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三叠世之后,开始了陆表海环境向陆内叠覆造山阶段的转换。陆内叠覆造山是指板内伸展阶段所形成的陆表海沉积盆地结束后,在大陆环境所发生的所有造山作用的总和,包括逆掩逆冲造山、走滑造山和隆升造山,以及与这些造山作用相伴的构造岩浆事件等。与碰撞造山作用不同的是,在陆内叠覆造山阶段没有大洋岩石圈的消减和俯冲,也没有由此而引起的弧-陆碰撞或陆-陆碰撞。该阶段从晚三叠世开始一直持续到现代,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逆冲造山阶段;(2)走滑造山阶段;(3)隆升造山阶段。
(一)逆冲造山阶段
西秦岭地区逆冲造山阶段大致从晚三叠世开始,于晚三叠世末基本结束。以大规模的地壳缩短为特征,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推覆体,如武都南部三河口复合推覆体。此时官鹅沟国家地质公园地区可能发生了地层的褶皱作用。
(二)走滑造山阶段
走滑造山阶段大致从早侏罗世开始,到新近纪末结束。这期造山作用主要发生在侏罗纪,多形成大型走滑断裂和走滑盆地,这些盆地在侏罗纪、白垩纪活动强烈,沉积了巨厚的河湖环境的地层,在武都龙峪等地还产煤。
官鹅沟国家地质公园北部和南部大型区域性断裂毛寨-同羽断裂、鸭子滩-秦峪断裂在侏罗纪-白垩纪强烈活动,并在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公园内的地层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构造。鸭子滩-秦峪、花儿滩-固主断裂的持续向北逆冲,导致了公园内形成的褶皱向南倒转。这一时期形成了公园内部的主要地质构造景观。(www.xing528.com)
(三)隆升造山阶段
这一时期大致从第四纪早期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造山作用以大规模的山体隆升和内陆盆地沉降为特征。其结果将侏罗纪、白垩纪及古近-新近纪沉积抬升到山顶,并形成更新世以来新的沉降盆地。在宕昌盆地、武山盆地、礼县盆地中都可以见到古近系-新近系地层被抬升到海拔3000 m左右的山脊或分水岭上。持续的抬升,导致官鹅沟国家地质公园南部马鬃岗梁、雷古山等抬升到现今的高度,并造成了今天南高北低的公园地势特征。
综上所述,官鹅沟国家地质公园构造-地貌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图6-27。
图6-27 官鹅沟地质公园构造-地貌演化模式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