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载频率
为了更好地研究加载周期(频率)对锚固体系承载变形能力的影响,将图2.9和图2.10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如图2.17所示。
图2.17 同锚固深度(320 mm)、不同加载周期对比
观察图2.17可以看到,当加载周期减小后,锚固体的承载力下降。但体系承载力达到峰值后,加载频率较低的试件其承载下降反而更缓慢。由此可知对于相同的锚固深度,外荷载频率对锚固体的主要影响对象为:① 承载力峰值;② 峰值后下降段发展趋势(延性破坏的发展程度)。为了更直观地进行对比,选取了上述两组工况中典型加载等级进行分析,结果如图2.18和图2.19所示。从图2.18和图2.19的对比中可以看到:加载等级30和60处于弹性变形范围内;加载等级90接近塑性发展起始点;加载等级120处于峰值初始段;加载等级124处于峰值段与下降段间的过渡段;加载等级126则处于下降段(延性发展阶段)。图中各加载等级的荷载幅值汇总如表2.4和表2.5所示,试件1对应加载周期1 s,试件2对应加载周期0.5 s。
图2.18 试件1特定加载等级受力变形图
图2.19 试件2特定加载等级受力变形
表2.4 试件1特定加载等级荷载
表2.5 试件2特定加载等级荷载
弹性变形时期的试件1和试件2力学特性相似,继续提高加载等级,124级时的试件1和110、112级时的试件2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中产生了明显滞回圈,说明锚固体系产生了明显的塑性发展,体系的阻尼特性显著增强。加载频率对锚固体系延展性的影响也开始显现,试件1的位移增长速率明显小于试件2。为了详细分析重复荷载周期对体系的影响,对图2.17进行分析,绘制图中两组试件承载力-位移曲线的包络线,如图2.20所示。
图2.20 同锚固深度(320 mm)、不同加载周期包络线对比
观察图2.20可以看到,两组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存在相同的变化规律,变化的过程均可分为4个阶段(OA ── 弹性阶段,AB ── 界面初期脱黏阶段,BC ── 界面脱黏发展阶段,CD ── 界面完全脱黏阶段),如图2.21所示。表2.6给出了试件1和试件2各阶段的临界荷载-位移对应值。
(www.xing528.com)
图2.21 试验加载工况下试件荷载-位移的阶段
表2.6 两组试件临界荷载-位移对应值
注:表中荷载的单位符号为kN,位移的单位符号为 mm。
比较试件1和试件2各阶段的位移变形值与最终变形值之比可知,弹性阶段和初期脱黏阶段试件1、2的变形比例一致,分别为1%和5%,而脱黏发展阶段两者之比明显不同,分别为35%和49%。结合工程实践中安全性能控制标准,建议将锚固体系中锚杆与灌浆体之间的位移控制标准定为:对于重要结构取1%,对于一般结构取5%来设计锚杆的锚固力。
2.锚固深度
为了研究相同加载周期下,锚固长度对锚固体系承载变形能力的影响,选取加载周期0.5 s,锚固长度分别为160 mm、320 mm的两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如图2.22所示。
图2.22 同加载周期(0.5 s)、不同锚固深度对比
从图2.22中可以看到,当锚固深度减小后,体系的峰值承载力几乎相同,但初始弹性阶段内系统的刚度不同。此外两组试件承载力达到峰值后的变形情况有较大差异,锚固深度为320 mm的试件在加载达到峰值后,承载力几乎不变直至位移发展到一定阶段;而锚固深度为160 mm的试件在加载达到峰值后,承载力下降较为迅速,并且最终破坏位移更大。由图2.21得到该两组试件的临界荷载-位移对应关系,如表2.7所示。
表2.7 两组试件临界荷载-位移对应关系
注:试件1对应锚固长度为320 mm,试件2对应锚固长度为160 mm;表中荷载的单位符号为kN,位移的单位符号为 mm。
锚固长度的不同明显影响了各阶段临界荷载-位移对应关系,试件1和试件2各阶段位移与最终位移值之比分别为1%、5%、49%和0.6%、9.8%、54%。将表2.7的规律与表2.6对比,发现加载周期主要影响体系的极限承载力和阶段B到C的位移,而锚固长度对体系的影响则体现在极限承载力和各阶段的位移上,甚至对试件的破坏位移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
从图2.23所示的包络图中可以看到,在单调荷载与简化地震荷载两种加载工况下试件的极限承载力相近,在简化地震荷载作用下,体系的强度略高于单调荷载但是差异的幅度小于10%。两种加载工况下试件在达到极限承载力前的承载-变形情况相近,但试件按单调加载时,承载力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位移增长较小;而在本章采用的简化地震荷载加载工况下,试件承载力下降较为缓慢但位移增长迅速。
图2.23 同锚固深度(240 mm)、单调荷载与简化地震荷载对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