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是岩层受力发生的弯曲变形,由岩层中原来近于平直的面变成了曲面。褶皱是一种塑性、永久变形,规模可大可小,形态多种多样。其基本类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岩层向上弯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老,两侧岩层较新,为背斜;另一种是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位的岩层较新,两侧较老,为向斜。
官鹅沟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碌曲-宕昌复式向斜西段的核部位置,褶皱轴向与地层走向一致,大致呈北西向延伸。由于区域挤压应力作用,园区褶皱构造较为发育,东西长15~30 km,南北跨度1~4 km。公园中部花儿滩-固主断裂和南部鸭子滩-秦峪断裂之间的褶皱为倒转同斜褶皱,倾角一般为40°~70°。在褶皱两翼及核部,次一级褶皱极发育,主要为层间揉皱、褶曲,在韧性剪切带中可见尖棱褶曲、不对称或波浪式褶曲。公园内已发现的褶皱有20处,特征见表5-2。褶皱规模因位置而略有不同,见图5-11、图5-12。
表5-2 官鹅沟国家地质公园褶皱构造一览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www.xing528.com)
注:地层代号,Pm—下二叠统茅口组;Psh—上二叠统石关群;TL1—隆务河群第一段;TL2—隆务河群第二段;TL3—隆务河群第三段;TL4—隆务河群第四段;TL5—隆务河群第五段。
图5-11 官珠沟从南向北褶皱构造剖面图
从图5-11、图5-12可看出,三叠系岩层褶皱极为发育,而且多组成复式褶皱,如图5-12中,大河坝乡背斜实则是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复式背斜。而二叠系形成的褶皱,则比较简单。如位于公园南部雷古山一带的雷古山向斜(图5-13),轴线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呈带状延伸,长大于20 km,核部为上二叠统石关群(Psh)厚层结晶灰岩,形成雷古山主脊,是公园南部最高的地区之一。两翼由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m)薄-中厚层状灰岩组成,为一较宽缓、对称的向斜,两翼均遭受北西向断裂破坏,但总体对褶皱的改造作用有限。
从褶皱组合方式来看,可以划分为三个复式褶皱,从北向南分别为大河坝乡复式背斜、通天峡复式背斜和鸭子滩复式向斜。由于花儿滩断裂破坏,大河坝乡复式背斜和通天峡复式背斜不全,大河坝乡复式背斜南翼被切断缺失,通天峡复式背斜北翼被切断缺失。按照构造组合方式,可能在大河坝乡复式背斜和通天峡复式背斜之间存在一个复式向斜,这个向斜被花儿滩断裂逆冲抬升后剥蚀掉了。说明公园南北向构造活动强烈,发生了强烈的缩短、抬升作用。
图5-12 大河坝沟从南(A点开始)向北(直到E点)褶皱构造剖面图
图5-13 雷古山向斜构造剖面图
从褶皱空间分布和特征来看,公园中南部鸭子滩-秦峪断裂与花儿滩-固主断裂之间,在宽7~12 km的范围内,褶皱活动强烈,卷入褶皱的地层为三叠系隆务河群第一段至第三段。有大小9个褶皱,其中向斜5个,背斜4个(表5-2)。除公园东部固主向斜外,大多数褶皱都倒转,其中向斜南翼倒转,而背斜北翼倒转,褶皱多为紧闭褶皱。褶皱两翼多见有尖棱状、平卧状、波状小褶曲。这一地区地形高峻,峡谷窄、深,是公园奇峰险峻景观发育地区。在公园北部,花儿滩-固主断裂以北地区,发育有11个褶皱,褶皱多宽缓,个别褶皱发生了倒转,卷入地层为隆务河群第三段至第七段,以砂岩沉积为主,风化后多形成沙质土壤,因而这一地区地形宽缓,也是人口居住繁衍的良好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