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力(1)
梁金山这位大名鼎鼎的爱国华侨,1884年出生于云南保山县蒲缥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还不等他长大成人,父亲便一病不起撒手人寰(2),10来岁的他,只好靠割马草出售跟母亲过日子。由于家境格外困难,梁金山不得不外出谋生,跟随马帮前往缅北腊戍附近的邦海银厂,当矿工出卖苦力闯荡,不仅由此摆脱贫困成为富翁,而且还被缅甸华侨推举为缅甸华侨总会的会长。
当时的缅甸,已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邦海银厂的大权,也操纵在英国老板的手里。处于被压迫这种情况下的梁金山,决心干出点样子来,让这些英国人看看。因为他能吃苦耐劳,虚心好学,用不了几年的时间,便从找矿、采矿、选矿,以至操作机器炼矿这一套技术,都能应付自如,干得扬眉吐气。经他炼出来的白银,不仅成色好质量高,而且出银率也比别人多,因此得到英国老板的信任,提拔他当了工头。
由于英国老板为了榨取矿工们更多的血汗,不顾安全只顾盲目采矿,致使各矿洞的结构逐渐发生变异。为此,梁金山曾多次向英国老板反映过这种情况,但都未能引起他们的重视。有一天,他发现各矿洞即将崩塌的迹象,便不顾自身的风险,立马命令在井下上班的3000千工人撤到洞外,但英国人不仅出面干涉,而且还指责梁金山这是在煽动矿工造反。就在这个时候,各矿洞果然逐一崩塌,3000工人通通幸免于难。此事传到英国,英国女皇非常高兴,将梁金山召到伦敦,除了送给他“智能通神”这句赞语,奖给他一把银刀、两支左轮手枪外,还委任他为邦海银厂的总经理。
辛亥革命前夕,黄兴、胡汉民等同盟会要员,到达缅甸在华侨同胞中进行革命活动,梁金山由此受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这种新思想的熏陶,毅然加入同盟会。这之后,他除了在缅甸华民侨界宣传革命道理外,还在他们之间,为筹集款项支持革命做了大量工作。
1932年,当梁金山得知滇西龙陵县,为实现在境内的怒江上面架设一座吊桥,改变交通极为闭塞的这一愿望时,除了拿出20万块银圆,配合当地政府筹措的5万银圆,解决好建桥所需的全部用费外,还在从缅甸聘请技术人员,购置各种建材方面,也提供了许多具体的帮助。1935年1月,龙陵县终于在滚滚奔腾的怒江江面之上,建成一座可以同时让行人、马帮通过的钢索吊桥,梁金山特意牵来一头缅甸大象踩桥致贺。当时,有人提议将此桥命名为“金山桥”,梁金山却说了这样一句话:“建桥是为了施惠交通,惠惠通通,就把它叫作惠通桥吧!”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之后,为了支援在上海抗日的蔡廷锴19路军,梁金山捐献了白银4万两;1934年为了支援在长城抗日的宋哲元第3军团,他又捐献了白银5万两;自滇缅公路(3)修通之后,梁金山又派出他手下的金光公司的车队,配合国内的西南运输处,将积压在缅甸仰光港的大批国际援华军火物资,迅速抢运回国送到抗日前线。
日军早就知道梁金山大力支援抗战的这些情况,将他列为捕杀的重点对象。1942年4月的一天,几名侵缅日军的空降兵,突然闯进梁金山在邦海银厂的家里,他们面对一个靠在躺椅上休息,穿着朴素,像个矿工模样的老头,张口就问:“梁金山在哪里?”梁金山觉得对方并不认识自己,便从从容容地回答说:“梁老板外出办事不在家。”这伙日军搜查了一阵,抢劫了一些东西才溜之乎也。梁金山立刻警惕起来,首先通知矿工们赶快转移,然后才带上家人和一些必要的财物,丢下邦海银厂的所有事业离开缅甸。
梁金山回到国内在昆明定居时,已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有人问他:“你为支援国家抗日,共计捐献了多少钱?”他这样回答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捐款抗日救国,从来不兴记账。”(www.xing528.com)
新中国建立之后,梁金山先后被选为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到北京开会时,曾经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此外,梁金山还被选为全国侨联委员、云南省侨联副主席,以老当益壮的姿态,继续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1977年8月,93岁高龄的梁金山,因脑溢血在家乡病逝,中共保山县委、保山县人民政府,将他安埋在蒲缥的后山上,营墓立碑,以志荣哀(4)。
(原载于《云南文史丛刊》1989年第1期)
注释
(1)张力:本文作者,云南保山县人氏。据说他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一部反映梁金山传奇人生的电视剧脚本,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拍成电视在全国放映。
(2)撒手人寰:死亡的意思。撒手,放手。人寰,人世间。
(3)滇缅公路: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云南省政府面对沿海地区各港口,即将被日军全面封锁这种严峻形势,于1937年12月至次年9月,动员滇西10几万各族民众,修建大理下关到滇西边境畹町548公里的新公路,跟昆明到下关、畹町到缅甸腊戍的原有公路连接起来,形成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为国家抢运国际援华军用物资,坚持抗日开辟了一条重要的国际大通道。
(4)以志荣哀:以志,以此来记载。荣哀,《论语·子张》篇有这样的话:“其生也荣,其死也哀。”意思是人在世的时候光荣,他去世之后也会令人悲痛。后来人们便用“荣哀”一词来作为对死者功劳的赞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