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民族大学70年春泥志云南大学历史研究所教师职业经历

云南民族大学70年春泥志云南大学历史研究所教师职业经历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在云南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79年调云南民族学院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工作。1996年10月,评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函授学院优秀教师;1998年11月,评为中共云南省省级机关党校优秀教师;1997年9月,评为云南省委党校函授教育10周年“优秀教师”。1999年被聘为云南民族学院哲学与宗教学专业研究生导师,2003年被聘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云南民族大学70年春泥志云南大学历史研究所教师职业经历

宋恩常(1927.11—2021.8),男,汉族,辽宁鞍山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研究员,1990年离休

曾在云南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79年调云南民族学院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工作。1978年在云南大学评为副研究员,1987年评为研究员。

曾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毕业,参加了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学习班”,之后分配到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担任副组长兼党支部书记。对云南民族社会历史进行了31年的调查研究,搜集材料颇多,已分别编进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并据此做了多方面的研究,编写了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景颇族傣族拉祜族纳西族彝族佤族苗族瑶族哈尼族德昂族布朗族基诺族回族白族藏族壮族布依族水族蒙古族等79篇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29篇研究论文公开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云南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思想战线》《学术研究》《人类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公开出版十几部学术研究成果,例如,《云南少数民族研究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云南的少数民族》(日中共同出版1990年版)等著作,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编委,并兼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分科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少数民族画册》主编。

王石琦,男,纳西族,1938年3月生,云南丽江人,中共党员,教授。

曾任政法系哲学教研室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兼任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省逻辑学会副会长、云南省哲学学会理事。1960年7月昆明师范学院毕业,分配到云南民族学院工作,1987年评为副教授,1992年评为教授,1998年退休。

1964年7月至1965年10月,到西双版纳州景洪县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工作;1965年10月至1966年5月,又调到寻甸县板桥区,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9年7月至1972年,随同全体教工到云南省第四“五七”干校劳动锻炼。1972年9月,调回昆明参加云南民族学院恢复重建工作。1972年10月—12月,到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专门学习列宁哲学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云南民族学院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领导科学、自然辩证法、哲学原理等课程。退休后,2003—2013年受聘参加学校教学督导团工作。

公开出版教材有:《〈矛盾论〉〈实践论〉名词解释》(1964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主席哲学著作选读》(上、下册)(1974年1月出版)《漫谈思想路线》(1981年)《科学技术概论》(1990年)《逻辑基本原理》(1990年)《领导科学》(1991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1990年)《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993年)。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有《真理的客观性》(1979年2月)《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1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1984年)《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1990年)《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民族地区经济》(1992年)《运用毛泽东的方法论,提高教书育人质量》(1993年)《少数民族地区领导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1992年)《纳西族古代宇宙观中的混沌思想和耗散结构论》(1992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对策》(1996年)《论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1996年)《关于取缔和打击“法轮功”组织的理论思考》(2003年)《西部大开发与中华民族的凝聚》(2003年)《在教学督导实践中实现“老有所为”》(2010年)《坚持党的领导,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体会》(2014年)《人生秋实话教学》(2014年)《浅谈“四个全面”与“五大发展理念”》(2016年)《继承和发扬五四光荣传统,学习和实践当代马克思主义》(2019年)等。

教学科研获奖与受表彰情况有:1975年被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云南省工业学大庆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1985年、1989年、1990年、1995年被评为云南民族学院优秀教师,1993年评为云南民族学院优秀共产党员,1991年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6年10月,评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函授学院优秀教师;1998年11月,评为中共云南省省级机关党校优秀教师;1997年9月,评为云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函授教育10周年“优秀教师”。

蔡家麒,字伯文,男,汉族,1935年12月生,江苏南京人,无党派人士,研究员,民族学、宗教学硕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民族学会和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多届理事、云南大学客座教授、云南省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

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58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先后在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和云南等民族地区对保安族鄂伦春族、独龙族、景颇族、傈僳族和彝族等做过多次田野调查,1961年调至北京民族研究所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1963年参与民族志影片《鄂伦春族》的拍摄。1965—1980年支援三线建设,任职于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后云南省地震局)。1980年归队云南民族学院云南省民族研究所,1985—1987年担任该所副所长,主管业务。1994年评为研究员,1997年退休。1999年被聘为云南民族学院哲学与宗教学专业研究生导师,2003年被聘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和影视人类学的研究与教学,讲授原始社会史、田野调查理论方法、宗教人类学概论、影视人类学综述等研究生课程。公开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公开出版专著10部:《鄂伦春族》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合作);《论原始宗教》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独龙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藏彝走廊中的独龙族社会历史考察》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田野拾遗——文化人类学随笔》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蔡家麒学术文选》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田野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版;《马背上的游猎生涯——鄂伦春族纪录片图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神秘的河谷——独龙族民族志文献图片集》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灵动的河谷独龙族》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合作);在云南民族学院与云南大学共培养民族学硕士研究生11人。

张晓松,女,汉族,1952年6月生,云南保山人,中共党员,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

1969年下乡知青、后任地委民族工作队队员,赴西盟澜沧孟连版纳等民族地区工作。1973年入云南大学政治系学习,1976年毕业后到省委党校任教,1978年调云南民族学院。1979年到北京大学进修一年。1983至1985年考入北大助教班,两年中研修完全部硕士研究生课程。1985年评定为讲师,1992年评聘为副教授,1997年破格评聘为教授,2010年评定为二级教授。历任民院政治系党总支副书记、人事处长,公管学院院长,思想文化史行政管理两个学位点硕士研究生导师,牵头获得民族理论硕士点。曾任公共管理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专业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云南民族学院行政管理学硕士点首席教授;云南省中青年专业技术职务破格评审委员会委员、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学科组评委、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全省党校系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曾受聘为云南大学等高校博士、硕士答辩委员会主席等。

从教以来,讲授研究生课程: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公共行政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少数民族行政制度史研究等课程。讲授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多门课程。

出版专著、合著、教材30余部: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职官制度》入选省当代优秀百人百部再版,《中国民族人口》(编委),《佤族卷》《拉祜族卷》(主编之一),《中国民族发展研究》(主编之一),《拉祜文化论》(合著),《行政管理科学丛书》四本:《行政管理学》巛领导科学》《行政法学》《管理心理学》(本人为丛书副主编,《管理心理学》一书主编),《云南民族地区行政制度的发展与变迁》(合著),《中国少数民族行政制度》等。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有的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有的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新华文摘》摘登。

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院级科研课题20余项。主要有: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完成省院省校共建项目“公共管理重点学科建设丛书”(云南方主编),完成《中国民族人口》项目中佤族卷、拉祜族卷撰写,国家九五重大课题子课题,《云南边境民族地区跨国界流动人口问题调查研究》《云南直过民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研究》《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云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云南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研究》等项目。

曾多次被评为校级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2000年被评为云南省三八红旗手,2002年荣获校伍达观杰出教师奖,2006年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奖。

李国文,男,汉族,1950年生,云南永德人,中共党员,二级研究员,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

1976年云南大学毕业后到云南省历史研究所工作,曾任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1994年到云南民族学院工作,1998年评为教授,2010年退休。曾任云南民族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处长,图书馆馆长兼党总支书记。兼任中国社会科学基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委员,云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委员,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云南省统战理论研究会、云南省宗教研究会、云南省民族研究会等理事,云南省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民族大学和云南省教育厅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

教学方面,主要讲授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概论、纳西族古籍文献与传统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艺术、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研究、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田野调查与整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与传统文化、宗教社会学等课程,培养硕士生64名。

主持完成国家、省社科基金项目10多项:1988年《东巴文化与纳西哲学研究》,2006年《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田野调查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资料丛编·哈尼族卷》,负责《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纳西族卷》《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宗教词典》的撰写与修订,《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观·云南卷·纳西族文化大观》《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参与完成国家民委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总目提要·纳西族卷》,云南省政府项目《云南省志·宗教志》《云南宗教现状与对策》《90年代云南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德宏边境口岸社区管理研究》等。

公开出版学术著作28部,发表学术论文124篇。《东巴文化与纳西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天·地·人——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窥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人神之媒——东巴祭司面面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东巴文化辞典》(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通向彼岸的桥梁——云南民族宗教信仰》(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李国文纳西学论集》(民族出版社,2008年),《云南少数民族精神文化与文化精神》(上、下卷,民族出版社,2010年),《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智慧的曙光——云南少数民族宗教哲学探》(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先民的智慧·彝族古代哲学》(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另有《迪庆藏族自治州宗教志》《云南省志·宗教志》《彝族俐侎人民俗》《古老的记忆——云南民族古籍》《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田野调查与研究》《云南宗教概况》《90年代云南农村社会保障研究》《云南民族文化知识简明问答》《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纳西族卷》《云南少数民族画库》。

主要学术论文:《纳西族古代哲学思想初探》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2期,《从象形文字看古代纳西族时间观念的形成》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1期,《原始思维研究必须掌握第一手资料》载《哲学研究》1985年第2期,《纳西族象形文字东巴经中关于人类自然产生的朴素观》载《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纳西族象形文字东巴经中的五行学说》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6年第1期,《古代彝族自然哲学之探讨》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1期等。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总目提要·纳西族卷》获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李国文纳西学论集》《纳西族象形文字研究》获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雷宏安,男,汉族,1944年6月生,云南昆明人,中共党员,研究员。

1962年参加工作,196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1980年调入云南民族学院与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合办的昆明工作站工作,2002年评为研究员。曾任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宗教室主任,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东华综合科学院洞经文化研究所所长,云南省南侨机工会顾问,2004年退休。(www.xing528.com)

主要有学术专著《宣威胜境松鹤寺》(云大出版社,1996年),《云南宝刹圆通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鸣凤胜境金殿》(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国洞经文化探索》(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云南佛教现况》(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

参编有:《昆明道教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艺精通妙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中国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中国道教宫观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中国当代城市昆明分卷》(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年)《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中国原始宗教百科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国际汉民族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云南省宗教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曲靖地区民族志》(德宏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云南民族文化艺术辞典》(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滇云片羽》(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云南民族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云南民族民俗和宗教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

发表研究论文有:《国学艺术大师赵鹤清的辉煌成就和杰出贡献》载《艺精通妙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重识彩云崖·遗迹增光辉》载中国台湾《云南文献》第46期,《赵鹤清大师杰作探析》载中国台湾《云南文献》第46期,《云南洞经会初探》载《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1986年第2期,《云南洞经音乐初探》《云南洞经会调查(上)》《丽江洞经会调查(上)》《丽江洞经会调查(下)》载《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1987—1991年期刊,《云南道教源流初探》载《中国道教》1990年第3期,《云南道教斋蘸活动》载《上海道教》,《略论宗教的组成要素及基本结构》载《川大宗教研究》,《浅谈我国佛教寺院的民族特色和建筑风格》载香港《佛教》1992年2月第381期,《略论宗教志的编写》载《云南方志》1990年第3期,《略论白族本主崇拜的基本特征》载《昆明社科》1994年,《汉族起源假说与曲靖汉族来源探索》载《曲靖史志》,《略论中国佛教名山寺院的基本功能及其旅游价值》载《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其流变特征》载《川大宗教学》,《云南师宗瑶族宗教信仰考察》载《云南文史丛刊》,《德宏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初探》载《团结报》1985年11月23日,《略论曲靖地区汉族宗谱的价值和意义》载《史与志》1991年,《略论观音崇拜对白族发展的影响》载《白族文化论文集》2002年,《纳西族东巴艺术》载《民族文化》1982年5期,《美妙的纳西古乐》载《民族文化》1984年第2期,《艺术瑰宝发掘记》载《云南日报》1983年5月1日,《佛寺楹联鉴赏》载《云南日报》1994年2月,《牦牛舞漫谈》载《民族文化》1983第6期,《景颇族的长屋》载《工人日报》1983年,《御膳犹可争国光》载《春城晚报》1994年9月2日,《云南的道观》载《云南文史丛刊》1990年第4期,《曲靖地区佛教考察》载《曲靖史志通讯》1990年1期。

韩忠太,男,汉族,1958年12月生,山西长子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1975年7月毕业于云南省曲靖第一中学高中一班。1975年8月至1978年2月在曲靖县环城公社麻黄大队第八生产队下乡当知青,兼任民办教师。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考入云南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2年2月分配到曲靖地区师范学校任教,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1985年3月调到中共曲靖地委党校任教,历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文史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等职,兼任曲靖市社科联常委。2000年调到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工作,2006年评为研究员,2018年退休。曾任民族教育研究室主任、人类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云南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云南省优秀社科成果评审专家、云南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民族学会基诺族研究委员会顾问。

工作43年,主要从事了两类工作,一是教师工作,一是学术研究。1975年8月下乡后,碰到麻黄小学附设初中班师资短缺,次年3月即被招聘为民办教师,承担初中语文数学两门课程的教学。有课时上课,生产队按出工记工分,没有课时参加生产队劳动,与农民一样参加生产队年终分配。每月另有民办教师补贴12元。两年兼职民办教师,共培养了丁石华等40多名农村初中生。大学毕业回到曲靖,先后在曲靖地区师范学校和中共曲靖地委党校任教。在曲靖地区师范学校工作时,经过昆明师范学院教育学、心理学短训班学习后,为首批师范生讲授心理学课程。1985年调中共曲靖地委党校,先后为文化班、培训班、理论班学员讲授管理心理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课程。

2000年调云南民族学院,先后为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硕士研究生讲授民族心理学、心理人类学、当代中国的心理人类学研究等课程。2003年担任人类学专业硕士点负责人,培养了26名心理人类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14年成为云南民族大学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了2名博士生、1名博士后。

50余篇主要学术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讯》《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民族研究》《宗教学研究》《贵州民族研究》《云南社会科学》《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1988年、2007年两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项目《基诺族心理调查》和《心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开出版学术著作《民族心理调查与研究——基诺族》《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当代中国的心理人类学》《现代民族学·文化与人格理论》等著作。《走出祖荫:六十年后的西镇人》2010年获得云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

林少宇,男,汉族,1935年1月生,福建闽侯人,中共党员,副教授。2005年,经云南省老科协高评委评定为教授。

1950年9月参军。1960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本科毕业。1950年9月至1951年12月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学员、副分队长。1952年1月至1952年5月第十四步兵学校学员、副分队长。1952年6月至1953年12月福建军区榴弹炮一团报话员。1953年12月至1955年1月在部队速成中学读书。1955年12月至1956年8月由部队转业分配至福清县文化馆任干事。1960年9月至1981年12月在昆明工学院政治课教研组教书,1982年1月调到云南民族学院,1987年评为副教授。1995年1月退休。

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工作,为本科生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原理2门课程,为研究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和科学社会主义2门课程。

退休后担任过中共云南民族大学离退休处党委第四党支部书记,离退休工作处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现任民大老教授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和离退休人员协会3个协会会长,云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

合著有:《哲学原理总复习指导》(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统稿人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及注解》(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5月),《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和社会思想资料选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云南部分统稿)。主编有:《秋实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三主编),《岁月的记忆》(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第二主编),《法治中国与全面小康——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二主编),《开启新时代·扬帆新征程——学习党的十九大及十八届六全会精神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主编),《立德育人——建设高水平云南民族大学建言献策学术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主编)。在《理论工作简讯》和《秋实集》《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法治中国与全面小康》等文集发表论文13篇。

在部队期间:1950年10月被南平县土改工作委员会评为“土改工作模范”。1950年12月在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二大队评为甲等进步。1951年5月评为二等进步。1951年12月福州大军区司令兼华东军大福建分校校长叶飞、政治委员张日清盖章奖状写道:“林少宇同志在土地改革工作中表现积极努力,经评定为壹等进步,特发此证。”

在大学教书期间:1975年3月在昆明工学院评为1994年度先进工作者。1985年、1987年、1989年3次在云南民族学院评为优秀教师。1985年9月在云南民族学院评为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退休后,2003年、2005年、2006年7月,2010年、2013年、2016年6次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被评为校优秀党务工作者。2012年被云南民族大学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标兵。

高立士(1934.1—2021.6),男,白族,云南元江人,中共党员,副研究员。2004年离休。

1949年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即“边纵”,同年7月编入第九支队第四武工队,派往西双版纳开辟工作。1953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政策研究班,在西双版纳工作30余年,通晓新老傣文,曾给周恩来总理当过傣语翻译,曾任景洪县委党校首届校长,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民族学研究室主任。1980年6月调到云南民族学院工作,1987年评为副研究员。2013年,经云南省老科协高评委评定为研究员。

先后担任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委会委员,中国民族学会、云南省傣学会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主持完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1959)、《傣汉词典》(1976)等书的编撰工作,《富民县民族志》主编、《曲靖地区民族志》副主编,受聘《西双版纳傣族农奴社会》科教影片摄制顾问组副组长。公开出版《民俗拾遗:高立士民俗研究文选》《傣族谚语》《西双版纳国土经济考察报告》《富民县民族志》《曲靖地区民族志》《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与文化》《傣族水文化、“竜林”文化研究》《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高立士傣学研究文选》著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译文、调查报告、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报告等100余篇。

1950年至195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镇越县民族工作模范;1952年7月,出席在普洱召开的宁洱地区边疆八县(澜沧、宁江、沧源、车里、佛海、南桥、江城、镇越)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被评为地区民族工作模范甲等第一名,驻军39师政委兼地委书记张钧同志亲自颁发奖品与奖状;1953年获《云南日报》、《新华日报》(中共西南局党报)表彰,两报发表了《简评:向李双和高立士同志学习》,详见1953年7月23日第3版;1954年6月,在景洪召开的云南省政府第二民族工作队集训会上,被评为民族工作模范;1986年9月,在担任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支部书记期间,被中共云南民族学院委员会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1999年被评为云南民族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被评为云南省老科协“优秀老科技工作者”,云南省老教授协会“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多年来主要从事少数民族研究工作,专著有《傣族谚语》,编译,傣汉文对照,36万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1993年获得云南省政府首届文艺创作二等奖,副省长亲临大会颁发奖状与奖金;主持完成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研究成果1999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中英文对照),2003年获云南民族大学第五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研究论文《克木人的图腾崇拜与氏族外婚制》,获云南民族学院1986年科研成果奖,院领导颁发奖状与奖金;《云南四江流域的傣族支系》,2004年荣获教育部中国近现代史科学学会、中国国际文学出版社合颁全国理论创新优秀成果奖;《傣族淳朴的自然生态观》,荣获云南民族学院1999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傣族竹楼文化》,1998年7月荣获湖北省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优秀论文一等奖。

杨毓骧,男,汉族,1926年1月生,云南施甸人,中共党员,副研究员。1988年1月离休。

曾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会会员,西南民族学研究会会员;兼任云南民族学研究会学术委员,曾任蒙古族、满族、德昂族学会顾问,云南省老干局诗词学会会员,云南民族大学离退休处“诗画摄影学会”会员,“商山诗社”副社长,云南飞虎队研究会副会长、顾问,中国远征军云南联谊会会长。曾获得国家颁发的“中国抗战70周年”纪念章、解放军“光荣之家”、“建国70周年”纪念章和建党100周年纪念章。

1944年高三时参加青年军207师,1945年2月调驻印军对日作战,1955年5月云南军区复员,到德宏潞西民族中学任教,曾任教导副主任。1956年7月调云南民族学院工作,1961年到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研究班进修3年,1979年10月调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工作,1988年评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

在职期间,参与调查20个民族和支系,整理和发表715篇论文和调查报告,公开出版著作9部,其中7部合编、2部主编;《二战中印缅战区英烈名录》9部书稿未公开出版;编集的136部《杨毓骧文库》未公开出版;参与拍摄制作《东方主战场》《中国远征军》《中央访问团》《苦聪人》《觅踪契丹》《撒梅文化》等14部民族志纪录片、新闻片。

在参加云南民族调查和识别工作期间,主要负责景颇族与德昂族的调查;曾任澜沧拉祜族调查组副组长,民族识别组组长,《苦聪人》民族志摄制组组长。参与藏彝走廊考察,整理编辑“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撰写德昂族、布朗族,拉祜族简史和校订民族调查文章。参与怒江上游考察,主要调查独龙族,藏族,僜人,珞巴,怒族,出版《伯舒拉岭雪域下的民族》《雪域下的民族》《茶马古道》,并公开发表了多篇论文。参与普查昆明市少数民族人口,主要负责昆明彝族、傈僳族、傣族、壮族、哈尼族、苗族、蒙古族、撒梅人与撒尼人,20余篇调查报告与研究论文刊登在《昆明市志》上。91部“民族田野调查日志”待机面世,创作600余首诗词,100余幅花鸟画。编辑中国远征军、滇桂黔边纵史和民族科研史等史料。

参与内蒙古民族研究所和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的《云南契丹后裔调查组》,撰写了5万余字的调查报告;离休后走遍云南7个州市的42个县乡镇,通过调查上千冢墓志、数百部宗谱、10余座宗祠,采访了300余人次,撰写的调查报告主要刊载于各民族学会的刊物上,出版了《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考释》;参与编写中国远征军战史,按军种战区编成9部《二战中印缅战区英烈名录》,分别赠送给我国的多家抗战纪念馆及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抗战纪念馆;编写2部《圭山起义》、4部《盘江烽火》史料(未公开出版)。

1949年10月入党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勤勤恳恳工作。离休后,多次受到各中小学邀请,开展革命历史传统教育。2018年后,两次受到省委党校学员班、昆明女子监狱的邀请讲述所亲历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2021年在呈贡雨花校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以老战士的身份,作“讲述入党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报告。9月9日在国务院关工委发起《读懂中国》活动中,以“毓秀效党七十载,骧驰报国尽赤诚”为题,深情讲述了跟随共产党走过的艰难而光荣的岁月,寄与广大青年学子要努力学习,专心研究,为祖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