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焦虑症
★拓展阅读12-1
布雷迪的猴子
这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人员选择两只健康的猴子,并在实验前对其进行详细体检,没有发现任何躯体疾病。
实验开始,将两只活泼的猴子分别缚在两张电椅上,电流是每20 秒激发一次。被电击的滋味当然不好受,它们开始嚎叫挣扎。然而,猴子不愧为灵长类动物,甲猴子很快发现,它的电椅有一个压杆(事实上是电源开关),只要在电流袭来之前压一下压杆,就可免遭电击;而乙猴子却发现,它的电椅上没有压杆。于是,甲猴子就担负起压杆的责任,它紧张地估算着电流袭来的时间……结果,要么两只猴子同时逃脱电击,要么它们一起受苦,是逃脱还是受苦,这完全取决于甲猴子,于是甲猴子就背负着超强的心理负荷和责任感,而乙猴子虽然很无奈,但无所用心、无所事事。这样过了二十几天,甲猴子得了严重的胃溃疡,乙猴子却安然无恙。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甲猴子的严重疾病呢?研究发现,由于甲猴子经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担惊受怕、焦虑不安,导致它内分泌系统紊乱,才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由此可见,身心之间的联系是如此密切,心理持续的高度紧张、焦虑会导致躯体疾病的产生。
大学生是焦虑症的高发人群,尤其对于女大学生,焦虑更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焦虑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几乎人人都有过焦虑的体验。伴随“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或被期望以“高标准高要求”的心理“包袱”,很多正常的担心开始变为无止境的焦虑,乃至刚刚大一就开始焦虑“毕业找不到工作怎么办?”“第一章笔记做不好,挂科怎么办?未来人生怎么办?”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负面情绪,主要发生在危险或不利情境来临之前,也就是说,它是当事人对未来的一种情绪反应。
1.焦虑症的特征
(1)紧张不安和忧虑的心情。处于焦虑中的人会感到一种难以控制的紧张和担忧,这种紧张担忧可能是突然而来,也可能是由于在某件事中的一种无缘由的紧张,担忧将要发生的事或将要面临的情境中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2)注意困难、记忆不良和敏感。如有一位女大学生要考研,虽然很想学习,但人坐在教室里,注意力却难以集中到参考书上,根本看不进去;即便是勉强坚持,但也记不住,或者今天记明天忘;在学习时要求环境绝对安静,有一点点噪声就让她难以忍受。
(3)伴发的身体症状,如表情紧张、双眉紧锁、脸色苍白、姿势僵硬而不自然和小动作增加等,以及血压升高、心跳过速、胸闷、呼吸困难、肌肉紧张、头痛、颤抖、口干、两手湿冷、出汗、尿频、腹泻或大小便失禁和毛发竖起等。
(4)由于过度紧张而使任务完成质量及效率大大下降,甚至难以完成。如语言能力受到影响,严重者出现口吃等症状。
(5)有的可伴有睡眠障碍,比如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等。
2.焦虑症的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和生物疗法可以有效地治疗焦虑症。
★心理测量12-1
焦虑自评量表(表12-1)
本量表包含20 个项目,均为4 级评分。
请您仔细阅读以下内容,根据您最近一周实际的情绪和躯体症状,自评症状的程度,在A、B、C、D 上划“√”,每题限选一个答案。
答案A:没有或很少时间;B:小部分时间;C:相当多时间;D: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
表12-1 焦虑自评量表
续表
计分:正向计分题A、B、C、D 按1、2、3、4 分计;反向计分题A、B、C、D 按4、3、2、1 计分,反向计分题号:5、9、13、17、19。
20 个项目的分数相加得出总分,再乘以1.25 取整数,即得标准分。
结果解释:
低于50 分为正常;
50~60 分可能为轻度焦虑;
61~70 分可能为中度焦虑;
70 分以上可能为重度焦虑。
中度以上焦虑建议精神专科咨询就诊,排除焦虑症。(www.xing528.com)
注:焦虑自评量表并不能作为诊断焦虑症的最终依据,仅能作为一项参考指标而非绝对标准。焦虑症的诊断还应根据个体的病程、社会功能损害程度和主观摆脱能力,以及临床症状特别是要害症状的程度来诊断。
(二)恐怖症
恐怖症是指对于特定事物或处境具有强烈的恐惧情绪,当事人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其实,尽管所惧怕的事物或场所并没有真正的危险,当事人依然会极力回避它们。当事人也知道自己的害怕是不合理的,但还是不能控制恐惧的发生。
大学生常见的恐怖症多为社交恐怖、广场恐怖及特殊恐怖,例如对密集的恐怖,对艾滋病的恐怖等。
★拓展阅读12-2
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多在17~30 岁期间发病,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常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中心症状围绕着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和集会,不敢坐在前排,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
常见的恐惧对象是异性、严厉的长辈/老师等。可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可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等症状,症状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的程度。症状不仅出现在公共场合的聚多、讲话或遇到异性,也可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几乎所有情景。部分患者常可能伴有突出的广场恐惧与抑郁障碍;一部分患者可能通过物质滥用来缓解焦虑而最终导致物质依赖,特别是酒精依赖。
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惧症的首选方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冲击疗法对社交恐惧症效果良好。这些疗法的基本原则,一是消除恐惧对象与焦虑恐惧反应的条件性联系;二是对抗回避反应。许多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已经学会如何回避令他们产生恐惧的对象和场景而不影响自己的日常社会功能。其他方法除了药物治疗之外,松弛疗法、冥想等对治疗也有帮助。
(三)强迫症
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强迫观念是一种或几种反复进入当事人的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冲动意向,尽管当事人努力去排除这种想法,但徒劳无功。强迫行为是一种或几种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动作。
强迫症在大学生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也许有些人还没有严重到成为强迫症,但许多人曾经有轻微的强迫倾向。比如,多次检查门是不是锁好,不停地考虑第二天的竞选会不会成功等。
强迫症的类型与特征:强迫症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1.强迫观念
(1)强迫思维。一些字句、观念或信念,反复进入当事人的意识领域,干扰了正常思维过程,但又无法摆脱。
具体表现形式有:①强迫性穷思竭虑。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自然现象,寻根究底、反复思考,明知缺乏现实意义、没有必要,但又不能自我控制。②强迫怀疑。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反复产生怀疑,明知毫无必要,但又不能摆脱,常因此伴有强迫行为。如出门时怀疑门窗是否关好、锁好,一遍一遍地检查,但还是不放心。③强迫联想。大脑里出现一个观念或看到一句话,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或语句。④强迫性回忆。对过去的经历、往事等反复回忆,无法摆脱。
(2)强迫表象。大脑中反复出现逼真、形象的内容,这种表象通常是令当事人难堪或厌恶的。
(3)强迫性恐惧。害怕自己失去控制,做出什么伤害他人、违反社会规范甚至是触犯法律的事,主要是对自己这种情绪的恐惧。
(4)强迫意向,又称强迫性冲动,反复体验到要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动作或行为的强烈的冲动,感觉自己马上就要控制不住地去行动了(但从来没有真正行动)。
2.强迫行为
(1)强迫洗涤。如洗手、洗衣服、擦洗桌椅等。
(2)强迫检查。多数因强迫性怀疑而起,如检查门是否锁好、电视是否关好,出门要带的东西是否准备完备等。
(3)强迫询问。不相信自己,为了消除疑虑带来的焦虑,不厌其烦地反复要求他人给予解释或保证。
(4)强迫计数。反复计算如台阶数、高楼的层数、路边的树木数等。
(5)强迫整理。强烈地坚持按固定的样式或顺序摆放某些物体,过分要求整齐。
(6)强迫仪式。某种行为必须严格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序,稍有差错就要从头做起,否则就会产生更加强烈的焦虑和不安。
(7)强迫性迟缓。过分强调事物的对称性或精确性,从而导致动作迟缓,并且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如看书时目光保留在第一行而不能往下读。
★拓展阅读12-3
强迫症的治疗方法——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又叫禅疗法、根治的自然疗法,创始人是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1874-1938)。他父亲是小学教师,母亲是家庭妇女。父亲对正马要求严厉,母亲则十分溺爱和娇纵。正马幼时体弱多病,但聪明伶俐。上中学后,由于父亲严格的管教,他开始逃学、离家出走、留级。他16 岁时患了头痛症,并且经常出现心悸。医生诊断为心脏病。两年后他又患了伤寒和焦虑性神经痛等疾病。上大学后,正马时常被焦虑及各种病痛折磨,为了摆脱烦恼,他一方面阅读了大量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一方面接受各种治疗,但效果甚微,他数次想过自杀。期末来临,他已不能学习和考试。恰逢此时家里没寄生活费来,更使他陷入绝望的境地。他开始自暴自弃,不再关心自己的身体,拼命看书学习,结果考试成绩非常好,身体的各种病症也减轻了,这也就形成了后来的“放弃治疗”,也就是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一是“顺其自然”,即充分认识到精神活动和症状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任何抵制、反抗、回避或压制都是徒劳的,只有服从、顺应和坦然接受,使主观思想符合客观规律,才能使神经质自然消失。二是“为所当为”,即在“顺其自然”的指导下,学会控制可控的事情。例如,使患者以自己固有的生存欲望努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以实际行动将精神能量引向外界,提高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改变不良情感。
“为所当为”是对“顺其自然”的拓展和补充,是对客观规律的确认和积极主动地顺应。
森田理论要求人们把烦恼等当作人的一种自然的感情来顺其自然地接受和接纳它,不要当作异物去拼命地想排除它,否则,就会由于“求不可得”而引发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导致内心世界的激烈冲突。如果能够顺其自然地接纳所有的症状、痛苦以及不安、烦恼等情绪,默默承受和忍受这些带来的痛苦,就可从被束缚的机制中解脱出来,达到“消除或者避免神经质的消极面的影响,而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生的欲望’ 的积极作用”的目的。森田疗法强调不能简单地把消除症状作为治疗的目标,而应该把自己从反复想消除症状的泥潭中解放出来,然后重新调整生活。不要指望也不可能立即消除自己的症状,而是学会带着症状去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