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拓展档案工作新天地-心中的云大

拓展档案工作新天地-心中的云大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发表不久,即被《云南档案》杂志转载。围绕着《东陆春秋》的编辑,我们的档案工作又深化了一步。这样一来,使这些同志、也影响了更多的同志更安心甚至热爱了档案工作。档案馆利用这个小小的内部刊物团结、巩固、稳定了档案干部队伍。目前我们已向省教委申报,作为档案馆的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如获批准,将得到一些经济支持。显然,这一工作将是我们长期要做的事情。

拓展档案工作新天地-心中的云大

档案工作,一方面是抓好平时工作,经常性工作,一方面也要往深处发展。这方面,我们的小刊物帮了我们很大的忙,也起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产生了连锁反应。

当初,我们为了使小刊物有可读性,吸引读者,在刊物上开辟了几个栏目,如“故事新编”,讲本校利用档案解决现实问题的故事,借以宣传档案的重要性。但这种典型、有趣的故事不是很多,不可能每期都有。为了不断丰富内容、更新栏目,我们又开辟了“史料选刊”“云大史话”等,专门选择一些档案中有趣的故事来刊登;但原文照登往往达不到讲故事、吸引人的效果。于是我们将史料改写成掌故。掌故登了两篇,果然吸引读者,大家都反映:“可读性强”,“寓教于乐”,“好看”,“有趣”,“了解了云南大学的历史”,“受到了教育”。于是有同志打电话给我们,希望“多写、多登”。有的同志更急,要求“快写”“印成书”。我们征求了一些同志的意见,又找了一些对云南大学历史比较了解、熟悉、热心的同志,他们都愿支持此项工作。于是,今年我们在云大出版社报了选题,正式组成一个编辑小组,目前正在编辑出版这一套书,起名《东陆春秋——云南大学掌故丛书》。

编《东陆春秋——云南大学掌故丛书》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把档案用活了。有些故事,放在档案里,也许几十年、上百年也都不会有人去翻,但一旦你把它翻出来,介绍给全校师生员工,它便会活起来,产生积极的作用。云大历史上有一些优秀的人物,他们生动的故事是很感人的,例如《闻一多的最后一吼》,是写闻一多在云大发表演说后即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事。我们发表不久,即被《云南档案》杂志转载。写周总理来云大视察的故事的《与日月同辉》,发表后也被《云南档案》杂志马上转载。写熊庆来校长卖轿车建教授住房故事的《熊庆来卖轿车建教授屋》等,自己尚未发表即被《云南政协报》首先刊载。写龙云聘请熊庆来到云大任校长的《顾映秋与映秋院》一文被《春城晚报》转载……这些都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东陆春秋——云南大学掌故丛书》得到学校党委的重视与支持。党委书记点头赞许,党委副书记把它纳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爱校教育教材,表示将对我们予以经济上的支持;出版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档案馆做了一件好事”,“是千秋功德”,在1995年档案馆举行的元旦春节座谈会上,《云南教育报》总编温梁华先生说:“以掌故、故事的形式来介绍、记录学校历史,至今全国还没有另一所学校。”编辑《东陆春秋——云南大学掌故丛书》的确很有意义。我校中文系教授、著名古典文艺理论专家张文勋教授题词说:“古稀七十人称寿,东陆春秋不计年。史籍昭昭虽可鉴,街头巷议亦堪传。”他说“正史往往是不可靠的,倒是许多稗官野史可信。”我校历史系教授、著名的徐霞客研究专家朱惠荣先生说:“编辑《东陆春秋——云南大学掌故丛书》可以存史、资治、教戒”,“有些材料收集起来,即便今天不能用,不便发表,也有存史的价值,今后总有一天可以用。”

围绕着《东陆春秋》的编辑,我们的档案工作又深化了一步。我们因此团结了很多教师、职工、校友,吸引了很多关心、支持档案工作的同志,通过他们又宣传了档案;编书使我们收集了更多的档案资料,丰富了我们的馆藏。例如最近我们采访了一些老同志,给他们录音,不仅澄清了一些历史事实,记下了他们的故事,还留下了他们的声音,达到了我们在编辑凡例中所说的“以补正史之不足与不到”。我校数学系教授老系主任卫念祖先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绍曾教授(原云大航空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院系调整时调离云大到北航任教务长)是好朋友,春节座谈会后,他主动帮助写信给王绍曾教授约稿,要求回忆蒋介石1949年镇压云南民主运动搞“九·九整肃”中的一段往事,王绍曾教授马上就写了一篇回忆文章寄来。朱惠荣教授不仅亲自为我们写文章,还写信给远在新疆工作的校友,请他们写回忆文章,记述了云大历史上的一些大事。《东陆春秋》将收入的一些小故事首先在我们的小刊物《云南大学档案工作通讯》上发表,不仅使我们的小刊物扩大了读者面,吸引了云大教职工,也提高了档案馆的知名度,宣传了档案知识,使大家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档案,增强了档案意识。最近基建处修缮科的工人在清理仓库中发现一批档案就立即向领导请示,并打电话绐我们,让我们赶快去看。经初步翻阅,发现那里存有许多学校20世纪50年代建房的图纸、承建合同,还有一些文书档案、凭证、证券、表格、记录等,有些是十分重要、十分珍贵的。我们觉得,每年花几千元办那么个小刊物,看似花钱、费力,但从长远看,增强了大家的档案意识,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是值得的。拿这次修缮科发现的档案来说,如果没有,在房屋的修缮、改造时,没有资料,不知还要花多少钱去重新勘探绘图才能找回来,这就为国家避免了不必要的更大的经济损失。(www.xing528.com)

还有一点是过去没想到的,这就是,在我们的小刊物上,我们还发表了一些专、兼职档案员在工作中的经验、体会,和一些带有理论探索的文章。这些文章发表后,不但促进了大家经验的交流,提高了大家的理论认识,而且一些文章发表后,被其他杂志发现,还被选中转载,后来成为他们评定职称的根据;有的同志在我们小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则直接成为他们在校内评定初、中级职称的根据。这样一来,使这些同志、也影响了更多的同志更安心甚至热爱了档案工作。档案馆利用这个小小的内部刊物团结、巩固、稳定了档案干部队伍。

受这些启发,为了发挥档案更大的作用,充分挖掘档案潜在的使用价值,以供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利用,最近我们与历史系合作,拟在编写《云南大学志》时近年来广泛收集史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云大档案馆馆藏的优势,再进一步收集、整理,加以必要的考订、注释,出版一套《云南大学史料丛刊》。这是一项基础研究工程。这套丛刊将有数百万字。我们拟首先整理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部分,以后则按年编辑,搞成年鉴或“重要文件选编”之类的书。目前我们已向省教委申报,作为档案馆的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如获批准,将得到一些经济支持。许多专家和出版社编辑说,“这又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档案馆功德无量。”显然,这一工作将是我们长期要做的事情。

1995年4月12日

本文是一篇工作总结性的文章,为1995年中国高校档案学会济南研讨会而作。这次会议共征集得论文70余篇,会议推荐交流36篇,最后选录了20篇成集。本文大概是因为于档案工作有适用、参考之价值吧,被组委会作推荐交流文章之一,又被选为20篇之一,最后还被选刊于当年《学校档案》杂志。此后,1998—1999年间,又先后被全国五种“世纪丛书”“丛刊”“文丛”等收刊。虽非论文,却命运可嘉,实非所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