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坚辅政资治通鉴-资治通鉴

杨坚辅政资治通鉴-资治通鉴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独孤氏:杨坚之妻,杨皇后母亲。与杨坚为同学,辅佐其代周建隋。将要出发时,适逢杨坚突然得了脚病,结果没有成行。刘昉见静帝年纪幼小,而杨坚是杨皇后的父亲,声名显赫,于是和领内史郑译、御饰大夫柳裘、内史大夫杜陵人韦謩、御正下士朝那人皇甫绩商议,邀请杨坚辅政。杨坚这才答应,对外则宣称接到宣帝诏命,要他住进宫中侍奉疾病。刘昉、郑译又假传诏命,让杨坚总管朝野内外的军队。

杨坚辅政资治通鉴-资治通鉴

周杨后[1]性柔婉,不妒忌,四皇后[2]及嫔、御等,咸爱而仰之。天元昏暴滋甚[3],喜怒乖度[4],尝谴后,欲加之罪。后进止详闲,辞色不挠[5],天元大怒,遂赐后死,逼令引诀[6],后母独孤氏诣阁陈谢[7],叩头流血,然后得免。

【注释】

[1]周杨后:北周宣帝宇文赟的正室杨皇后,杨坚之女。

[2]四皇后:周宣帝立五位皇后,除了杨后外,还有朱氏、陈氏、元氏、尉迟氏。

[3]天元:即周宣帝,称天元皇帝。滋甚:更加厉害。

[4]乖度:背离常理

[5]不挠:不屈。

[6]引诀:自杀。

[7]独孤氏:杨坚之妻,杨皇后母亲。诣阁陈谢:到皇宫请罪。

【译文】

北周杨皇后性格柔顺,不善妒,所以其他四位皇后以及后宫中的九嫔、侍御等都爱戴并敬重她。宣帝越来越昏庸暴虐,喜怒无常,曾无故责备杨皇后,想强加给她罪名。但是杨皇后举止安详,言语态度没有服软的表现,所以宣帝十分愤怒,遂将杨皇后赐死,逼令她自杀。杨皇后的母亲独孤氏闻讯后,急忙进宫,为杨皇后求情,直至叩头流血,杨皇后才免于一死。

后父大前疑坚[1],位望隆重,天元忌之,尝因忿谓后曰:“必族灭尔家!”因召坚,谓左右曰:“色动,即杀之。”坚至,神色自若,乃止。内史上大夫郑译[2],与坚少同学,奇坚相表,倾心相结。坚既为帝所忌,情不自安,尝在永巷[3],私于译曰:“久愿出藩[4],公所悉也,愿少留意!”译曰:“以公德望,天下归心。欲求多福,岂敢忘也!谨即言之。”

【注释】

[1]大前疑:古官名。四辅之一。坚:杨坚,隋朝的开国君主

[2]内史上大夫:北周官名,相当于统治者的辅佐。郑译:仕北周,官内史上大夫,参决朝政。与杨坚为同学,辅佐其代周建隋。

[3]永巷:后宫。

[4]出藩:出任地方长官。

【译文】

杨皇后的父亲杨坚任职大前疑,地位尊崇,深孚众望。宣帝一直猜忌他,有一次发怒时对杨皇后说:“我一定要将你家灭族。”于是传令召杨坚进宫,对左右侍从说:“他如果变了脸色,就立即把他杀死。”杨坚来到以后,神色自若,宣帝才没有杀他。内史上大夫郑译,少年时与杨坚同学,对杨坚的相貌感到惊奇,于是诚心诚意与他交结。杨坚既已遭到宣帝的猜忌,心中老是忐忑不安,有一次在宫中的长巷内碰到郑译,就悄悄地对他说:“我早就想出朝镇守一方,这你是很清楚的,希望你能够为我留心这样的机会。”郑译说:“您德高望重,天下归心。我也奢望前程远大,对您托付的事岂敢遗忘?我很快就向皇帝启奏。”

天元将遣译入寇[1],译请元帅。天元曰:“卿意如何?”对曰:“若定江东,自非懿戚[2]重臣,无以镇抚。可令随公行,且为寿阳总管以督军事。”天元从之。己丑,以坚为扬州总管,使译发兵会寿阳。将行,会坚暴[3]有足疾,不果行。

【注释】

[1]入寇:南征陈朝。

[2]懿戚:皇亲国戚。

[3]暴:突然。

【译文】

宣帝准备派郑译率军进攻南陈,郑译请求朝廷任命一位元帅。天元皇帝问:“你认为派谁合适?”郑译回答说:“如果要平定江东,不用朝廷懿戚重臣做统帅,难以镇抚,请命令随公杨坚随军前往,担任寿阳总管,负责前线军事。”宣帝答应了郑译的请求。己丑(初五),天元皇帝任命杨坚为扬州总管,令郑译调遣军队与杨坚到寿阳会合。将要出发时,适逢杨坚突然得了脚病,结果没有成行。

甲午夜,天元备法驾,幸天兴宫。乙未,不豫而还。小御正博陵刘昉[1],素以狡谄得幸于天元,与御正中大夫[2]颜之仪并见亲信。天元召昉、之仪入卧内,欲属[3]以后事,天元喑,不复能言。昉见静帝[4]幼冲,以杨坚后父,有重名,遂与领内史郑译、御饰大夫柳裘、内史大夫杜陵韦謩、御正下士朝那皇甫绩谋引坚辅政[5]。坚固辞,不敢当。昉曰:“公若为,速为之;不为,昉自为也。”坚乃从之,称受诏居中侍疾。

【注释】

[1]小御正:官名。北周所置。博陵:今河北安平。刘昉(fǎng):和郑译一起都是杨坚代周的重要帮手。

[2]御正中大夫:官名。北周所置。

[3]属:同“嘱”,嘱托。

[4]静帝:宇文阐,宣帝之子,其时八岁。

[5]领内史:即内史上大夫。御饰大夫:掌管皇宫首饰的官员。内史大夫:官名,北周置。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謩:音mó。御正下士:官名。北周所置。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

【译文】

甲午(初十)夜,宣帝乘坐车驾,临幸天兴宫。乙未(十一日),因病返回。小御正博陵人刘昉以狡黠谄媚得到天元皇帝的宠爱,与御正大夫颜之仪一起受到宣帝的信任。宣帝召见刘昉、颜之仪到卧室,想向他们托付后事,但因病发音困难,不能再说话。刘昉见静帝年纪幼小,而杨坚是杨皇后的父亲,声名显赫,于是和领内史郑译、御饰大夫柳裘、内史大夫杜陵人韦謩、御正下士朝那人皇甫绩商议,邀请杨坚辅政。杨坚坚辞不接受,刘昉就对他说:”您如果想干,就赶快上任;如果不想干,我就自己干。”杨坚这才答应,对外则宣称接到宣帝诏命,要他住进宫中侍奉疾病。

是日,帝殂,秘不发丧。昉、译矫诏以坚总知中外兵马事。颜之仪知非帝旨,拒而不从。昉等草诏署讫[1],逼之仪连署[2],之仪厉声曰:“主上升遐[3],嗣子冲幼,阿衡[4]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5]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诸卫既受敕,并受坚节度。

【注释】

[1]讫:完毕,结束。

[2]连署:共同署名。

[3]升遐:帝王去世的婉称。

[4]阿衡:指国家辅弼之任,宰相之职。

[5]神器:比喻皇权。

【译文】

当天,宣帝去世。宫中对外秘而不宣。刘昉、郑译又假传诏命,让杨坚总管朝野内外的军队。颜之仪知道这不是宣帝的命令,就拒绝服从诏命。刘昉等人起草好诏书并分别署上自己的名字后,就逼颜之仪也签上名字,颜之仪厉声说:“皇帝已经升天,继位的皇帝还很年幼,总理朝政的重任应该由宗室中有才能的人担任。现今赵王宇文招年纪最大,他也是宗室至亲,不论德行和才干,理当担负辅政重任。你们诸位备受朝廷恩惠,应当考虑怎样才能尽忠报国才是,怎么能够把天下大权交给他姓之人?我颜之仪宁可一死,绝不能欺骗先帝的在天之灵!”刘昉等人知道无法使颜之仪屈从,于是就代替颜之仪签上名字,然后颁行下去。北周负责保卫京师和皇宫的禁卫军各部队都接到了宣帝的诏命,于是就都接受杨坚的指挥。

坚恐诸王在外作乱,以千金公主将适突厥为辞[1],征赵、陈、越、代、滕五王[2]入朝。坚索符玺,颜之仪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坚大怒,命引出,将杀之;以其民望,出为西边郡守。

【注释】(www.xing528.com)

[1]千金公主:北周宣帝的弟弟赵王宇文招的女儿。适:嫁。

[2]赵、陈、越、代、滕五王: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縢王宇文逌。

【译文】

杨坚恐怕宗室诸王在地方发动叛乱,就以千金公主将要远嫁突厥为借口,征召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等五王入朝。杨坚索要皇帝的兵符玺印,颜之仪严厉地拒绝道:“这是天子使用的东西,自然有人掌管,宰相凭什么索要天子的兵符印玺呢?”杨坚听了勃然大怒,命令将颜之仪拉出宫去,准备杀了他。但是考虑到颜之仪在朝廷上下都很有声望,于是就派他去做了西部边疆的郡守。

丁未,发丧。静帝入居天台。罢正阳宫[1]。大赦,停洛阳宫作。庚戌,尊阿史那太后为太皇太后,李太后为太帝太后,杨后为皇太后,朱后为帝太后,其陈后、元后、尉迟后并为尼。以汉王赞为上柱国、右大丞相,尊以虚名,实无所综理。以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秦王贽为上柱国。百官总己[2]以听于左丞相。

【注释】

[1]正阳宫:静帝原来居住的宫殿,天台是宣帝住的宫殿。

[2]总己:全部,总体。

【译文】

丁未(二十三日),北周为去世的宣帝发丧。北周静帝住进天台,下令废除正阳宫的名称。静帝又下令大赦天下罪人,停止修建洛阳宫。庚戌(二十六日),静帝下诏书尊称阿史那太后为太皇太后,李太后为太帝太后,杨皇后为皇太后,朱皇后为帝太后。另外废陈皇后、元皇后、尉迟皇后,并命其出家为尼姑。又任命汉王宇文赞为上柱国、右大丞相,只不过是尊以虚名,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力。同时任命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秦王宇文贽为上柱国。还下令朝中百官都必须率领下属服从左大丞相的命令。

坚初受顾命[1],使邗国公杨惠谓御正下大夫李德[2]曰:“朝廷赐令总文武事,经国任重。今欲与公共事,必不得辞。”德林曰:“愿以死奉公。”坚大喜。始,刘昉、郑译议以坚为大冢宰[3],译自摄大司马[4],昉又求小冢宰[5]。坚私问德林曰:“欲何以见处?”德林曰:“宜作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不尔,无以压众心。”及发丧,即依此行之。以正阳宫为丞相府。

【注释】

[1]顾命:帝王临终前遗命。

[2]李德林:隋初名臣。

[3]大冢宰:周官名。为六卿之首,亦称太宰。

[4]大司马:官名,南北朝以大将军、大司马为二大。

[5]小冢宰:北周官名。

【译文】

起初,杨坚受命辅政时,就派邗国公杨惠对御正下大夫李德林说:“朝廷赐令让我总管文武大权,治理国家的责任重大。我想与你一起谋划大事,你一定不要推辞。”李德林回答说:“我愿意追随您,万死不辞。”杨坚非常高兴。最初,刘昉、郑译商议让杨坚出任大冢宰,郑译自己想担任大司马,刘昉又要求担任小冢宰。杨坚私下问李德林:“准备把我怎么安排?”李德林说:“您应该担任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能镇服众心。”等到为宣帝办完丧事,杨坚就按照李德林所说的去做了,并把正阳宫作为丞相府。

时众情未壹,坚引司武上士卢贲置左右[1]。将之东宫,百官皆不知所从。坚潜令贲部伍仗卫[2],因召公卿,谓曰:“欲求富贵者宜相随。”往往偶语[3],欲有去就[4]。贲严兵而至,众莫敢动。出崇阳门,至东宫,门者拒不纳,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坚入。贲遂典丞相府宿卫。以郑译为丞相府长史,刘昉为司马,李德林为府属,二人由是怨德林。

【注释】

[1]司武上士:北周武官名。贲:音bēn。

[2]部伍仗卫:带领手持武器的侍卫。

[3]偶语:相聚议论或窃窃私语。

[4]去就:取舍。

【译文】

当时北周将帅大臣尚未归心于杨坚,杨坚把掌管宫廷宿卫的司武上士卢贲安排在自己的身边。杨坚将要去正阳宫,朝中百官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杨坚一面密令卢贲部署宿卫禁兵,一面召见公卿大臣,对他们说:“想求取富贵的人请追随我。”公卿大臣们三三两两私下商议,有的表示愿意追随杨坚,有的则想留在朝廷。这时,卢贲带着全副武装的宿卫禁兵到来,公卿大臣们谁也不敢再有离去的表示。杨坚带着朝中百官出了宫廷东门崇阳门,来到正阳宫,但是守门的禁兵不放杨坚进去,卢贲上前对他们说明情况,可是禁兵还是不肯撤离。于是卢贲双目圆睁,厉声喝令他们闪开,守门禁兵这才退下,杨坚得以进入正阳宫。卢贲从此负责掌管丞相府的警卫。杨坚任命郑译为丞相府长史,刘昉为司马,李德林为府属。郑译、刘昉二人从此怨恨李德林。

内史下大夫勃海高颍明[1]敏有器局,习兵事,多计略,坚欲引之入府,遣杨惠谕意。颍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颍亦不辞灭族。”乃以为相府司录[2]

【注释】

[1]高颎(jiǒng):隋代名相,杨坚最信任和器重的宰相。

[2]相府司录:丞相府属官。

【译文】

北周内史下大夫勃海人高颎,聪明敏捷,有度量,懂军事,足智多谋。杨坚想请他进丞相府任职,于是派杨惠去向高颎转达相邀之意。高颎接受了邀请,并欣然回答说:“愿意听从杨公差遣。纵使杨公大业不成,我也不怕遭到灭族之祸。”杨坚于是任命高颎为丞相府司录。

时汉王赞居禁中,每与静帝[1]同帐而坐。刘昉饰美妓进赞,赞甚悦之。昉因说赞曰:“大王,先帝之弟,时望所归。孺子幼冲[2],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人情尚扰。王且归第,待事宁后,入为天子,此万全计也。”赞年少,性识庸下,以为信然,遂从之。

【注释】

[1]静帝:《通鉴》误记,应当为“杨坚”,当时杨坚为左丞相,汉王为右丞相。

[2]幼冲:年幼。

【译文】

当时汉王宇文赞就住在宫廷中,每天都与杨坚同帐而坐,刘昉就把一些经过打扮的美貌歌女进献给宇文赞,宇文赞非常高兴。刘昉乘机对宇文赞说:“大王您是先帝的弟弟,众望所归。小皇帝年龄还小,怎能担负起治理天下的重任?只是现在先帝刚刚去世,人心还不稳定,请您暂时先回自己的府第,等待事情安定后,就迎立您为天子,这方是万全之计。”宇文赞年轻,才识平庸低下,相信了刘昉的话,于是就出宫回府去了。

坚革宣帝苛酷之政,更为宽大,删略旧律,作《刑书要制》,奏而行之;躬履[1]节俭,中外悦之。

【注释】

[1]躬履:亲身奉行。

【译文】

杨坚执政以后,革除了北周宣帝苛刻残暴的政令,为政宽大。他删改旧律,制定《刑书要制》,上奏以后颁行天下。他又提倡节俭,并且身体力行,于是得到了朝野内外的称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