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方案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方案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机动车道的规划要求①居住小区内道路与外围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以保证有良好的内外联系。当居住小区级道路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开出口时,其出口间距在150 m以上。图4.78道路交叉路口平面示意②在居住小区的公共活动中心内,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服务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 m,纵坡要求应满足相关规范。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方案

1)机动车道的规划要求

①居住小区内道路与外围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以保证有良好的内外联系。当居住小区级道路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开出口时,其出口间距在150 m以上。当居住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交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图4.78)。这样可以避免对城市交通的干扰,保证安全。

图4.78 道路交叉路口平面示意

②在居住小区的公共活动中心内,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服务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 m,纵坡要求应满足相关规范。

③区内尽端式车道长度不宜超过120 m,在尽端应设12 m×12 m的回车场地。

④当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自行车推行车道。

⑤在多雪地区,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面积,区内道路可酌情放宽。

⑥小区内需考虑私人小汽车和单位通勤车的停放场地。

⑦区内道路的纵坡应符合居住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4.4)。

表4.4 居住小区内道路纵横坡控制指标单位:%

注:L为坡长

⑧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纵坡控制指标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纵坡控制指标要求控制;对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人行与车行宜自成系统,分开设置,路网布局形式应因地制宜,主要道路宜平缓,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同时应安排必要的排水沟和会车位置。

⑨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区内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⑩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有关规定,以满足建筑底层开门开窗、行人出入,不影响道路通行以及安排地下工程管线、地面绿化,减少对底层住户视线干扰等要求。

⑪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 m时,应设宽度与高度均不小于4 m的消防车通道。

⑫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 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 m时,应在建筑物底层设人行通道,以满足消防规范的有关规定。

2)居住小区道路系统规划

小区道路系统规划通常是在居住小区交通组织规划下进行的,小区的交通组织规划可分为“人车分流”和“人车混流”两大类。在这两类交通组织体系下综合考虑城市道路交通、地形、住宅特征和功能布局等因素,居住小区的道路系统在联系形式上有互通式、尽端式和综合式(图4.79)3种,在布局上可有三叉形、环形(图4.80)、半环形、树枝形、风车形、自由形等多种形式。

图4.79 混合型道路布局

图4.80 环形道路布局

(1)人车分流的道路形式 “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形式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首先提出并在纽约郊区的雷德朋居住小区实施。“人车分流”体系力图保持居住小区内安全和安静,保证社区内各项生活与交往活动正常舒适地进行,避免居住小区大量私人汽车交通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影响(图4.81)。小区内汽车和行人分开,车行道分级明确,常设置在小区或住宅组群周围,且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部,在尽端式道路尽端需设停车场或回车场。步行道则常贯穿小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建筑和住宅联系起来。

图4.81 人车分流模式

(2)人车混行的道路形式 “人车混行”是一种最常见的居住小区交通组织体系。与“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体系相比,在私人汽车不多的地区,采用这种交通组织方式既经济又方便(图4.82)。小区内车行道分级明显,并贯穿于居住小区内部,道路系统多采用互通式、环状尽端式或两者结合使用。

图4.82 人车混流模式

3)居住小区道路设计规范

(1)居住小区道路最小宽度要求 道路宽度是道路空间的重要因素。从人体工学的角度来衡量,道路空间尺度应符合人、车及道路设施在道路空间的交通行为,它包括人与车的流量、速度、数量、尺度,以及各种道路设施的数量、尺度和技术要求。居住小区各类道路的最小尺寸为:

①机动车行道:单车道宽3~3.5 m,双车道宽6~6.5 m。

②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单车道宽1.5 m,双车道宽2.5 m。

人行道:一条人行道宽度建议值为0.6~0.8 m,设于车行道一侧或两侧的人行道最小宽度为1 m。

④人行梯道:当居住小区用地坡度或道路坡度≥8%时,应辅以梯步并附设坡道供非机动车上下推行,坡道坡度比≤15/34。长梯道每12~18级需设一平台。

(2)平曲线半径的选择 当道路由一段直线转到另一段直线上去时,其转角的连接部分均采用圆弧形曲线,这种圆弧的半径称为平曲线半径。自然式园路曲折迂回,在平曲线变化时主要由下列因素决定:

①园林造景的需要。

②当地地形、地物条件的要求。

③在通行机动车的地段上,要注意行车安全。在条件困难的个别地段上,在园内可以不考虑行车速度,只要满足汽车本身的最小转弯半径就行。因此,其转弯半径不得小于6 m。(www.xing528.com)

(3)道路折线长度 折线或蛇形等曲折线形道路要保证必要的转折长度,以便于车辆顺利通过。

(4)道路尽端 尽端式道路为方便行车进退、转弯或调头,应在该道路的尽端设置回车场,回车场的面积应不小于12 m×12 m。

(5)道路纵横坡度 一般路面应有8%以下的纵坡和1%~4%的横坡,以保证路面水的排除。不同材料路面的排水能力不同,因此,各类型路面对纵横坡度的要求也不同,见表4.5。

表4.5 路拱横向坡度的数值参考

(以上数据来源于《景观与园景建筑工程规划设计》)

4)机动车道的竖向设计与排水

居住小区道路的竖向设计应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规划等内容。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根据现有地形和功能需求,减少道路施工土方量。

②符合适用坡度的规定。

③满足道路纵向和横向排水的要求。

④满足排水管线的埋设要求。

⑤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与城市道路标高相衔接。

5)机动车停车设施的布置形式与原则

(1)机动车停车方式与基本尺寸

①标准车型及停车面积的确定见表4.6。

表4.6 车辆外轮廓设计尺寸

注:总长:机动车为车辆前后保险杠之间的距离;自行车为前轮前缘和后轮后缘之间的距离;三轮车为前轮前缘至车厢后缘之间的距离;板车、畜力车为车把前端至车厢后缘的距离。
总宽:自行车为车把之间的宽度,其余均为车厢宽度(不包括后视镜)。
(以上数据来源于《景观与园景建筑工程规划设计》)

②停车场面积的确定见表4.7。停车场面积取决于单位停车面积和计划停车数量,单位停车面积取决于车辆尺寸、车辆最小转弯半径、车辆停放排列方式、发车方式和车辆集散要求。初步计算停车场面积,一般按25~30 m2/停车位计算,具体换算系数分别为:

表4.7 停车场面积计算表

(以上数据来源于《景观与园景建筑工程规划设计》)

微型车:0.7;小汽车:1.0;中型汽车:2.0;大型汽车:2.5。

③机动车停车方式与基本尺寸见表4.8。

表4.8 小型车停车场设计参数

续表

(以上数据来源于《景观与园景建筑工程规划设计》)

④机动车停车设施的几种基本形式。机动车停车设施一般有集中或分散式停车库、集中或分散式停车场、路边分散式停车位和分散式私人停车房几种形式。在低层花园式居住小区中,较多采用分散式的私人停车房或路边停车位;在多层居住小区中,多采用分散式的停车场或停车库;在高层居住小区中或大型公建周围,较多采用集中式的停车场或停车库。

(2)机动车停车设计的规划布置形式和原则 居住小区机动车停车库(位)的规划布置应根据整个居住小区的整体道路交通组织规划来安排,以方便、经济、安全为规划原则。有分散于住宅组团中或绿地中的停车库或露天停车位,也有集中于独立地段的大中型停车场或停车库。

①机动车停车库(场、位)一般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规划布置方式。集中的停车库(场)一般设于小区的主要出入口或服务中心周围,以方便并限制车辆进入小区;分散式的停车场(库)一般设于住宅组团内或组团外围,靠近组团出入口以方便使用,同时应注意设置步行道与住宅出入口及区内步行系统相联系,以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②为减少车辆对小区内部的交通干扰,应在小区进出口边缘地带及通向尽端式道路附近设置专用停车场地或留有备用地。

③停车场应按不同类型及性质的车辆,分别安排场地停车,以确保进出安全与交通疏散,提高停车场使用效率,同时应尽可能远离交叉口,避免交通组织复杂化。

④停车场内交通路线必须明确,宜采用单向行驶路线,避免交叉,并与进出口行驶的方向一致。

⑤停车场设计须综合考虑场内路面结构、绿化、照明、排水以及停车场的性质,配置相应的附属设施(图4.83)。

图4.83 停车场断面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