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钱学森
学习目标
1.了解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2.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
3.培养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的意识。
案例展示
四川农业大学闯出特色双创路
作为一所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211工程重点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将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列为学校的“头号民生工程”,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探索形成了一条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具有学校特点的良性发展之路。
一、创新创业课程催生梦想(www.xing528.com)
“我的人生被一次选修课改变了。”动物医学院药学2014级赵巧玲笑着说。一门押花的公选课,激发了她用独特的押花工艺创业的想法。于是,怀瑾花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了,还一举拿下了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校内总决赛特等奖。现在,她正致力于将商业与公益相结合,让押花事业更上一层楼。
“学校十分鼓励创业,本科时就有必修的2个创业学分,常请企业家给我们作创业辅导讲座。”刘一盛坦言,在学校受到的创新创业教育为他之后的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再弱小的创新创业点子也能得到呵护
动物科学院2014年毕业的周承伟,现在是雅安多赢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的创业之路颇具传奇色彩。2013年6月的一天,和四个同宿舍室友一起吃午饭时,他们开始了创业大讨论,大家觉得养殖蜜蜂见效快投入少。在征求指导老师意见后,四人说干就干,立马开始了创业。从学校农场养蜂基地分出4箱蜜蜂,再放置到搭建的养蜂小舍里饲养,只用了一天,他们的创业之路就开始了,这次创业仅花了107元。就在这样看似游戏的创业起步中,周承伟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毕业前,周承伟拿到了学校创业基金支持,并成立了雅安多赢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养蜂技术及科研力量,以“大学生+合作社+科研单位+电商+旅游文化产业”模式,针对雅安市内丰富而特有的蜜源资源,对养蜂配套技术进行研究和推广。目前,他的合作社有社员102户,蜂群数量3 000余箱。
三、母校是学子创业的坚强后盾
陈飞宇种植中药材重楼时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重楼有休眠期,从种子到发芽要经历2年时间,极度影响重楼种植。联系上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中药材专家田孟良老师后,双方开始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几经试验,把种子发芽期硬生生缩短到6个月。目前,这一技术已经申请了专利,而由田老师领衔的四川农业大学药用植物学博士工作站也正式在公司挂牌。“母校是我们创业的坚实后盾!”陈飞宇感叹。
四、创新意识的培养才是根本
创新创业的根本在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学霸”美誉的马良同学,现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录取为直博生。他的成长与在学校的系列创新活动中的历练分不开。大一时,他在老师指导下,主持申请了学校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品种与环境互作对四川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大二时,他参与了老师指导的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玉米萜类植保素对小斑病的防御响应研究”。大三时,他参加了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得了省级决赛一等奖。正是这些锻炼,让北京大学的面试老师称赞他“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机电学院电气2012级的侯景瑞是学院闻名的小发明家,现在他已经拥有15项发明专利,就拿他发明的西瓜智能采摘机来说,这台机器利用无线系统获取西瓜图像,传输至计算机,随后定位,就可以控制机械臂进行摘取工作,包含了5项专利。西瓜智能采摘机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了校级特等奖。
(资料来源:四川日报,《四川农业大学闯出特色双创路》,2016年06月20日,有改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