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前提:创业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前提:创业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业意识是创业开展的主观条件,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前提。我们从社会、高等学校、家庭教育、自身认识四个层面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进行阐述。(一)社会层面大学生创业成功不仅依赖于大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学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而且需要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是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前提: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业意识是创业开展的主观条件,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前提。创业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工作中,经过一系列活动的训练,激发人们强烈的创业欲望而形成的。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是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需要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的努力;需要正确的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需要高等学校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育目标,实施创业教育;同时也需要社会深入地宣传创业,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形成全民创业的氛围。我们从社会、高等学校、家庭教育、自身认识四个层面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进行阐述。

(一)社会层面

大学生创业成功不仅依赖于大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学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而且需要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因为个人行为的改变发生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要改变个人的创业意识首先必须改变社会环境。

1.营造良好的全民创业氛围

创业是富民之本,强国之策。倡导大学生创业,必须倡导全民创业,倡导全民具有创业意识。早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就显示,居民商业和创业意识越强的地方,各项经济活动就越活跃,越是能有力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创业意识受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演变的过程,社会应该大力宣传创业,要在全社会培育和谐的创业环境,为创业者搭建创业平台,激发人们的创业激情,引导人们树立创业意识。

政府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更新择业观念,鼓励他们到最能施展才华的地方去创业,自强不息,让有能力的人创业。一个人创办企业,就能带动一批人就业,甚至可以带动一批企业,带富一方百姓。作为人民公仆——公务员,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公务员要一心一意创事业,一定要落实到服务于大学生创业、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上,要挖掘一切有利的条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创造有利的环境,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的生动局面。

大众传媒是大学生取得信息的重要媒介,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大众媒体要从实际出发,要客观报道大学生创业状况,不要过于炒作,过分夸大创业的成功事例,要如实反映创业信息,使大学生创业尽快走向理性化,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创业有成功也有失败,我们应该抱有宽容和理解的心态,不要过于炒作,避免让大学生产生超过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压力感。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才能逐渐形成,大学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和顶梁柱。

2.积极创造条件,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政治平台

当务之急,政府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完善创业环境。政府应该提供更多诸如科技园区之类的创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周到的市场服务。政府要专门成立创业指导机构,组织创业专家采取结对子的方式对已经在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全程的专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培训机构,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条件的毕业生开展创业培训,促使其进一步树立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掌握创业所必备的工商税务金融、劳动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国家对毕业生开办企业的优惠政策,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决策能力。同时,通过开展政策咨询和跟踪服务,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此外,对想创业的大学生进行评估与考察,对于不具备创业素质和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要建议其不要创业,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把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成效纳入学校评估体系

评估是检验一个学校办学水平,使高等学校能够发现问题,督促高等学校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教育部在对高等学校的评估体系中,没有把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成效纳入评估体系。这样一来,高等学校不会把很大精力放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上,创业教育就很难得到实质性进展。因此,需要专门的评估体系加以规定,使高等学校能够认真对待创业教育。在实际的评估工作中,应该根据高等学校开展的创业项目活动成效、参与程度、创业氛围的营造、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强弱、大学生创业的比例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把学校创业教育业绩纳入学校评优、评先进单位体系中。要推广和交流成功的创业经验,促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共同发展。

(二)高等学校层面

学校教育是连接学生、家庭、社会的纽带,学校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非常关键。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也是一项教育的系统工程。高等学校应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采取各种途径,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并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其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走上创业道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应该从更新教育理念、设置创业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创业氛围、建立评价系统等方面着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1.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先导。作为教育者,应该把创业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高等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是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要让学生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就业观念,这是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要做到“三破三立”,即破等待国家安置的旧观念,立自主创业的新观念;破一业而终的旧观念,立准备从事多种职业的新观念;破安于现状的旧观念,立开拓进取的新观念。同时,学校要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创业欲望,提高创业思维能力,掌握创业方法和策略,从而使他们毕业以后能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其显著特征就是创新性、创造性。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教师、科研与管理人员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为大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精神土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功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决定了高等学校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多元的就业观。因为每一个人在先天潜能、性格、爱好、才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应该尊重和保护这种差异,允许学生在某些能力上有特殊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特色的创造性人才,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就业意识,使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要从观念上改变为创业而进行的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等学校各方面教育中,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中去。

2.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逐步升华的认识过程,首先,学校要把提升创业技能和获得创业精神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并根据各个专业的学制安排,将创业教育贯穿在学生入校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其次,创业教育应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创业课程内容可以在学科之间渗透。高等学校门类众多,每门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创业素质教育内容。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学科渗透创业教育思想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但要真正形成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还要有专门的创业课程。高等学校应该开设一些如“创业管理入门”“创业实务”“沟通技巧”“市场调查”及“公司劳动合同法”之类的课程,让学生知道创业前需要做的准备、创业的步骤及如何把握市场等相关的创业知识,使学生逐步树立市场意识、诚信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建设一支适应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要培养出有创业意识的学生,高等学校必须建设一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这支队伍中,既要有专职教师,传授系统的创业理论,又要有兼职的企业家,传授创业的经验及教训。只有这样的创业教师队伍,才能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高等学校可以从其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建设创业教师队伍。

(1)高等学校对内可以培训或鼓励教师进行创业实践,增强专职教师的创业能力。具体而言,高等学校可以出资送骨干教师参加创业培训,从而使教师更好地去创业兼职;让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培养他们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经验,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地、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惑。

(2)高等学校对外可以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或者按合适的比例引进或聘任相关创业人员,形成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同时,高等学校还要不定期请一些企业负责人、创业专家到学校演讲,介绍创业的经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4.丰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营造创业氛围

创业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实践这条根本的途径,需要课程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丰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营造创业氛围,高等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www.xing528.com)

(1)设立大学生创业中心。让大学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分享创业心得,施展才华。教师要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提供创业的相关信息。

(2)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鼓励有创意的学生通过创业专家评估,获得创业基金,来开发自己研发的产品。同时吸引社会的风险投资为有前景的产品投资。

(3)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创建创业基地。把学生带入科研室,让学生参与科研,提高大学生的研发能力。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提供指导与服务,把部分校内市场适度向大学生开放。学生有了锻炼机会,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

(4)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在美国,很多创业计划被买走,最终成为上市公司。创业计划大赛不是少数人的舞台,需要大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只有大多数大学生参与创业计划大赛,才能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

(5)大学生要主动为自己寻求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求学期间兼职、结合专业优势和个人特长举办各种培训班,也可进行推广、营销、竞技类的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为父母减轻经济上的压力,也能锻炼自己的技能,为创业提前做准备。

5.建立有效的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创业教育要取得成功,高等学校必须建立创业教育保障机制。高等学校要成立专门的督导队伍,加强对创业教学过程的指导与监督,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要密切关注创业实践动态,及时发现创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师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各个部门要制订出一系列相互配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和措施,把干部、教师、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成绩,作为其考核、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对那些积极参与改革,取得重要成果或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和表彰;对在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创业意识强、创业素质好的学生,要大力宣传和表彰。把创业实践计入学分,并对学生的创业素质进行考核,成绩计入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里,与学生的奖学金、评优等方面挂钩。

高等学校只有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建立创业教育保障机制,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校、教师、学生形成合力,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大学生创业氛围,从而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与欲望。

(三)家庭教育层面

家庭教育对于形成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和亲戚的言行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

1.转变传统的观念

大学生是社会精英,是时代的宠儿,读了大学就意味着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今天,这种观念已经落伍。有相当多的家长,特别在边远山区等穷苦地方的家长对大学生的认识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的认识层面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只是普通的劳动者,他们同样要接受市场的考验,同样面临着就业与创业的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所培养的人才是多规格人才,既要有面向大型企业单位、面向沿海发达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又要有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和西部内陆城市就业的毕业生,还要有能够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上没有这么多现成的就业岗位,需要有能力的大学生开创自己的未来,为自己、他人提供就业岗位。家长应该多关注时事变化,了解教育的动态发展,及时转变传统的观念,紧跟当前的国际形势变化。

2.积极为子女创造有利的创业氛围

赵有声等人在对温州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进行调查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父母经商的子女打算创业的比例达到51.2%;父母曾经经商,但现在不经商的子女打算创业的比例为33.33%;父母没有经商的子女打算创业的比例为22.9%。这说明,温州大学生创业意识深受父母及周边生长环境的影响。父母的创业行为会带动子女的创业愿望,形成创业意识。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家庭背景的优越程度与学生创业意愿呈负相关,即家庭经济状况会对学生的创业意愿产生影响,越是出身贫寒的学生,其创业意愿越强。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更想要通过创业成功来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和自己的命运。

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孩子创业意识的发展,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过度保护、教育不当,就会使孩子不思进取,碌碌无为。家长意识到这点非常重要。目前,对于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不高的现象,许多的学者过多地指向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的失误。单方面指责高等学校是有些偏激的。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合力,家庭的教育也相当重要。

在欧美发达国家,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孩子们从小就被播下创业的种子并有掌握相应技能的欲望。美国年轻人创业比率居发达国家之冠,这与从小接受独立教育、艰苦创业教育是分不开的。戴尔公司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12岁时就尝试通过邮票赚零用钱花;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杰出青年创业家的卡斯诺查,14岁时就成为一家网络软件公司的负责人。进入新经济时代后,越来越多的美国青年大胆地抓住机遇,执着地实践自己的梦想,以自主创业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为荣。有专家分析说,正是美国这种家庭教育体制和鼓励创业的社会文化,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企业家,推动了美国经济持续不断地发展,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并始终充满活力。

所以,家长要多接触先进的教育思想,多和孩子交流;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其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要为孩子做好艰苦朴素的榜样,使其养成勤俭节约的作风;从小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意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支持孩子的创业想法,积极为孩子创造条件,使之形成良好的创业意识。

(四)大学生自身认识层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创业意识的培养必须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为此,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必须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积极参与创业活动两个方面着手。

1.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应该意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条件下,人的生存与发展不再是适应,而是创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立足于时代与市场要求,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多品种、多规格人才。从自主择业走向自主创业,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所大力提倡的。自主创业是对传统就业观的挑战,它是在自主择业的氛围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就业形式,有利于发挥人的创造性和冒险精神。

自主创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生要改变传统的“等”“靠”“拿”的就业思想,应深刻意识到这种就业思想已经成为历史。如果自己的思想观念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被淘汰。大学生要有主体意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以天下为己任,报效祖国。跨入社会创业,为自己创业,也是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积极参与创业活动

事物是由内因与外因共同决定的。而内因,即大学生自身起决定性的作用。外部环境再好,如果没有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不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形成创业意识,更别说去创业。当代大学生应该认识到,教师只能在相关知识的传授、创业思想的武装和解决创业前期的准备上给予一定的指导,而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

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各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活动,形成良好的商机意识、转化意识、战略意识、风险意识、敬业意识等创业意识。当代大学生要想有一番作为,就必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机遇与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