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既有生理和心理因素,又有学校环境和社会因素。
(一)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人的心理虽然主要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它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调查数据及临床观察,许多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确实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
(2)病毒感染与躯体疾病。由病菌、病毒等引发的疾病会损害人的神经组织结构,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另外,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也会造成心理障碍与精神失常。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常使人变得烦躁不安,敏感多疑,情绪稳定性降低,行为控制力减弱,人际关系变得紧张。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会使人变得易激动紧张、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甚至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二)心理因素
(1)情感因素。人的心理活动总是通过人的情感变化而影响内脏器官的活动。积极愉快的情感对人的生活起着良好的作用,有助于发挥机体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近代医学实验研究已确定,消极的情感对身心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起着不良影响。例如,无所依靠和失望的情绪,以及长期的负性情绪都会降低人的免疫力。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先兆,因此,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2)个性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它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对致病原因及已形成的疾病做出反应,因此,个体的个性特征往往比引起疾病的病原体性质更能决定疾病的表现。研究表明,各种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往往都有相应的特殊人格特征为其发病的基础。美国学者弗里曼研究发现,多数心脏病人都具有A 型性格。有人还发现癌症患者,具有以抑制倾向为特征的个性特征。因此,培养和完善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和减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3)承受挫折的能力。一方面,由整个社会的紧张性刺激增多而带来的应激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增加,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却远远跟不上。在当前独生子女占多数的大学生人群,有相当一部分人心理素质脆弱,遇到一点不顺利、不如意,就容易有挫折感,尤其是当挫折的相对强度较大或时间较长时,就会转向失望、自卑,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由此而产生心理障碍的案例也很常见。
(4)心理冲突。心理冲突是人们面对难以抉择的处境时产生的心理矛盾状态。由于心理冲突带来的是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往往会增大个体适应环境的困难,因而,在多数情况下都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当冲突长期得不到缓解时,便会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心理障碍。虽然心理冲突并不全是坏事,但剧烈而持久的冲突无疑会有损身心健康,应尽量避免。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人际关系紧张,对产生挫折的看法归因不当,对自我意识产生偏差等,都会导致心理冲突和心理压力,继而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三)学校环境因素(www.xing528.com)
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教育环境、学习因素、生活因素,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现代高等教育让学生们在求学、择业过程中选择机会增多,选择难度增大,也会使大学生产生很多焦虑、不安、失落和无所适从。他们既希望参与竞争又害怕失利;既希望有更多的机遇,又担心失去原有的保障,过重的心理压力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社会因素
(1)家庭环境。个体的遗传因素决定了其生物特性,但是经历与环境在人的成长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早期的不幸经历很可能是以后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的根源。对个体早期发展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婴儿,其心理发展将受到阻碍,潜能的发展会被抑制;而受到良好照顾,接受丰富刺激的个体则可能在成年后成为佼佼者。
(2)文化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包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而言,早期教育和家庭环境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受到支持、鼓励的儿童,容易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并对成年后人格发展、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生活环境因素。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物质条件恶劣,生活习惯不当,例如,过量吸烟、酗酒等,都会影响和损害身心健康。此外,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迁,也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由此带来心理的不适。
(4)重大生活事件与突变因素。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常常是导致心理失常或精神疾病的原因,如家人死亡、失恋、离婚和天灾等。
心理探索
1.你如何看待心理障碍?
2.如果你的同学或亲友有心理障碍,你会怎么看他(她)?你会怎么对他(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