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创新能力是人们除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能力有一部分来自不断发问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创新能力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可以训练出来、启发出来,甚至可以“逼出来”。总的来说,创新能力是人们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
(二)创新能力的形成及其作用
当人的目标需求体系通过实践操作系统与外部环境接触,发现现实条件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后,便会发现问题,并力图解决它,以便达到目的。于是,创新能力便在人类利用外在环境以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生成。这种生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而且总是伴随着人类自身的进化发展——尤其是人脑机能的不断健全——而从简单的工具发明到复杂的思想和物质创造,最终形成纷繁斑斓的人类文明体系: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
创新能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人学会创新思维。
(2)教人如何进行创新实践。
(3)教人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三)创新能力影响的几个主要领域
1.理念创新方面
理念实际上就是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在很多情况下,理念和观念是可以互用的。因此,这里的理念创新也就是指思想观念的创新和思维方法的创新——打破常规,突破现状,敢为人先,敢于挑战未来,谋求新境界的思维定式。理念的创新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以及创新精神——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等。
创新意识只是一种兴趣和欲望,这种意识转化为行动还需要创新的精神。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例如,不满足已有认识(掌握的事实、建立的理论、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知;不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根据实际需要或新的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和革新;不墨守成规(规则、方法、理论、说法、习惯),敢于打破原有框架,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对书本和权威质疑;不盲目效仿别人想法、说法、做法,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不喜欢一般化,追求新颖、独特、异想天开、与众不同;不僵化、呆板,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
2.理论创新方面
从理论上来讲,个体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有了理念创新的基础,但如果想将这些理念转化为现实的行动,还需要理论创新的系统支持。理论创新就是在扬弃原有思想、学说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出新思想、新学说、新理论的过程。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理论创新的种类很多,但是根据创新的不同程度,我们往往把它区分为原始性创新和综合性创新。原始性创新,就是在深刻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有效探索社会实践新领域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创立新原理、新理论或新学说的过程。综合性创新,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的发展和要求,对前人的理论观点通过扬弃和修正进行丰富和发展,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论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www.xing528.com)
3.技术创新方面
对技术创新内涵的正确理解源于对技术的正确理解。狭义的技术主要是指工程学含义上的技术,是具有特定应用目标的手段、方法体系。技术并不等同于知识,任何技术都有目的,都服务于某个特定的应用目标,采用正确的技术手段、方法是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美国技术哲学家米切姆对技术的分类具有广泛影响,其分别为:作为对象的技术(装置、工具、机器),即实体性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技能、规划、理论),即观念性技术;作为过程的技术(发明、设计、制造和使用);作为意志的技术(意愿、动机、需要、设想)。可见,技术的内涵绝不仅限于知识层面的理解。通常意义上的知识总是与认识活动相关联的,而技术活动却与实践紧密相关,是介于科学活动、生产活动之间的具有生产、研究双重性的特殊社会活动;知识主要是以观念形态方式存在,而实体性技术却可作为直接的生产工具应用于生产;技术的目的性突出,知识是相对零散的,不具有明显的应用性目的。因此,不宜将技术简单地归入知识的范畴,抹杀了其不同于知识的应用性特征。
4.制度创新方面
制度创新必须符合社会结构变动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更,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财富源源不断地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同时,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创新型的政府,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目前,科技创新存在和面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诸多问题,其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以改革的精神拿出创新型的新思路。同时,政府从经济活动的主角转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努力创造优质、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综合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制定和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切实执行已出台的政策,激发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自主创新是强国之道,而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保证,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动力。所以,制度创新应该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也是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应当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文化和制度环境。
5.创新团队方面
团队概念本身类似于组织的概念——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人群。也就是说,团队是一个由少数成员组成的小组,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努力的一群人。小组成员具备相辅相成的技术或技能,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评估和做事的方法,他们共同承担并分享最终的结果和责任。
然而,团队与普通的人群有着明显的不同。在简单组成的一群人中,每个人本身是独立的,他们的目标各不相同,有着不同的活动,设有最终责任人。而一个团队的人是有共同目标的,他们互相依赖、互相支持,共同承担最后结果。
创新团队则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能取得创新性成果、有所建树的团队,而其核心则是创新性思维。
6.创新学习方面
创新学习是创新人才的首要能力。创新学习过程是接受、活化、内化和建构知识的过程。创新学习的实质是知识的增值。因此,对于创新能力的开发,首先要重视创新学习能力的开发。创新学习能力是获取、继承、建构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的想象和思考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把新的思想和设计变为现实产品的能力,这种产品包括文字产品、艺术作品、技术成果和工艺、方法、工业产品等等。创新学习能力是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基础,创新思维能力是进行创新学习和创新实践的纽带,创新实践能力是实现创新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关键,三者共同作用形成人的创新能力。
创新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是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习者发现、吸收新信息及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创新性学习的基础是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在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性潜力中起着主导作用。创新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生之所以是创新性学习活动的主体,在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创新性学习是学习者与某种学习经验、知识、文化相互融通、消化,进而不断验证各种解决问题的假设,获得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答案的活动。
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创新学习的关键。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先导。只有掌握创新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一定的创造规律,了解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的动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萌生创新意识。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开展创新学习,成为创新型人才。一句话,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性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