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著名碑刻:孔子大圣的尊称显示儒学影响

云南著名碑刻:孔子大圣的尊称显示儒学影响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碑文中有“孔子大圣”的尊称,可见其崇尚儒学,说明当时汉文化的影响,已达云南昭通地区。晋代在云南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物很少,此碑与这之后五十三年立的《爨龙颜碑》,同为五世纪的两块名碑。但据《云南著名碑刻》一文对小爨碑产生年代的解释,袁先生的这个说法却存在着差错。“南滇”,因为别称滇的云南,在全国的南部地区,所以云南又被称之为南滇。

云南著名碑刻:孔子大圣的尊称显示儒学影响

张 辑(1)

汉《孟孝琚碑》

昭通《孟孝琚碑》是汉代文物,为云南第一古石。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昭通县城东南十里之(2)白泥井发现,现存昭通第三中学

此碑上段残缺,现存二百六十字。因此碑上半段残缺,年号无存,下半段仅有“丙申”、“十月癸卯”、“十一乙卯”这些类似天干地支的用语,因此建碑年代众说纷纭。汉代从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至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共有八个“丙申”这样的用语,据多方考证,此碑为东汉文物,或说(3)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或说为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

碑主孟孝琚(4),原名孟琁(同“琼”),是昭通的“南中大姓(5)”。“四岁失母,十二随官受韩诗(6),兼通(7)孝经》二卷”。“为问蜀郡何彦珍女(8),未娶而殇(9)”,从四川归葬昭通原籍。碑文中有“孔子大圣”的尊称,可见其(10)崇尚儒学,说明当时汉文化的影响,已达云南昭通地区。

此碑在书法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备受关注,梁启超赞为“稀世珍宝”,方国瑜说它“名满海内(11)”。

注释

(1)张辑:本文可能是一位姓张的同志,辑录有关资料编写而成的。

(2)之:助词“的”。

(3)或说:有人说。或,代词,可代人或事物。下文中的“或说为”,应译为“有的人又说是”。

(4)琚:古人佩戴的一种玉石

(5)南中大姓:川南及云贵一带的大族人家。

(6)十二随官受韩诗:十二,指十二岁。随官,跟随尊长者。受,学习。韩诗,汉代初年由韩婴这个人传授的《诗经》。

(7)兼通:还通晓。

(8)为问蜀郡何彦珍女:为,因为。问,订亲。蜀郡,成都。

(9)未娶而殇:未娶,还没有结婚。而殇,就病故了。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

(10)其:指代孟孝琚的用语,相当于“他”。

(11)名满海内:名声传遍全国。

东晋《爨宝子碑》

曲靖《爨宝子碑》是东晋文物(1),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在云南建宁(今曲靖)城南七十里之(2)扬旗田发现,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始著录(3)。现存曲靖第一中学,清末石屏(4)状元袁嘉榖曾有一联,悬挂于该校碑亭柱上:

奉东晋大亨瑰宝增辉三百字,

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5)

此碑高1.83米,宽0.68米,碑额题刻《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6)》,碑文13行,共388字。此碑立于东晋“大亨四年”,而东晋大亨年号仅有一年,据推算,立碑时间应为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

碑文有这样的记述,“君讳宝子(7),字宝子,建宁同乐人”,“举秀才,本郡太守”,“春秋廿三(8),寝疾丧官(9)”。建宁郡是三国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改益州郡设置的大郡,治所在味县(10)(今曲靖),同乐在陆良东。晋代在云南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物很少,此碑与这之后五十三年立的《爨龙颜碑》,同为五世纪(11)的两块名碑。二爨碑在中国书法史上有很高的地位,碑文字体在隶、楷之间,可视为汉字由隶书演变为正书过程中的一种风格。康有为称它“朴厚古茂,奇姿百出”;李根源说它“下笔刚健如铁,姿媚如神女”。

注释

(1)曲靖《爨宝子碑》是东晋文物:爨,东晋,我国继汉朝、三国、西晋之后,兴起于公元317年,结束于公元420年的一个朝代名称。

(2)之:助词“的”。

(3)始著录;始,才。著录,(作了)记录。

(4)石屏:即云南石屏县。

(5)袁嘉榖先生对联中的一些用语:上联中的“奉”字,是承受的意思。“大亨瑰宝”,是对下联“小爨石碑”所作的赞语。但据《云南著名碑刻》一文对小爨碑产生年代的解释,袁先生的这个说法却存在着差错。“三百字”,是对小爨碑三百八十八字的概括用语。下联中的“称”字,是称道的意思。“南滇”,因为别称滇的云南,在全国的南部地区,所以云南又被称之为南滇。永寿,即长寿之意。“二千年”这个用语,可能是袁先生为了对仗上联的“三百字”,咏哦而成的说法。

(6)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晋故,东晋去世(的)。振威将军,仅为一种封号用语。建宁太宁,即建宁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府君,对已故尊长者的敬称用语,多用于碑文。

(7)君讳宝子:君,对爨宝子的敬称。讳,旧时避讳提及尊长者名字的用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名宝子”。

(8)春秋廿三:春秋,指岁数。廿,读“念”,二十的合体字

(9)寝疾丧官:寝疾,卧病。丧官,不能再做官。

(10)治所在味县:治所,地方长官的官府。味县,由汉代延续到唐代的古县名,东晋时代的建宁郡,官府也设在味县(即今天的曲靖县城)。

(11)五世纪:《爨宝子碑》产生于公元405年,《爨龙颜碑》产生于公元458年,所以把二爨碑产生的年代,称之为“五世纪”。

南朝宋《爨龙颜碑》

陆良《爨龙颜碑》,是南朝宋孝武帝(1)时的碑刻,清朝道光时,阮元在陆凉(今陆良)访得并写跋语后始著于世(2),现存陆良县城东南二十里之(3)薛官堡。

此碑高3.38米,宽1.46米,碑阳(正面)碑文24行,每行45字,共计927字;背阴(背面)题刻3行,每行字数不等。此碑碑形大且字多,故称“大爨”,而立碑早于半个世纪的《爨宝子碑》,称之为“小爨”。

此碑碑额题刻《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墓(4)》,碑文反映了爨氏家族的世系和显赫功勋,记录下许多宝贵资料,很有历史价值,碑文字体用笔多隶意,可见当时书法风格之一斑。康有为评此碑书法艺术为“神品第一”,并在他的《论书绝句》一诗中这样写道:“铁石纵横体势奇(5),相斯笔法谁传之(6)?汉经以后音尘绝(7),虽有龙颜第一碑(8)。”

注释

(1)南朝宋孝武帝: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的170年间,我国历史上形成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而南朝从刘裕取代东晋到隋朝,又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代。南朝的宋孝武帝,始于公元454年,结束于公元464年,《爨龙颜碑》产生于公元458年,正好是宋孝武帝当政的时期。

(2)阮元在陆凉(今陆良)访得并写跋语后始著于世:阮元,清朝道光初年的云贵总督。跋语,写于书画金石、文集后面的文章。始著于世,才著称于世。

(3)之:助词“的”。

(4)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墓:这真是一个把爨龙颜一生的经历、荣誉和劣迹,都列举得够齐全的碑额名称。其中的宋,为宋孝武帝的略用。故,去世(的)。龙骧将军,仅为一种封号用语。护镇蛮校尉,意为“总领镇压少数民族事务军事长官”。邛都,县名,位于现在的四川西昌东南部地区。县侯,官名。使君,对已故尊长者的敬称用语,多用于碑文。

(5)铁石纵横体势奇:铁石,比喻坚定不移,这里用来指代饱经沧桑的大爨碑。纵横,雄健奔放。体势奇,意思是龙颜碑的书体风格很特别。

(6)相斯笔法谁传之:相斯笔法,面对这样的笔法。谁传之,谁来传承它。之,指代大爨碑的用语。

(7)汉经以后音尘绝:汉经,汉代的书法经典。“音尘绝”跟它之前的“以后”是倒装用语。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汉代的书法经典绝迹之后。

(8)虽有龙颜第一碑:虽有,只剩下。虽,副词,相当于“只”。龙颜第一碑,爨龙颜这块最重要的碑刻了。第一,形容最重要的用语。

唐《王仁求碑》

安宁《王仁求碑》,立于唐武周(1)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碑额题刻《大周故河东州刺史之碑(2)》,武周时因文章著称的成都闾丘(3)撰文,继河东州刺史的王仁求长子王善宝书丹(4)

此碑碑文一千七百多字,对唐初滇事述之较详,有较高历史价值。书写此碑的王善宝,书法水平也较高。此碑在明代就已经发现,嘉靖时谪滇的杨升庵曾访求过遗迹(5),见碑便写诗凭吊:

唐代河东守(6)明朝圣历时(7)

土花封绿字(8),石发被全碑(9)

泣露麟狱卧(10),嘶风马自悲(11)

荒凉谁过问(12)?郡乘久湮渍(13)

由于墓碑久已荒凉,碑文已模糊不清。解放后,昆明文化局已建碑亭加以保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注释

(1)武周:即武则天。公元690年,武则天废唐睿宗自称圣神皇帝,并改“唐朝”这一帝号为“周”。

(2)大周故河东州刺史之碑:大周,指武则天时代。故,去世(的)。河东州刺史,指代王仁求的用语。河东州,唐代南诏国出现之前,在滇西洱海南端之外,由滇中安宁郡首领王仁求管辖的一片区域。由于王仁求归附唐王朝,所以被朝廷任命为河东州刺史。王仁求于公元674年(唐高宗咸亨五年)病故之后,河东州刺史一职,由他的儿子王善宝继任。王善宝在职期间,曾多次上书朝廷,建议国家在西南边疆设立州、县政权,以确保这些地方的稳定,因而得到武则天的赏识。

(3)闾丘均:闾丘,复姓,均,闾丘的名字。

(4)书丹:古代刻碑,先用红笔在打磨好的石材上,写下所要镌刻的文字,所以叫作“书丹”。

(5)嘉靖时谪滇的杨升庵曾访求过遗迹:嘉靖,为明朝世宗皇帝朱厚熜的年号。谪滇,削去官职流放到云南。访求过遗迹,探访寻找过王仁求遗留下来的墓碑。

(6)唐代河东守:这句话是用来指代王仁求的用语。河东,为王仁求担任过刺史的河东州的省称。守,太守,同刺史是同一类的官职。(www.xing528.com)

(7)明朝圣历时:这句话则是用来指代杨升庵自己的用语。圣历,指皇帝。时,通“畤”,含有死亡这样的一层意思。明武宗朱厚照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病故,因其无子继任,次年便由湖北安陆兴献王之子朱厚熜,继任做了嘉靖皇帝(即明世宗)。朱厚熜当朝后,执意要将他的父亲兴献王封为“皇帝”这样的身份,因而遭到时在朝廷翰林院任修撰的杨升庵,以及其他一些官员的坚决反对。于是,朱厚熜将杨升庵等一百六十余人,分别予与廷杖(打板子)或直接处死这样的惩罚,未死于廷杖的杨升庵,被革职永远充军到云南永昌(今保山)。

(8)土花封绿字:土花,苔藓。封,遮盖。绿字,古代碑刻上的文字。

(9)石发被全碑:石,指碑碣。发(發),通“废(廢)”。被,这里读“披”。这句话的意思是,坟墓荒废因而拆散了全碑。

(10)泣露麟狱卧:泣露,滴露。麟,通“燐(鬼火)”。麟狱,用来指代坟墓。卧,倒伏。这句话的意思是,墓碑在露水中倒伏于地。

(11)嘶风马自鸣:嘶风,迎风长啸。这是为了对仗押韵而形成的一种错综语序的句型,意思是我杨升庵骑行的马匹,也自己在悲哀中迎风长啸。

(12)荒凉谁过问:荒凉,(此地)凄清无人。谁过问,还有谁来过问这样的事情。

(13)郡乘久湮渍:郡乘,郡志。湮渍,湮盖着污垢。这句话暗指连安宁郡的历史,都早已把王仁求的墓碑忘掉了。

南诏《德化碑》

大理南诏国(1)时期的《德化碑》,是唐代大理南诏国群臣歌颂阁罗凤(2)行书汉文碑。唐代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的石刻,立于古代太和城(3)遗址(今大理县城以南太和村西边),相传为郑回撰文,杜光廷书丹(4)

碑文详细记录了南诏强盛时期的疆域,军政设施,跟唐王朝的关系,以及境内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是研究南诏史的重要资料,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碑碑文虽已剥蚀(5),但历代史学家、金石学(6),都有详细的考证,法国的沙畹还将它译为法文,并写下考跋(7)的文章。

注释

(1)南诏国:公元七世纪中期,洱海地区逐步形成六个强大的部落,史称“六诏”,其中的蒙舍诏位于六诏之南,被称之为“南诏”。公元七世纪四十年代,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了新的政权,这就是“南诏国”的来历。

(2)阁罗凤:南诏国的第五代统治者,彝族,生于公元712年,去世于公元779年。

(3)太和城:南诏国的首府所在地。

(4)书丹:古时刻碑,先用红笔在打磨好的石材上,写下所要镌刻的文字,所以叫作“书丹”。

(5)剥蚀:碑刻受雨水浸蚀而损坏脱落。

(6)金石学家:用石头或金属制品,从事篆刻艺术的能人。

(7)考跋:考察评价。

唐《袁滋摩崖石刻》

滇东北盐津县城西南20公里处之(1)豆沙关有一唐碑亭,保存着唐代《袁滋摩崖石刻(2)》。此碑文存8行,132字,其中楷书7行,末行有“袁滋题”3个篆书。

这块摩崖石刻刊刻于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书写者为唐御史中丞(3)袁滋。

袁滋字德深,蔡州人。贞元十年,唐德宗派袁滋持节前来册封异牟寻(4)为南诏王,于是,他从长安出发,九月从四川进入云南豆沙关,在摩崖上刻石留念,十月至大理。南诏王异牟寻受封后,从而结束了天宝战争(5)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归附唐王朝。

该石刻是体现民族团结的珍贵史料。袁滋与李阳冰、瞿令问,同为唐代著名的篆字书法家,但袁滋手迹(6)传世甚少,因此,云南盐津豆沙关的摩崖石刻,便显得特别珍贵。

注释

(1)之:助词“的”。

(2)摩崖石刻:多指在山岩石壁上所刻的诗文、佛像这类艺术品

(3)御史中丞:朝廷内官员的名称。

(4)持节前来册封异牟寻:持节,古代使者出行办事,必持皇帝授予的取信于对方的凭证。册封异牟寻,代表皇帝给异牟寻授予官职。异牟寻,南诏国的第六代统治者。

(5)天宝战争:南诏国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强盛之后,由于唐玄宗李隆基实行“以夷治夷”的错误政策,彼此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在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爆发了“天宝战争”。后来唐德宗李适(用于人名读“扩”)派袁滋来到大理,册封异牟寻为南诏国的第六代国王,进一步改善了双方之间的关系,从而结束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天宝之战。

(6)手迹:亲手所写的墨迹,即书法作品。

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曲靖《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又名《石城会盟碑》,立于大理国明政三年,即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该碑久埋土中,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在曲靖城北两里外的石城遗址掘土时发现,现与《爨宝子碑》同存于曲靖一中碑亭。

碑文用汉字书写,主要记载了大理国明政三年(公元971年),滇西白族地方政权和滇东北东爨乌蒙的三十七个部落,在讨伐东川节度使杨干贞之后,回到石城会盟(1)立誓,并颁赠职赏(2)

这段历史,史书未作记载。“会盟碑”的碑刻对研究大理国历史,以及宋代民族关系,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代。

注释

(1)会盟:古代诸侯相会结盟。

(2)职赏:职务和赏赐。

元《世祖皇帝平云南碑》

大理《世祖皇帝(1)平云南碑》为元代碑刻,立于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翰林院(2)程文海撰文,现存大理城西苍山脚下的三月街街场。

此碑约一千三百字,为云南元碑之精品。碑文叙述了忽必烈率领兵马入滇,结束地方政权割据分裂的局面,建立行省(3)的经过。“云南平,列为郡县。凡(4)总府三十七、散府八(5)、州六十、县五十,部甸寨(6)六十一,见户(7)百二十万七千七百五十三,分隶各道(8),立行中书省于中庆路以统之(9)”。

这是云南建省的最早记录。碑文详细记录的人物和历史,可补救正史之缺误。

注释

(1)世祖皇帝:即元朝皇帝忽必烈。忽必烈1255年征滇时尚未称帝,此碑是他统一全国,于1271年当了元朝世祖皇帝之后才形成的,所以碑名、碑文当中也就有了“世祖皇帝”这样的用语。

(2)翰林院:朝廷内主管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的机关名称。到了明代,将著作、修史等方面的事务,也归并给翰林院管辖。

(3)行省:忽必烈在平定全国的过程中,分别在京畿辖区以外的河南、陕西、云南、江浙等地,创设的十一个行中书省,被简称为“行省”。

(4)凡:副词,相当于“共计”。

(5)散府八:八个不受约束的府叫“散府”。

(6)部甸寨:元代在云南除了设立路、总府、散府、州、县这种地方行政区划以外,还在其下分别设立了“部甸寨”这类基层的行政单位。

(7)见户:现有户数。

(8)分隶各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分别隶属各地的行政单位管辖。道,古代行政区划名称,这里用来泛指上文所述的总府、散府、州、县这类行政单位的用语。

(9)立行中书省于中庆路以统之:立,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的全称。于,介词,相当于“在”。中庆路,元代云南省会的名称,即今天的昆明。以统之,以便统领云南全省各下属行政单位和全省的地方百姓。之,指代上文所述各级行政单位,以及这些地方现有户口的用语。

元《筇竹寺圣旨碑》

昆明《筇竹寺圣旨碑》,立于元代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正面是汉文文体,背面为直书蒙古文文体,现存该寺大殿。

碑文叙述的内容是,元朝赐大藏经给筇竹寺玄坚和尚,并免除该寺税粮这方面的内容。汉文系当时的白话文体,通俗别致,故此碑又被称之为“白话碑”,可作为我国语文学史的参考资料。

明《马哈只碑》

晋宁县昆阳镇郑和(1)公园内,有郑和为其父马哈只立的一块墓碑。立碑的时间在明代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碑文为大学士(2)李至刚撰书,碑额篆刻《故马公墓志铭》。

从碑阴(3)题记可知,郑和在七下西洋的过程中,曾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归故里为其父扫墓,并在家乡住了一个多月这方面的情况。这段文字为他书所无。

此碑是研究郑和的重要实物资料。

注释

(1)郑和:云南昆阳人,回族,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生于公元1371年,逝世于公元1435年。马三保明初被征滇明军俘获入宫做了宦官,因跟随燕王朱棣起兵篡夺建文皇帝朱允炆的皇位,使朱棣成为成祖皇帝有功,为此被赐姓郑。从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到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郑和曾七次率队乘木制大船出海远行,先后到过东南亚及非洲东部的三十几个国家,促进了中国跟亚非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就了世界航海史上最早的一大奇迹。

(2)大学士:宫廷官名,其职务是为皇帝批答奏章、承理政务。

(3)碑阴:即墓碑的背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