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
20世纪60年代以来,针对现代城市的功能分区机能不良、公共空间缺乏、环境状况恶劣等种种弊端,在美国产生了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的规划思想。新城市主义其理论来源是霍华德(Ebeni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由于认识到城市的多样性与传统空间的混合利用之间的相互支持,新城市主义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就是传统邻里区开发(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TND)和交通导向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图1.4)。新城市主义规划的是具有传统特色、高密度、小尺度和亲近行人的社区空间,土地使用采取混合开发模式,保留大量的绿化开敞空间,强调公共交流与公众参与,鼓励步行和公共交通,营造亲切的社区氛围。按照此理念规划的社区,具有各自多元的人文和自然特征,家园坐落于自然景区内,既能享受清新的自然景观,又能在步行范围内享受到社区生活的温馨。新城市主义最有影响的经典之作是新城市主义的奠基人安德雷斯·杜安伊(Andres Duany)与伊莉莎白·普拉特(Elizabeth Plater-Zyberk)夫妇设计的坐落于佛罗里达州的墨西哥海湾的滨海城(Seaside City)。
图1.4 以交通主导(TOD)的发展单元和区域发展模式
2)日本
1956年颁布的《都市公园法》是日本公园绿地的基本法律之一。《都市公园法》将都市公园分为九大类,其中基干公园包括住区基干公园(街区公园、近郊公园、地区公园)、都市基干公园两类(图1.5),其对都市公园的配置、规模、设施等技术标准和建设密度、设施用地、人均面积等方面都进行了规定。在日本现行的绿地总体规划中,制定了居住小区人均住区基干公园面积4 m2以上、人均都市基干公园面积2.5 m2以上的建设目标。
图1.5 日本都市公园系统的布局模式
当代日本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设计模式是一种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的布置模式:居住小区以交通干道为界,各级基干公园绿地作为嵌块,位于相应规模的用地中心,各嵌块之间由绿道相联系,在住宅高密度条件下优先保证公园绿地的均匀分布。此外,日本特别注重将居住小区绿地与防灾庇护系统建设相结合,并重点建设满足多样化需求的休闲设施,尤其是幼儿、儿童设施等。
3)法国(www.xing528.com)
1994年法国出台了新的居住小区绿地标准,其中明确规定住宅组公园、小区公园、居住小区公园的绿地定额、服务半径、绿地面积和平均每人绿地面积。法国当代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模式特点是以带状公园绿地贯穿居住小区,这些公园绿地互相联系成为纵贯城区的绿带。居住小区内部带状公园绿地与住宅组群接触比较充分,住宅组群的绿地可直接与之连通(图1.6)。这种模式的住宅群可以保持较高建筑密度,绿带宽窄变化比较灵活,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有较多的选择余地,绿带方向与夏季主导风向一致,有利于通风,也便于形成明确的环境意象。例如,1990年始,巴黎市政府针对塞纳河左岸地区130 hm2的铁路、仓储与工业闲置用地,进行了有步骤的整体改造建设,目标是形成一处文化、教育、办公、居住等多功能融合的、富有吸引力和活力的综合片区。整体改造规划包括90万m2的办公楼,52万m2的住宅(住宅项目既包括舒适豪华的套型,也包括社会住宅),同时还包括22万m2的现代工业及传统手工业建筑、13万m2的公共建筑、20万m2的大学以及17 500 m2的河港建设,此外公共休闲空间占地不少于30万m2。狭窄的街道、围合的街坊、私密的内院以及建筑高度的序列变化(沿河逐渐降低)、开敞的公共绿地、丰富的建筑立面造型等多种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很好的居住景观效果(图1.7)。
图1.6 法国丹尼斯城居住区平面图
图1.7 法国居住区环境景观
4)英国
英国新城的规划设想也来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分别以哈罗(Harlow)新城、郎科恩(Runcorn)新城和密尔顿·凯恩斯(Milton Keynes)新城为代表,其交通体系采用完全人车分行的雷德朋原则,住宅以独立花园式住宅为主,搭配少量的公寓,住宅区十分强调绿化和景观,将城市绿地连续不断地渗入居住小区内部,居住小区之间、居住小区内各小区(邻里单位)之间、各住宅组群之间均有大量的公共绿地,并形成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新城还预留大片未开发土地以便进一步开发娱乐、休闲等公共活动场所。这种居住小区绿地规划模式具有最大的整体性与连续性,从景观和生态角度看最为有利,但这种模式因为需要大片的绿地,仅适用于用地条件比较宽松的城市和居住小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一步扩展了新城建设的内涵,进而提出了新社区(New Settlement)的规划概念。新社区不再是单纯的居住小区,而是一种具有多重含义,内容范围广泛,集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为一体的综合区域。新社区将农业也纳入到规划考虑的范围,形成对全新城市聚居模式的探讨。
图1.8 英国贝丁顿(BedZED)零耗能生态社区
近年来,面对城市生态环境危机,英国出现了生态社区建设的风尚,按因循自然的原则,尽可能地保留原有基地的地形、植被、河流等自然形态,尽量减少对基地环境的破坏;社区各类资源通过合理的组合以及采用适当的生态技术达到生态循环的最大化,将居住小区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减少到最小,甚至是零排放。例如,英国伦敦贝丁顿(BedZED)零耗能生态社区(图1.8),在一片曾是荒芜废弃的污水处理厂址上,诞生了一个象征未来低碳社会的生态社区,这是英国第一个全方位生态社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