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民族大学70年历程:教授鲁刚的社会学与管理学成果

云南民族大学70年历程:教授鲁刚的社会学与管理学成果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刚,男,汉族,1951年10月生,云南昆明人,中共党员,二级教授,社会学硕士、博士生导师。先后为云南中华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员、云南民族学会德昂族研究会理事。担任社会学系专职教师以来,主要为社会学系的社会学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讲授社会心理学、发展社会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公共关系学、云南民族概况和云南民族历史与文化等课程。

云南民族大学70年历程:教授鲁刚的社会学与管理学成果

鲁刚(1951.10—2018.4),男,汉族,1951年10月生,云南昆明人,中共党员,二级教授,社会学硕士、博士生导师。

早年知青下乡西双版纳,1982年云南师范大学毕业获史学学士学位,1987年云南民族大学毕业获史学硕士学位。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5年获云南省突出贡献专家,2010年评定为云南省首批二级教授,2011年退休。

历任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主任、历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院党委书记、云南民族大学宣传部部长等职,兼任云南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云南跨境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研究基地”和“云南公安禁毒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之一。

在民族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边疆民族地区毒品问题、人口流动、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地缘关系、跨境民族等现实热点问题的教学科研工作上,取得丰硕成果。

开设课程:云南民族史(省级重点课程)、云南民族文化史(校级精品课程)、云南民族史料研读、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西南边疆社会问题研究、西南边疆社会历史概况、边疆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

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跨境民族与云南边境地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研究》2015年结题;国家社科基金西南边疆重点项目《缅甸政治局势的演化与我国西南边疆安全和国家利益研究》》2014年结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近期中国社会问题演化的趋势研究——中缅边境地区毒品问题整体演化趋势及其对策研究》2010年完成结题,2011年3月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布为“优秀”等级;国家社科基金西南边疆项目《云南跨境民族中的毒品问题与禁毒工作调查研究》2009年完成结题,中国社科院西南边疆项目办公室评定为“优秀”等级,并由全国社科规划办以《缅北战乱对我国的影响和对策建议》为题刊发《成果要报》2009年第65期,经中央高层领导批示后下发《关于云南民族大学鲁刚同志研究成果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重视的通报》予以表彰,后又由中国社科院边疆中心《中国边疆调研》以《云南跨境民族毒品问题及其治理对策建议》为题刊发于2010年第4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疆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社会稳定问题调查研究》2007年完成结题,全国社科规划办评定为“优秀”等级,并以《维护云南边疆稳定的对策建议》为题刊发于《成果要报》2008年第38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云南沿边境民族地区毒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996年完成结题后,先是由国家社科规划办以《“云南沿边境民族地区毒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分析了禁毒斗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题刊发于《成果要报》1996年第37期,后又由《光明日报》“理论与学术”版1997年1月18日刊文专题介绍。

出版《云南跨境民族中的毒品问题与禁毒工作调查研究》等学术著作12部,其中《社会和谐与边疆稳定:基于地缘、民族、社会和宗教的实证研究》入选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发表《中缅边境地区的跨国人口流动》等论文70余篇。

获奖:《云南跨境民族中的毒品问题与禁毒工作调查研究》,2011年获云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边疆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社会稳定问题调查研究》,2008年获云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迁徙及其历史作用》,2006年获国家民委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当代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毒品问题与禁毒斗争》,2000年获云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中缅边境地区的跨国人口流动》,2010年获国家民委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胡阳全,男,汉族,1954年生,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2014年退休。

1971年参加工作,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云南大学历史专业毕业,同年到云南民族学院政治系任专任教师,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教学工作。后在人文学院从事资料和社会学系从事教学工作。1999年被评聘为研究员,2004年转为教学系列,又被评聘为教授。为社会学系社会学硕士生导师,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先后被国家社科规划办聘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通讯鉴定专家;被教育部聘为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专家、被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聘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评审专家,被云南省教委聘为人文社会科学通讯评审专家、云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并多次评审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先后为云南中华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员、云南民族学会德昂族研究会理事。

担任社会学系专职教师以来,主要为社会学系的社会学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讲授社会心理学发展社会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公共关系学、云南民族概况和云南民族历史与文化等课程。并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对同学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还积极从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出版专著一部,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近20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一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云南马帮》(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工作探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论苗瑶民族的同源问题》(《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云南民族服饰文化与旅游文化》(《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云南民族服饰文化的民族社会学阐释》(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第6期)《人类学本土化的创新之作—评〈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广西《学术论坛》2000年第4期)《云南迪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民族工作》1999年第5期)《近十余年国内藏族族源研究概述》(《历史教学》1995年第7期)《近十余年国内历代王朝民族政策研究概述》(《中国史学研究动态》1996年第6期)《近年来汉民族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4期)《民族院校深层开发民族文献资源刍议》(《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我国农村民族社区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西南边疆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4期)《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社会稳定问题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农村社区贫困问题的思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等。

多次获云南民族大学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奖项。

罗阳,女,彝族,1956年12月生,西双版纳景洪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5年8月至1978年3月在西双版纳勐混公社曼国大队曼海小队当知青。1978年春考入云南民族学院政治系就读政治学专业(77级),后转入刚成立的经济管理系经济管理专业(本科),1982于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留校在教务处工作。1988年于四川大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07年晋升教授。曾任社会学教研室主任、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课题通讯评审专家。2011年12月退休。退休后任离退休处党委第九党支部书记、学校本科教学督导。

主要教学工作: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西方社会学理论、社区发展论、个案工作室、旅游学概论等课程,为硕士研究生讲授社会学通论、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概论、统计学原理等课程。

主要科研成果:独立撰写的专著《云南傣族社区与发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参著《儿童福利社会化重构》(第一副主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云南彝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主编《云南社会学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论文《西双版纳傣族传统道德的维持机制》(《云南社科》1999.01)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族研究》1999年第5期全文转载,《傣族的分布及其宗教信仰的异同》(《思想战线》1998.10)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1期摘登。《社会转型期的发展中社区类型探析——以西双版纳傣村为例》(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02)。主持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金沙江中下游傣族与西双版纳傣族比较研究》、云南省教育厅课题《云南民族自治州级政府执政能力的社会学研究》;参与课题《孤残儿童福利社会化与家庭寄养及其机制研究》《云南城市贫困研究》(中德合作);在参与的国家社科重点课题《中国民族文化大观——彝族》中撰写经济制度与生产方式部分;参加云南省“八五”社科重点课题《中国南方民族志》,完成其中布朗族仫佬族仡佬族和克木人的撰写。

学科建设方面,承担并完成了管理学和社会学有关专业的创建工作。1995年接任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后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导游专业申报并获批。旅游管理专业向云南省旅游局申报旅游人才培训机构,获导游证考试辅导站资格;和同事一起努力下,1999年旅游管理专业升级为本科,同时导游专业(大专)均获省教育厅批准。2000社会学专业获批后担任社会学教研室主任。本科招生后,为促进教学、让学生有稳定的实习场所主动并积极与地方政府联系,经过多次会面商谈,分别与莲华街道办事处建立莲华(城市)社区实习基地,与马金铺乡建立马金铺(农村)社区实习基地。2004年撰写申请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材料,上报云南省教育厅并获批准。探索和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和社会学专业第一、第二届学生集体实习。服从组织安排克服家庭困难,承担学生管理工作,任1991级方志班(专科)班主任和2000级民族学班(本科)班主任。

1995年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www.xing528.com)

马世雯,女,白族,1956年10月生,云南洱源人,大学本科,教授,2008年退休。

1984年云南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同年分配到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2001年评为副研究员,2005年由科研系列转为教学系列任副教授,2007年晋升为社会学教授,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云南民族学会理事、云南蒙古族研宄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会员,退休以后被云南民族大学聘为第7—10届学校本科教学督导员至今。

科研方面:在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刊物《民族调查研究》《昆明社科》《昆明市政协文史资料选集》等内刊上发表《富宁土司族谱及土司家族的兴衰》《大理南五里桥阿文学校评述》等20余篇文章;在中文核心期刊《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及《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13篇,其中《傈僳族传统思想及其当代社会观念的演变》(刊于2000年民大学报第5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族研究》全文转载;《云南蒙古族的姓氏源流分布及特点》,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论点摘编。参加《民国高级将领列传第6集——马锳传》《七彩乐土——云南民族大观》的写作(该书2003年10月获第六届中国民族图书奖二等奖)。曾经在《云南日报》《云南政协报》及一些期刊、论文集中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蒙古族文化史》(“九五”国家重点图书,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11月)。主编并参与撰写《著名画家徐建德纪念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科研项目:(1)主持完成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宗教传承与教育现代化》,2003年1月通过专家评审鉴定。(2)主持完成云南省社科规划办2005年课题《昆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托管班”多样性模式探索》,于2007年8月结题(证书号200718)。(3)主持由美国温洛克国际农业开发中心资助的项目《提高岩溶项目中妇女的参与程度》,2005年8月结题,已通过专家评审;参与完成的项目有:(1)鲁刚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疆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社会稳定问题调查研究——以云南为例(批准号:05BSH034,结项证书号20070415),(2)参与王世丽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地区蒙古族的民族认同研究》(立项号11XZS018,结项证书编号:20171143);(3)参与赵瑛主持的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2007年9月结项)。

教学方面,2003年应聘到本校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当教师,曾为2002—2006级社会学班及社会工作班上过社会工作概论、中国社会思想史、文化人类学、家庭婚姻社会学、犯罪社会学,以及全校通识课当代大学生人生修养导论。2004年—2008年,学生对老师评分均在91分及以上。几次带学生实习。指导研究生及本科生毕业论文数十篇。在教学中结合社会工作课程强调的实务性,在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中,还与云南省民政厅管辖下的一些慈善组织联系,同人文学院的苏丽杰、罗阳老师及部分研究生、本科学生参与“家馨社区儿童救助中心”救助流浪儿童的活动、为流浪儿童上课、对进入“类家庭”的孩子进行家访等。2005年—2007年,利用节假日先后带学生进昆明福德社区教农民工学电脑、参与为民办学校的孩子、流浪儿童及残疾儿童举行“六一儿童节联欢活动”当志愿者,共同为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还不定期地联系富春街道的敬老院,带学生去实践老年社会工作方法,加强了学生的实务工作能力。2008年汶川地震后,带2006级社会学班的学生参与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昆明桃源广场开展的募捐活动,当志愿者。

2005年被评为学校科研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

杨文安,男,彝族,1958年6月生,云南凤庆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2年2月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政治系,留校分配到外语系任教,参与筹建外语系,同时担任系主任王琨教授的助手。1982年3月至1987年8月在外语系工作,期间,曾到重庆大学外语系英语助教班进修一年,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中学支边任教一年。1987年9月根据专业归队,调回政法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任教,同年11月经学校学术委员会评聘为经济学讲师;1990年9月因工作需要,调到历史系民族学教研室任教,曾担任教研室主任一年。2006年10月评为副教授,2012年10月晋升教授。2018年6月退休。

工作以来,先后从事了英语专业的教学,讲授英语听说、大学英语、英语泛读等课程;在政治学与行政管理专业讲授:政治经济学、民族经济概论、资本论、经济学专业英语等课程;在民族学专业讲授:民族学专业英语、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等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讲授:旅游英语、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旅游地理、民族风情旅游、旅游文化学等课程;在社会学及社会工作专业讲授:社会学专业英语、社会工作专业英语、政治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社会政策、中国社会学史、老年社会学、老年社会工作、西方社会学理论等课程。担任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承担研究生课程:民俗学英语、西方社会学原著选读、社会政策研究、旅游人类学等课程。

出版专著《民族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编著《云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祭龙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专刊;《农村基层人际关系研究》发表在《思想战线》2009年专辑;《部分傣族改信基督教的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发表在《民族学刊》2014年第2期等。

2018年6月退休后,2020年开始担任学校本科教学督导员。目前仍在为社会发挥余热:被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聘请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讲授管理学概论、旅游英语、旅游政策法规、酒店英语、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

2004年曾获学校优秀班主任,2012年学校优秀科研工作者。

胡鸿章(1932.6—2003.7),男,汉族,河北顺平人,中共党员,副教授。1992年9月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

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1949年8月至1950年5月进入中央团校培训班学习。1950年6月至1951年6月,作为团中央的成员,以中央民族访问团云南分团调研组成员身份赴云南工作,中央民族访问团工作结束后,留驻云南参与筹建云南民族学院,1951年6月至1955年7月任云南民族学院政治教员。1956年8月至1957年10月,赴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马列主义研究班学习,学成后回校工作。1957年11月至1966年5月任云南民族学院政治教研室副主任,1972年至1975年任政治系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组组长,1975年至1983年任干部专科部党总支副书记,1988年4月任正处级调研员。

在云南民族学院工作40余年来,一直从事民族干部培养,民族理论研究和管理工作。除正常教学任务外,曾主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材的撰写和编辑工作。10余次参加省委的调研组、试点组、工作组工作,累计时间近10年,走遍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山山水水,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新中国民族民主政权,实行社会改革,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培养民族干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82年至1992年,担任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理事、云南民族理论学会常务理事。

发表主要论著有:《车里有攸乐人》(现基诺族)《少数民族教育探讨》《格朗和建政工作的前前后后》《云南民族学院的创建与发展》《云南民族学院伊始》《培养民族干部与四个现代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协调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振兴云南民族经济》《重振西南丝绸之路、促进云南民族经济发展》《团结发展是主题——谈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问题》《关心下一代探访活动的报告》等。《车里攸乐人》是早期长年驻扎在基诺山,经过一村一户实地走访调研所著的最早一本关于基诺族(当时称“攸乐人”)的社会、经济、人文状况的著述,包含许多第一手资料及其分析。论文《少数民族教育探讨》2001年被云南省教育厅评选为优秀论文,并被收入《当代云南教育论文大系》和《科学中国人》创刊10周年优秀论文集,在2002年世界华人交流协会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国际交流评选活动中,该论文与另一篇论文《格朗和建政工作的前前后后》双双获国际优秀论文奖。《依靠科技进步振兴云南民族经济》一文被收入《中华学人理论文献——经济技术与管理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