济所研究集刊》(中国社科院)《社科研究》(香港)《经济与教育》(香港)《开发研究》《思想战线》《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云南财经大学学报》《云南教育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孟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经营》《走出贫困的选择》《西方经济学》《刘家贵学术文选》。
多次获校优秀教师称号。
尹志宽,男,汉族,1939年8月生,云南腾冲人,中共党员,教授。
1959年秋考入昆明工学院机械系,因病休学一年,复学后改为五年制才于1965年毕业分配到云南省设计院第一设计室从事化工机器及设备的设计工作。1985年调云南民族学院经济管理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7年评为教授。1999年退休。
在设计院20年中,一直在设计岗位上从事技术业务工作,担任多项工程的专业负责人,完成了许多新建工厂和旧厂技术改造设计任务,其中主要完成“新型石灰消和机”研制,性能优于50年代自欧洲引进的消和机,被国内很多大中企业采用,云天化、山西、东北等几家大企业用它取代70年代自美国引进的消和设备。1990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设计者和施工技术指导者,为云南沾益化肥厂三台200立方米液氨球罐(属最高等级的三类压力容器)以轻柴油作燃料进行现场整体热处理,旨在消除组装焊接残余应力,防止使用中产生应力腐蚀裂纹(Stress Corrode Crackle,即SCC)而避免由此发生更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重大事故,为云南填补此项技术空白,并用“应力应变仪”直接对球罐本体测定内压状态下的应力值,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尝试,获厅级小发明二等奖。20世纪80年代初曾为“蒿甲醚”生产工艺中的压力容器设计图作技术审核,35年后才知是将屠呦呦及团队研究成功的“青蒿素”再深加工成“蒿甲醚”的项目。在设计院的职称是工程师,职务是设备专业组组长,并兼任中共设备室党支部委员。
1985年5月调入云南民族学院经管系。在教学岗位上,最初为本系独立开创并讲授工业生产技术基础和工程制图两门课程,并坚持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和带学生去工厂进行现场教学。几年后又相继讲授工业企业管理概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生产管理、管理学原理,另在校外教学点讲授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等课程。
结合教学撰写了一些论文,有的曾获全国专业学会的优秀奖、一等奖。参与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编写《机械工业技术》,由科技出版社重庆分社于1989年出版,供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及综合院校的经管系作教材;参与本系孙绍湘等主编的《现代工业企业管理》,担任副主编并执笔其中章节于1996年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为了培养文理交叉、理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和知识面广且基础深厚扎实的经济管理人才,创意策划主编并联合国内7家院校参与,其内容涵盖正投影原理、机械、建筑、轻化工设备、电气等专业内容和配套习题集,国内尚属首版的《综合工程图》于1992年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被学校评为首届优秀教材三等奖,还被清华大学图书馆国家样书室选为样书收藏。另有一些文章刊载于《经济论丛》及国内期刊杂志。
除完成主要的教学科研工作外,先后兼任过本科班主任、教研室副主任、中共经管系教师党支部书记、本校侨联秘书长、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理事。先后荣获经管系和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退休后连续两届(每届5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
于2001年获得专利号为ZL00259937.6,名称为“制糖工艺专用石灰消和机”的第一项个人专利。在多家糖厂使用过程中,再深入探索研究不断改进,于2005年初又获得比第一专利更完美的专利,专利号为ZL200320115120.3,名称为“一种石灰消和机”的第二项个人国家专利。
孙国昌,男,汉族,1943年4月生,山东潍坊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
历任经济管理系副主任、系主任、党总支书记,2000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4月退休。
1963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财贸系财政金融专业,学制5年。1964年底被学校推荐去人民大会堂观看大型革命史诗《东方红》;1965年春节在人民大会堂与刘少奇主席一起观看现代京剧《红灯记》,曾与吴玉章校长合影,还是人民大学校足球队队员。
1968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到工厂,不怕苦不怕累,勤奋工作,于1971年3月18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生产车间调到宣传科,又到教育科担任第一任科长,创建了厂职工子弟学校并兼任校长,还创办了厂工人大学。
1981年9月调入云南民族学院,在经济管理系任教,从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等课程的教学。1997年担任国民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财政方向的研究生,开设财政学和税制改革等课程。在职期间,除了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还承担了行政管理和党务工作。1987年11月至1991年6月担任经济管理系副主任,主管教学工作;1991年6月至1996年6月担任系主任;1996年6月至2002年6月担任系党总支书记。为经济管理系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硕士点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贡献。
1999年,当选为云南省财政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2002年被云南民族学院经济管理系聘任为经济学专业首席主讲教授。2003年退休。退休后仍继续任研究生导师至2006年6月。
主持完成了“构建地方公共财政基本框架”课题。在云南大学刘学愚教授主编的《企业投资与融资经济学》担任副主编;云南大学向能智教授主编的《货币银行学》担任副主编;与云南财经大学姚大金教授共同主编了《财政学》,与孙绍湘教授共同主编了《现代工业企业管理》,与和云教授共同主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发表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所有制结构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中国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市场经济与中国公共财政》《构建地方公共财政的思考》《西部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思考》《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分析》《个人所得税的中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等数十篇论文。其中《构建地方公共财政的思考》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有的论文被存目。《企业产权调整的基本思路——实行股份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有效途径》一文,参加了1989年由《经济日报》社理论部和《求是》杂志社经济部等联合举办的“中国股份制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论文交流,并获得二等奖。
1984年、1985年、1986年、1995年4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1990年被评为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吴兰仙,女,哈尼族,1948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经济学硕士,1995年10月调入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工作。2000年评为经济学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12月退休。
1963年8月—1969年5月在云南红河州石屏一中上高中并经历“文化大革命”;1969年5月—1971年2月为石屏县龙武公社大寨大队插队知青、公社团委副书记;1971年3月—1973年8月石屏县委宣传部干事;1973年9月—1976年7月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读书;1976年8月—1993年7月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部和管理工程系任教,并曾兼任过社科部副主任、管理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其间,1986年被录取为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硕士研究生,1989年6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并获得该校授予的经济学硕士学位。1992年10月评为经济学副教授。1993年7月—1995年10月调到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州)工作,兼任管理学系教学副主任。1995年10月调到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工作,2000年晋升为教授,2007年12月退休。
先后在昆明理工大学、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工作,承担过本专科和研究生的多门课程,主要有: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管理学原理、工业经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还系统讲授过哲学、旅游经济学、国际贸易等课程。(www.xing528.com)
曾主持过云南省教委“我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国家教委“云南民族地区资源深加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等科研课题。是云南省科委“技术引进与管理的系统工程研究”课题的主要参与者。曾经在综合性经济科学类、工业经济类,以及中文综合类核心期刊和相关杂志上发表过数十篇科研论文。论文《地租理论与中国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研究》(2003年5月);论文《论产品与品牌的排他性及其创造》载综合性经济科学类核心期刊《经济问题索》(2007年第10期);论文《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获得云南省人民政府1979—1989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的“技术引进管理的系统工程研究”项目获1992年度云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自己主持完成的“推进云南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理论与政策研究”项目,获云南省教委1993—1995年科研成果突出贡献奖;论文《论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观念更新》,以及《脱贫对策》等,获得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体制改革委员会和云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等奖励。此外,主编过高等院校实适用教材《现代市场营销学》等。多次获优秀论文奖、先进工作者奖、优秀女教师奖等。
2000年在云南民族大学获得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并开始招收学生。先后带过经济学、管理学、企业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42名。除一名云南籍女生外,全部为省外考入或者调剂来的。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而且他们的工作经历和年龄、入学前所学习专业都不尽相同,来到云南民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原因和目的也不一样。因此,带好他们必须因人而异,在做认真细致工作基础上,才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学习研究更多有用知识,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融入社会。这些学生中有7位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上海财大等著名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如今都成为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栋梁之才。
张有京,男,汉族,1942年10月生,湖南攸县人,中共党员,教授。
曾先后任过云南民族大学马列主义教学研究部直属支部书记、副主任,干部专科部主任,成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英语系党总支书记,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高校马列主义教学研究会理事。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2年从英语系退休。
1959年在昆明师院附中初中21班读书,当选为班长,评为校“三好”学生。响应祖国号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昆明军区体工队、昆明军区通讯兵团服役,曾任昆明军区体工队革命军人委员会委员。1963年由部队复员送考,考取云南大学政治系,1968年毕业(五年制)到解放军0433部队大学生连锻炼。1970年分配到昌宁县9年一贯制的县中心小学教书,任该校贫下中农管理组副组长(副校长)。
1976年调云南民族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组教书,在任教期间主要讲授课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西方经济学说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马列原著选读(校研究生公共课)。
著作及教材:《南非史话》(合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一作者);《忆刘叔雅先生》(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撰文3篇:《深切怀念刘文典伯伯》《〈庄子补正〉再版逸事》和《国学大师刘文典之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题研究》(副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研究与探索——云南民院干专部教师论文集》(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3月)《民族干部教育丛书》(副主编,西南师大出版社,1992—1994年出版),该书是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审批由云南民族学院干专部召集全国多所民族院校合编的一套丛书。
发表主要论文:《社会主义企业的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经济问题探索》,1987年第6期;《生产与消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市场价格波动浅析》,《西南五市价格信息报》,1987年4月16日版;《市场起源及其发展简述》,《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4月16日第2期;《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第4期;《为什么要用市场经济的提法代替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研究与探索——云南民族学院干专部教师论文》,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农业剩余劳动转移研究》(出版同上);《试论邓小平的教育理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增刊;《浅述邓小平教育理论》获2000年云南民族学院党委颁发系处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评审一等奖;《〈庄子补正〉再版前前后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获奖:1977年校优秀工作者;1984年校优秀教师;1985年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1985年校优秀教师;2000年校优秀共产党员;2001年省级优秀共产党员(省高校工委颁发);2001年获“伍达观优秀教师奖”;2006年在校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
杨盛昌,男,白族,1955年5月生,云南大理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6年3月至1978年1月在大理县喜洲中学任教,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在四川大学无线电系上学,1982年2月至1984年9月在原电子工业部4322厂工作,1984年10月调动至云南民族学院,先后在云南民族学院教务处、职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科研处等部门从事高校教学改革与管理工作,1988年9月至2015年5月在云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系、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等部门专职从事本科及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2007年晋升教授;2015年5月退休,同年9月被聘任为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教学督导。
教学:在27年的高校教学生涯中,为本科生讲授了DBASEIII与经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学、国家税收、国民经济管理学、金融市场概论、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课程;为国民经济学、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讲授了数量经济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管理学等课程。
科研:发表论文56篇:《决策方法——零一目标规划新解法》(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1期);《云南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分析》(经济问题探索,1993年第2期);《析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因素》,(经济问题探索,1993年第10期);《目标规划中差异变量的量纲对最优解的影响》,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3期);《历史回顾与财税体制改革》(经济问题探索,1994年第2期);《扩大内需的西方经济理论辨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5期);《关于国有股减持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3期);《我国封闭式基金高折价原因的深层次研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9年第四期全文转载;《我国A股市场IPO高抑价的制度因素探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界定与识别》(财会月刊,2011年第1期);《试论市场经济下的两大资源配置方式》(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拨备覆盖率指标的局限性及改革建议——兼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财会月刊,2011年第12期);《中央银行频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评价》(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1期);《从拨备覆盖率看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监管》(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第1期);《中国A股市场IPO“三高”的成因及解决方略探究—基于供求理论的分析》(郑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2期)。
教材:参编并任副主编的3部教材为《统计学原理与农村经济统计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财政学》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金融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
课题:1996年9月主持完成云南省科委公开招标研究课题《云南省企业技术进步的机制、动力与对策研究》;2006年8月参与《云南省‘十一五’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课题——云南铁投新兴发展有限公司组间方案》任课题组副组长;2007年1月参与完成《深化我省投资公司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研究》等。
获奖:分别于1993年9月、1997年9月、2007年9月获云南民族大学优秀教师奖,2003年1月、2006年1月被评为云南民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7月被评为云南民族大学优秀班主任,2009年11月、2011年7月被评为云南民族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2010年6月、2011年12月、2012年12月被评为云南民族大学科研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3月获云南民族大学第十二届伍达观奖教金教学科研优秀奖,2012年12月获云南民族大学第五届教学名师,2013年1月获红云园丁奖;1997年4月获云南民族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95年7月获云南省教育委员会第四届科研成果二等奖,2011年5月获云南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4年4月获云南省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高天鹏(1921.12—2017.6),男,汉族,云南玉溪人,中共党员,副教授。1988年离休。
1981年调入云南民族学院,1986年聘为云南民族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
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经济系并参加革命工作。1981年调入云南民族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86年聘为云南民族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曾任云南省人民政府经济技术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华职业教育云南分社职业教育研究委员会委员。
出生于云南省玉溪高仓村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为了追求进步寻找真理于1944年考入云南大学经济系求学,在校读书期间努力学习,并积极接受共产党革命进步思想的影响,于1945年5月在云南大学参加了“民青”组织并成为青年骨干,1947年3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上级党委的指派于1948年8月去玉溪简师、玉溪文教局做统战工作。在完成党的统战工作后受上级组织的委任,于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一支队十七团任政治处副主任。1950年后转业到地方工作,1950年4月任武定专区税务局局长。1953年历任楚雄专署民政科、建设科、交通科科长,财政局副局长等职务。在建设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的各种工作岗位上,对待工作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甘于奉献。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楚雄州木材加工厂劳动,后担任该厂会计。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了平反,并且恢复职称和职务,出任楚雄州财政局副局长。1981年6月调入云南民族学院经管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一直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全集、毛泽东选集等大部头著作,笔记本上写满英文读书笔记。直到1988年离休,在学术理论领域里,著有会计学讲义及论文数十篇,其中《改革会计折旧的核算办法》一文被云南省会计学会评选为1983年至1986年《云南会计》发表的优秀文章。《基建借款用新增税利归还是否适宜?》一文被选入财政部《财政研究资料》(1982年二十五)。
1988年6月14日经省委组织部据中组发(1982)13号文件精神批准享受副厅级政治、生活待遇。曾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
长期从事行政管理和高等教育工作,曾多次发表优秀文章,并获得奖励。曾多年捐助2名贫困小学生完成学业。
胡兴定,男,汉族,1942年8月生,四川蓬安人,中共党员,副教授。
1965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业经济系本科,同年8月分配到云南省农业厅工作。1981年在云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评定为经济师,1984年调云南民族学院经济管理系任教。任部门经济教研室主任。1992年评定为副教授,2002年退休。
1978年至2003年任云南省农村经济学会理事;1994年至2003年任云南国际贸易学会理事。
1965年至1983年主要在机关工作。在云南省农机局,曾多次为“省农机局长训练班”讲课,也多次应聘到地县讲课;主办、主讲三期云南省农机会计训练班;编写《云南省社队农机站财务管理办法和会计制度》《云南省农机会计》教材,已印发全省执行多年。撰写论文13篇,先后在《农业机械化》《中国农机化》《南方农机化》《云南日报》《财会通讯》《云南农村经济》《云南粮食》《云南农机》等刊物上发表。有的论文被国务院中国农村发展中心载入《农业生产责任制与农业机械化》第二集。
1984年调云南民族学院后,在教学上为本科生开5门课,为硕士研究生开3门课。1992年至2001年额定工作量1944学时,实际完成3318学时,年均超课153学时。也曾为财政部、农业部在昆举办的学习班讲课。1993年至1994年度被云南民族学院评“优秀教师”;2001年获云南民族学院“伍达观奖教金先进教师”奖。在科研上,一是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一书,约25万字。其中本书被“乡镇长训练班”作教材使用。二是发表论文32篇,先后在《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现代化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云南民族学院学报》《云南社会科学》《思想战线》《经济问题探索》《国际商报》等十多种刊物上发表。在已发表的论文中,有的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有的被选入《中国经济文库》《中国农业发展文库》《光辉的历程》等大型文集;有的被选入云南民族学院四十周年校庆《学术论文集》。论文分别获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新闻出版局、云南新闻工作者协会、云南民族学院、《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当代管理艺术丛书编委会一、二、三等奖。共发表论文、调查报告、专著60多万字。
张春慧,女,汉族,1944年12月生,四川乐山人,民盟盟员,副教授。
1963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财贸系财政金融专业,学制5年,于1968年7月本科毕业。1968年7月大学毕业,响应党的号召,离开北京来到基层,走进工厂,在工厂工作13年。
1981年9月,调入云南民族学院政法系,走上了大学的讲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任教期间,讲授了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民族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财政学、国民经济管理学、社会保障原理等9门课程,给大学预科生、专科生,本科生,夜函大学生等多层次的学生授课,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好评。任教期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积极承担和完成系里安排的其他工作,曾任教研室主任。1994年评为副教授,2004年12月退休。
任教期间参加了《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经济学原理》(上)《经济学原理》(下)《现代工业企业管理》等教材的编写,任《经济学原理》(下)教材的副主编。《经济学原理》(上)、《经济学原理》(下)两部教材获1997年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构建地方公共财政的思考》《建立市场经济的财政监督模式》《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等多篇论文,其中《构建地方公共财政的思考》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财政与税务》2001年第3期全文转载。参与了《构建地方公共财政基本框架》课题的研究探讨工作。
董学君,女,白族,1953年12月生,云南大理人,中共党员,副教授,中国注册会计师。
1970年10月参加工作,1978年3月考入云南民族学院政治系(77级),1982年2月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经济管理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7年晋升副教授,同年评为注册会计师,2008年退休。
长期从事高校教学、行政管理以及学报编辑工作。1990年起先后担任过学校监察审计处副处长,1998年调学校财务处工作,任处长近12年,2002年至2008年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任经济学栏目编辑。退休后曾任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
讲授过会计学原理、商业会计、旅游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经济效益审计、财务管理等课程。
在《世界经济文汇》《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参与编写教材1部,担任副主编出版论文集1部。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经济编辑期间,编辑的文章有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社科文摘》等刊物全文转载或摘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