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到20 世纪60 年代前后大量涌现的各种生涯理论,心理学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愈加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就介绍几种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常用的心理学理论。
1.特质因素理论
该理论是最早提出的职业辅导理论,它以个人的个性心理特质作为描述个别差异的重要指标,强调个人特质与职业选择的匹配关系。代表人物是帕森斯(F.Parsons)与威廉姆逊(E.G.Williamson)。
帕森斯认为只有当个人和职业的互相配合时人们才能适应工作,并且使个人和社会同时得益。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涉及三个主要因素:对工作性质和环境的了解,对自我爱好和能力的认识,以及他们二者之间的协调与匹配,这就是“职业辅导的三大原则”。
原则一:了解自己,包括了解个人的智力、能力倾向、兴趣、资源、限制及其他特质。
原则二:了解各种职业成功的必备条件、优缺点、酬劳、机会及发展前途。
原则三:合理推论上述两类资料的关系。
威廉姆逊在帕森斯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辅导方法,又被称为“指导学派”。威廉姆逊认为,经过心理测验后,指导咨询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直接建议,即辅导者直接告诉个体最适当的选择或必须采取的计划与行动。二是说服,即辅导者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向个体提供他对心理测验结果所作的诊断与预测,让个体根据这些指导推断出自己应作的抉择。三是解释,即辅导者向个体说明各项资料的意义,让个体可以就每一项选择作系统化的分析、探讨,并依据心理测验的结果推测成功的可能性。威廉姆逊认为第三种方法是最完整且较能令人满意的方法。
2.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强调儿童时期人格成长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罗伊(Roe)。其理论可以分为两部分。(www.xing528.com)
第一部分属于人格理论范畴,说明儿童时代的成长经验可以决定个人的职业选择行为。这主要由两种人格理论观点整合而成:一种是墨瑞(Murphy)的心理能量的渠道论,认为个体的每一种需求都会寻求一种特制的方式得到满足,而需求的满足形态及程度与个人早期经验息息相关,特别是个人早期的家庭气氛和父母教养态度,都会反映到个人所做的职业选择上。另一种是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罗伊吸收了马斯洛关于需要分层次的观点,并加上遗传因素,提出了这二者的交互作用可决定个人职业选择与职业行为的假设。
第二部分偏重职业分类系统。这部分理论的形成受到达利 (Darley)、吉尔福特(Guilford)、库德(Kuder)等人对职业兴趣因素分析研究结果的影响。把各种职业分为服务、商业交易、行政、科技、户外活动、科学、文化、艺术娱乐八大职业组群,依其难易程度和责任要求高低分为高级、一般、半专业及管理与技术、半技术、非技术六个等级,由此组成一个职业分类系统。
3.心理动力理论
职业辅导中的心理动力理论起源于心理学上的精神分析论。心理动力理论一方面强调人类职业选择有其潜意识的心理动机,另一方面强调职业行为的发展特性。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鲍丁(bordin ),他认为:职业是用以满足个人需要的,如果个人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必定会选择以自我喜好的方式来寻求满足需要,而避免焦虑的职业。在选择过程中,每个人早期经验所形成的适应体系、需要等人格结构,是最重要的心理动力来源。他的职业辅导过程类似个人职业发展历程的缩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尽量避免以肤浅的逻辑方式对个体问题进行表面性诊断,而强调对个人与职业间的动态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特别是需求、心理防卫机制或早期经验等。
第二阶段:人格与职业的整合,将上一阶段探索时发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进行分析,进行人格与职业两个方面的改变、探索及整合。
第三阶段:改变,即一旦觉得他的人格应该有所改变,就可以进入改变阶段,从自我觉察与了解开始,实施适当的改变计划,协助个体重组人格结构,发展合适的职业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