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在某一天体验到快乐和创造力,而就在第二天我们一点都没有减少绝望和自我挫败的倾向。“困境”一词指人类无法逃脱的、截然相反的情况与自相矛盾的境地。为了逃避某一方面,困境或导致僵局、障碍以及另一方面的一种狂乱的过度发展,心理障碍与问题将人们带进心理治疗诊所与咨询室。20 世纪,心理学专业取得了巨大发展(美国心理学会的会员由1918 年的387 人跃至1978 年的46 000 多人),这并不是心理健康工作本身有多么辉煌,相反,这应该归功于在一个像我们这样的时代人们所体验到的强烈的内在问题。反过来想,心理健康工作在这种增长中是否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几十年前,心理学家中有一些人曾经预测,由于过度的信任和信仰,公众必将产生反对心理治疗的反应。人们指望能从心理学中获得关于爱、焦虑、希望、绝望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得到的答案是什么的?要么是过度简单化的乌托邦,要么就是可以用于任何事情的测试,或者就是抛出语言来解决问题的技术手册。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写信给他的朋友:“心理学是一门该死的学科,人们所可能希望了解的一切,在那里都完全找不到答案。”詹姆斯是在他花费了12 年写成《心理学原理》(1890 年出版,心理学领域最为伟大的著作之一)之后愤怒地写下这些话的。显然,詹姆斯并不反对心理学。事实上,直到1910 年逝世,他一直都在为心理学领域做着重大的贡献。可以这样理解,他的观点反映了人在困境时对心理学的持续期待与失望。然而,一切还在继续。
缜密的思考(这里的思考指的是解决问题、推理、进行复杂的阅读或是任何需要付出努力的脑力劳动)需要了解事实。[5]当我们仔细审视生活,就会意识到:从幼年开始,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更多地倾向于观察和了解外部世界,我们并不擅长如何向内看、发现和了解内在。因此我们在渴望了解别人和世界的同时,对自己(尤指内在心理)而言却依然是个陌生人,由于缺乏对自己内在心理的了解,与人的关系并不那么称心如意,生活中也常常体验到困境与失望。我们或许懂得在外部世界中,如何采取行动是恰当的,但却不知道如何让内在心理活动安静下来。(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