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儿王德三:一个杰出的人物

云南儿王德三:一个杰出的人物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时,云南外出求学的青年日益增多,为了团结在北京的滇籍学子,由王德三、王复生、杨青田发起,成立了云南旅京学生的进步组织“革新社”,出版《革命》半月刊。八七会议的精神传到云南后,王德三立即在昆明召集党员开会作了传达,并据此确定了云南地下党应由城市转向农村和工厂,发动和组织武装斗争的方针。

云南儿王德三:一个杰出的人物

袁 丁(1)

王德三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陕北地区党组织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中共北京区委委员,云南地下党第一届省委书记。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云南人民引以为自豪的优秀儿子。

王德三原名王懋廷,1898年7月15日出生在滇西祥云县王家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从小聪颖好学,在大理读初中时成绩格外优秀,数学考试总是得一百分。青少年时期的王德三,不但学业超群,而且性格刚强,曾因公开纠正某先生板书(2)错误,而引起这位老师的不满。初三时为维护正义,带头打了作恶的警察,闹了一场很大的风波。由于不能在大理存身,他便在父亲的支持下来到省城昆明,进入成德中学插班续读。

成德中学是云南较早提倡新学的一所学校,王德三在该校半年多的时间里,接受了许多新的知识,学习和思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他还刻苦自修法语,为日后宣传马列主义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这时,王德三的胞兄王复生(3),由于在北京大学文科预科班学习,因而与时任北大图书馆的馆长、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相识,在李大钊的关怀和指导下,王复生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时常与王德三通信,交流学习心得,并给王德三寄来《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使王德三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1919年初,王德三初中刚毕业,便毅然决定到北京去求学

王德三到北京不久,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骤然爆发,血气方刚的王德三,为了拯救国家的危难,满腔热情投入革命洪流,在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

1921年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上海诞生。恰巧在这一年的秋天,王德三考入北大预科班,并很快加入由李大钊作指导,经邓中夏、罗章龙、王复生等19人,发起组织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了传播马克思学说,王复生和王德三在该会担任法文的翻译工作,弟兄俩经过夜以继日的一番苦战,不仅译出部分马克思的著作,而且还为这些著作做了详细的注释。经过革命斗争的锻炼和考验,王德三由邓中夏介绍,于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4年秋,王德三应陕北绥德师范学校校长、共产党员李子洲的邀请,并因此受党组织的指派,肩负起到陕北建党的使命,前往绥德师范任教。他和李子洲等人在一起,对旧的教育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增设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课程,并把马列主义也列为教学内容。此后不久,绥德师范便成立了隶属于李大钊主持的北方区委领导的陕北第一个党、团混合小组,并推举王德三作为主要负责人。这时,王德三还到榆林地区宣传马列主义,刘志丹就是在他鼓励下加入共青团的一名优秀青年。1925年初,绥德师范党、团混合小组,扩大为党、团混合支部,仍由王德三负责。同年2月,该校党、团混合支部,又升格为中共陕北特别支部,王德三担任特支书记。同年6月,在特支的基础上,进而成立了陕北地区党、团混合地委,仍旧由王德三担任地委书记。在李大钊、邓中夏的直接领导下,以王德三、李子洲为首的陕北党、团组织进行的活动,为以后在这一地区展开的游击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5年秋,王德三从陕北回到北大复学,进入哲学系本科就读。为此,他担任中共北京区委委员,参加北京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

这时,云南外出求学的青年日益增多,为了团结在北京的滇籍学子,由王德三、王复生、杨青田发起,成立了云南旅京学生的进步组织“革新社”,出版《革命》半月刊。1926年3月,“革新社”更名为“新滇社”,并将《革命》改名为《铁花》杂志。王德三先后为这两个刊物,撰写过《云南革命的前途》《寒假前致云南学生》《国民革命之意义》《国民革命与世界革命》等几篇文章。在“新滇社”内部,王德三等人通过秘密活动,为云南培养了一批新生的革命力量。

1926年春,王德生接受党组织的安排,放弃北大学业前往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他承担讲授《帝国主义论》的任务,系统地向学生们阐述了《帝国主义之内容》《帝国主义之历史发展》《帝国主义之崩溃》几个专题,指出要实现打倒帝国主义的目的,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势力之发展”、“民族革命之勃起”。

当时,以滇军为主的国民革命第三军,为准备北伐提出培训政工人员的要求,党组织便决定在广州大沙头第三军留守处,开办这样的培训班,工作人员由“新滇社”选送,并委派王德三任班主任。为此,王德三还聘请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部长任卓宣,广东早期农民运动的领导人阮啸仙、罗绮园,省港大罢工领导人之一的李森,共青团广东区委书记李求实,妇女运动的领导人廖梦醒,分别到这个班来讲课。这批学员当中的一些人,在以后的北伐战争和云南的革命斗争中,都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在北伐顺利进军这种局面的鼓舞下,云南的革命形势也迅速高涨起来。1926年,中共广东区委(4)指派李鑫返回昆明,建立中共云南特别支部,从而促成1927年的“二六政变”,结束了逐步演变为军阀唐继尧的独裁统治。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了加强云南党的领导,中共广东区委又派遣王德三回云南来工作。1927年回到昆明的王德三,在原中共特别支部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共云南特别委员会,并担任特委书记。

正当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之际,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此关系到革命成败的重要时刻,党中央及时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毛泽东在会议的发言中,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一著名论断。八七会议的精神传到云南后,王德三立即在昆明召集党员开会作了传达,并据此确定了云南地下党应由城市转向农村和工厂,发动和组织武装斗争的方针。会后,王德三亲自率领一批党员前往滇南、滇东北地区,深入工人集中的矿山、铁路沿线,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开辟新的阵地。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927年底成立了中共云南临时省委,王德三任临委书记。他不辞辛苦深入各地调查研究,撰写文章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向广大人民群众灌输翻身求解放的道理,号召他们团结起来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王德三的领导下,经过广大党员的艰苦努力,滇南的石屏建水、文山,滇东北的曲靖、会泽、昭通等地,都分别建立起党的组织。(www.xing528.com)

1928年春,党中央指定王德三赴莫斯科出席党的六大。会议期间,他参加宣传委员会、财经委员会的工作。在讨论政治报告时,他结合在云南的革命斗争实践,分析批评了当时党的工作中的盲动主义倾向,指出争取群众,壮大革命力量才是此时的中心工作。王德三和另外一些代表的发言,对六大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王德三从莫斯科回到云南后,省临委进行改组,仍由他担任临委书记。根据六大的精神,他把工作重点放到群众基础较好的滇南地区,并亲自主持建立起滇南特委,在蒙自的查尼皮、阿加衣,文山的小塘子等地组建游击队,准备向云南的反动军阀作殊死较量。

1930年初,经党中央批准,中共云南省委正式成立,王德三任省委书记。在白色恐怖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他勇敢地领导云南地下党坚持斗争。为了适应武装斗争的需要,他刻苦钻研军事知识,同时设法争取跟在广西境内活动的红七军(5)取得联系。后来,跟红七军取得联系的这个计划虽然没有实现,但王德三领导下的云南党组织,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陆良等地发动大规模的武装暴动,使敌人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云南军阀龙云慑于革命形势的发展,按照蒋介石“清共”的命令,加紧对革命力量的残酷镇压。1928年至1930年,许多共产党员相继被捕牺牲。如此严峻的形势,丝毫没有动摇王德三的革命意志。他面对烈士们的坟墓,发出这样的誓言:“拼着这傲逆的骨头,粉碎束缚人们的锁链,一定要让‘镰刀斧头的旗帜’(6),飘扬在你们的冢头,英特那雄纳尔的歌声,荡漾在你们的周围。”由于叛徒的出卖,王德三于1930年11月不幸被捕,在狱中,尽管敌人用各种残忍的手段,对他进行拷打审问,但他始终抱着这样一个信念——“把身体献给人类!”1930年12月31日这一天,王德三和吴澄、李国柱、张经辰这三名云南地下党的骨干,高唱着《国际歌》,呼喊着“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大义凛然走向反动派在昆明北郊为他们设下的刑场

(王德三著、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德三遗文选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224—234页。)

注释

(1)袁丁:本文作者,云南省党史办的工作人员。

(2)板书:教师上课时,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的提示或重要内容。

(3)王复生:王德三的长兄,原名王濡廷。1921年7月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王复生按照周恩来的指派,前往东北加强党组织的力量。九一八事变之后,王复生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东北的抗日活动,1936年8月15日在齐齐哈尔被日本宪兵杀害。

(4)中共广东区委: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建立的,负责领导南方地区革命活动的地方区委。

(5)红七军:1929年在广西百色等地创建的一支革命武装,之后红七军的主力则转移到井冈山地区。

(6)镰刀斧头的旗帜:中国共产党旗帜上的旗徽,本来是象征工农革命的“锤子镰刀”,但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却把“锤子镰刀”称之为“镰刀斧头”。比如毛泽东1927年创作的词《西湖·秋收起义》开头两句便这样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