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同志来到云大时,云大的管理十分混乱,人们精神面貌不振,政治空气压抑,他感到知识分子似乎有话要说,但又不敢说。
治国同志是个实事求是、原则性很强而工作又很稳健的人。他每到一个地方,尤其是到—个新的工作岗位,特别注意调查研究。他认为,只有在实事求是、弄清事实的基础上,才能实事求是地工作,才能避免或减少犯错误的机会。因此,他初到云大的三个月里,把日常工作交给了原党委书记李书成主持,自己不在大会上做报告、讲话。在党委会议上,他只听情况、听汇报,不发言或少发言,只听取其他同志的意见,自己一门心思地学习、做调查研究。三个月里,他进课堂听课,进实验室看实验,进厨房看做饭做菜,进托儿所、幼儿园看孩子,到教师家拉家常、听意见,到办公室与同志们聊天,和他们一起讨论工作上的事。学校的厕所、垃圾坑他都看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他都走了,他把学校的一切看得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说:“我当过兵,打过仗,知道军队的主要任务是练武打仗,不能打仗的部队是站不住脚的;我搞过工业,知道工厂的主要任务是抓生产,如果工厂不抓生产,工厂就不成其为工厂了”。他说:“学校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地方,因此,我认为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治国同志的话,虽谈得朴实、简单,却说到了点子上,它明确了学校的中心任务,谈清了教育的根本职能,也说破了当时学校秩序混乱的原因,说到了全校每个师生员工的心窝里。但是,面对“大跃进”“反右倾”“反保守”那强大的政治压力,许多同志都为他捏了一把汗,担心他成为第二个李广田,又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有的同志甚至劝他不提为好,“要注意上边的精神”。他回答说,“干工作,不能只看上面的脸色行事”。他认为,只有“上边吃透党中央精神,下边摸清自己工作的具体真实情况,坚持对党的领导机关的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的一致性原则,敢于提出把上级指示同具体实际结合的意见,而且这种意见是在同党内存在的各种思想和错误倾向做斗争中形成和保持的,这才是真正的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对于同志们的好心劝说,他说:“非原则问题要乐于让步,因为这有利于团结一致抓大事,但重大的原则问题一定不能迁就,因为这不利于抓好大事,团结也搞不好。”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敢于提出“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这一指导思想来,确实是够大胆的,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全国少有或独有。但它能在云大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贯彻执行,使云大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确实体现了治国同志的胆识与大无畏精神。学校根据治国同志的思想,清理、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并严格地按规章制度办事,抵制了社会各界对学校工作的干扰。记得,有一次居委会又来通知学校,要学生停课去参加某项“突击任务”,便被治国同志顶了回去。他叫办公室的同志告诉来人“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停课要经省委批准”,请她先去报告省委。“如果省委命令我们停课,我们再停课去支援他们。”治国同志顶住了压力,从此再没有人随便来找学校,要学校停课去搞什么义务劳动和支援工业、农业等活动。还有一次,供电局为保工业、农业生产,保“钢铁元帅升帐”,不经通知便对学校拉闸停电(那时电力供应紧张,经常这样做),致使生物系花一个多月时间才培养出来的一批菌种突然坏死,造成很大损失。治国同志是由省电力厅调来的,原来不知道对学校随意拉闸停电会造成这样大的损害。听到此事,他亲自跑到电力厅去做工作,向那些工人、领导讲明,对学校随意拉闸、停电很可能造成对国家的危害、损失,从此以后学校的电再也没有被随意停过。但为防万一,以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他还让后勤部门买了一台大发电机,随时准备保障学校的电力供应。经过一年多的整顿、建设,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教学秩序又恢复了正常,师生职工的生活也开始好转。这时,中央也已注意到“大跃进”中一些违反科学规律的做法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开始拟定《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简称《人民公社60条》),纠正错误。由于云大思想明确,措施得力,纠正错误行动较早,成绩显著,应《光明日报》之约,治国同志专门组织了一个班子来讨论、撰写《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的文章,总结云大一年来的经验、成绩。文章发表后,被《人民日报》很快转载,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读后深感敬佩,问:“高治国究竟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有这样大的胆子,敢说这个话?”他说:“我倒要亲自去拜访拜访他。”匡校长真的带着秘书来到昆明。不料他所见到的是一位比自己年轻许多、没有上过大学的大学校长(那时治国同志仅四十几岁)。他对治国同志的胆识、魄力、好学、上进颇为敬佩、赞赏。(www.xing528.com)
高治国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
此时,教育部正在拟定《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60条》)。见到治国同志的文章后,教育部特邀他参加讨论,并让云大作为《高校60条》的试点学校之一,大大提高了云大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