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兵马俑二号坑研究:绿面俑的艺术表现及学术研讨会

秦兵马俑二号坑研究:绿面俑的艺术表现及学术研讨会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秦兵马俑二号坑中出土的绿面俑,研究者提出很多观点。[78]钱茀说“绿脸俑”是秦军中的“傩人”。[79]朱思红认为“绿面(脸)俑”,应称其为“青面俑”,绿面俑是创作者艺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的反映。三是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以秦俑学研究和秦俑文物保护研究为主题,推动秦陵秦俑研究深入开展。

秦兵马俑二号坑研究:绿面俑的艺术表现及学术研讨会

对秦兵马俑二号坑中出土的绿面俑,研究者提出很多观点。[77]袁仲一说浅绿色是人面的一种近似色,是性格剽悍、刚毅型人物的面孔。[78]钱茀说“绿脸俑”是秦军中的“傩人”。[79]朱思红认为“绿面(脸)俑”,应称其为“青面俑”,绿面俑是创作者艺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的反映。[80]张铭洽认为分析秦代“巫”的社会群体、社会功能、秦代巫术的种种表现及其影响,对全面认识秦文化有重大意义。[81]

秦兵马俑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它对于史学有理论与实证的双重意义。[82]张文立指出:“对秦俑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研究,探索中国古代文化整合的规律,并充分论证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历史价值和作用,即观古知今中的社会教育、文化传承的价值和作用。”[83]

回望秦陵秦俑研究30年,已取得三项成果:一是建立了秦俑学研究会,团结和联络了一批各学科研究秦陵秦俑秦文化的学者。二是按时编印学术季刊《秦陵秦俑研究动态》,编辑收文百余篇的大型文集《秦俑学研究》,专著《秦俑学》出版,以年度报告的形式及时公布秦始皇考古资料。三是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以秦俑学研究和秦俑文物保护研究为主题,推动秦陵秦俑研究深入开展。

展望秦陵秦俑研究未来,我们还应重视基础研究工作,认真开展秦陵文物的微观研究,结合文献资料审慎考据,给秦俑及秦陵文物以科学定名。秦陵秦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将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新出土文物的面世和科技的进步而深入开展,将来还会出现新的课题。这些都需要我们随时关注并认真研究,需要我们去除浮躁,潜心研究,大胆设想,认真求证,需要积极开展学术争鸣和批评商榷,以求得出多数学者认可的观点。

(作者单位:秦陵博物院)

【注释】

[1]张文立:《二十五年秦俑研究综述》,《秦俑秦文化研究——秦俑学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20页;张文立:《世纪初秦陵秦俑研究趋向》,《秦文化论丛》(第十二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635-653页;田静:《秦陵考古与秦文化研究述评》,《秦文化论丛》(第十四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489-498页;张文立:《近年秦陵秦俑研究平议》,《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年,第1-8页。

[2]张文立:《秦俑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3]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临潼县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文物》1975年第11期;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钻探试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5期;秦俑坑考古队:《秦始皇陵东侧第三号兵马俑坑清理简报》,《文物》1979年第12期。

[4]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秦始皇陵园调查简报》,《考古》1962年第8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园考古报告(1999)》,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8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园考古报告(2000)》,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48—104页;关于秦陵秦俑研究论著目录,参见张文立《秦俑学》之附录,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77—382页。

[5]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1~2003》,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9~2010》,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发掘报告(第一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7]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铜车马修复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8]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出土一号青铜马车》,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出土二号青铜马车》,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年。

[9]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袁仲一:《秦兵马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

[10]武伯纶、张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张文立:《秦史人物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张文立:《秦始皇帝评传》,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王云度、张文立:《秦帝国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张文立、张敏:《秦始皇》,西安:西安出版社,2005年;张文立:《秦始皇帝和他周围的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11]王学理:《秦始皇陵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王学理:《轻车锐骑带甲兵——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发现与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12]马非百:《秦集史》,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3]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林剑鸣:《秦国发展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林剑鸣:《秦史》,台北:台湾五南出版公司,1998年;林剑鸣:《秦汉史》(中国断代史系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黄留珠:《秦汉历史文化论稿》,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

[15]田静、史党社:《秦俑的史学价值》,《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40页。

[16]秦俑研究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刊于《文博》1990年第5期,该刊以《秦俑秦文化研究特刊》出版,收文51篇;秦俑研究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110篇收录在《文博》1994年第6期和《秦文化论丛》(第三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秦俑学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96篇收入《秦俑秦文化研究——秦俑学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秦俑学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70篇收入《秦文化论丛》(第十二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秦俑学第七届学术讨论会论文61篇收入《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年。秦俑学第八届学术论文40篇收入《秦始皇帝陆军博物院》(总第柒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7年。

[17]张文立:《秦俑与秦俑学》,《文博》1995年第5期。该文在《新华文摘》1995年第12期全文转载;张文立:《秦俑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18]王学理:《轻车锐骑带甲兵——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发现与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59页。

[19]韩复智、叶达新、邵台新、陈文豪编:《秦汉史》(大学教科书),台北:里仁书局,2007年。

[20]张文立:《二十五年秦俑研究综述》,《秦俑秦文化研究——秦俑学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页;张文立曾写道:“冥军也是明器之一种。冥军的提法是1989年我在日本的一次讲座中首先提出的,以后在国内报刊中也这样写。其他同志虽未这样提,但都认为它(兵马俑)是秦陵的陪葬品,则多无异议。”参见张文立《秦俑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78页注〔42〕。

[21]黄展岳:《中国西安洛阳汉唐墓的调查与发掘》,《考古》1982年第6期。

[22]林剑鸣:《秦俑之谜》,《文博》1985年第5期。

[23]白建钢:《秦俑军阵初探》,《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24]秦鸣:《秦俑坑兵马俑军事内容及兵器试探》,《文物》1975年第11期。

[25]袁仲一:《秦俑艺术》,《艺术论丛》第3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

[26]高景明:《秦兵马俑与秦的统治思想》,《文博》1990年第5期。

[27]曾布川宽:《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的关系试论》,原载《东方学报》58册,节选译文《陵墓制度和灵魂观》,刊《秦陵秦俑研究动态》1989年第2期。

[28]庞齐:《观秦俑谈方阵》,《文博》1985年第1期。

[29]袁仲一:《秦始皇陵东侧二、三号俑坑军阵内容试探》,《中国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30]周士琦:《秦俑二号坑中的四兽阵》,《光明日报》1994年11月8日,第7版。

[31]袁仲一:《秦始皇陵东侧二、三号俑坑军阵内容试探》,《中国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32]李铨:《秦陵布局与兵马俑坑》,《文博》1986年第5期。

[33]王学理:《一幅秦代的陈兵图——论秦俑坑的性质及其编成》,《文博》1990年第5期;黄今言:《秦代中央军的组成和优势地位——兼说秦兵马俑所反映的军制内涵》,《文博》1994年第6期。

[34]黄今言:《秦代中央军的组成和优势地位——兼说秦兵马俑所反映的军制内涵》,《文博》1994年第6期。

[35]白建钢:《秦俑军阵初探》,《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36]刘德增:《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揭谜》,《走向世界》1991年第3期;刘德增:《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初探》,《孙子学刊》1992年第4期;刘德增:《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实即八阵中的方阵》,《文博》1994年第6期。

[37]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11页。

[38]党士学:《秦俑四号坑是未建成之俑坑说质疑》,《文博》1989年第5期;刘占成:《秦兵马俑“四号坑”质疑》,《秦文化论丛》(第十三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39]陈孟东:《秦陵兵俑衔级试解》,《文博》1984年第1期;陈孟东、卢桂兰:《秦陵兵俑衔级考》,《文博》1985年第1期;春材:《跪射俑考》,《文博》1986年第4期;陈孟东、卢桂兰:《跪射俑、立射俑新说》,《文博》1987年第2期。(www.xing528.com)

[40]王学理:《轻车锐骑带甲兵——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发现与研究》,第118页。

[41]关于秦俑艺术的笔谈,发表在《中国历代雕塑·秦始皇陵俑塑群》,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1—15页;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03—375页;武伯纶、张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8—79页;田静:《秦俑艺术论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48—479页。

[42]袁仲一:《秦俑艺术初探》,《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43]张文立、吴晓丛:《秦俑主题思想试探》,《主题·意志·逆反心理——再论秦俑的主题思想》,《文博》1987年第1期。

[44]林剑鸣:《秦俑主题何处觅——秦俑之谜》,《文博》1986年第4期。

[45]聂新民:《也谈秦兵马俑的主题》,《文博》1986年第5期。

[46]王关成:《论秦俑主题的多义性》,《秦文化论丛》(第二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63—371页。

[47]《中国历代雕塑》编委会编:《中国历代雕塑·秦始皇陵俑塑群》,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1—15页;袁仲一、张占民:《秦俑研究文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95—182页;田静:《秦俑艺术论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48—479页。

[48]上海博物馆编:《周秦汉唐文明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9]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秦俑学研究·保护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张志军:《秦始皇陵文物保护研究》(秦俑秦文化丛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出土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

[50]郭宝发、赵昆:《秦俑及彩绘文物保护与研究国际研讨会会议纪要》,《秦陵秦俑研究动态》1999年第2期。

[51]《秦俑彩绘研究鉴定意见》,《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2年第1期。

[52]王亮、李季珍、夏寅:《秦冶金制造及相关社会考古学研究进展报告》,《中国文物报》2011年4月29日,第3版。

[53]田静:《荒滩上建起的奇迹——秦陵博物院院史》,《遗产地讲解培训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7—49页。

[54]田静:《863计划介入考古学——遥感物理与考古钻探结合探索秦始皇陵》,《中国文物报》2004年1月30日,第5版;刘士毅主编:《秦始皇陵地宫地球物理探测成果与技术》,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年。

[55]段清波:《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56]张卫星:《礼仪与秩序:秦始皇帝陵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

[57]王关成:《秦史、秦俑研究五题辨析》,《秦文化论丛》(第十四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327-341页;袁仲一:《释“王负剑”》,《早期秦文化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21-125页;申茂盛:《秦殳质疑》,《秦文化论丛》(第十二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863-870页。

[58]张文立:《近年秦陵秦俑研究平议》,《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年,第1-8页。

[5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园考古报告(1999)》,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8-104页;张占民:《秦陵铠甲坑发现记》,《文博》1999年第5期;王望生:《秦始皇陵园青石铠甲坑的考古试掘》,《文博》1999年第6期;始皇陵考古队:《秦始皇陵园K9801陪葬坑第一次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1期。

[6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园考古报告(1999)》,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66-199页;始皇陵考古队:《秦始皇陵园K9901试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1期。

[61]始皇陵考古队:《秦始皇陵园K0006陪葬坑第一次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3期;始皇陵考古队:《对秦始皇陵园K0006号陪葬坑出土马骨的几点认识》,《中国文物报》2001年9月21日,第7版;始皇陵考古队:《文官俑亮相秦始皇陵园》,《中国文物报》2001年10月12日,第7版。

[62]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4页;刘占成:《秦陵新发现陪葬坑性质刍议》,《文博》2001年第4期;刘占成:《秦陵“六号坑”性质商榷》,《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386-399页。

[63]段清波:《秦始皇陵园K0006陪葬坑性质刍议》,《中国文物世界》2002年第2期。

[64]张仲立:《秦始皇陵六号坑属性管窥》,秦俑学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西安,2004年7月。

[6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园考古报告(2000)》,第260-265页。

[66]陈治国:《秦始皇帝陵园K0006陪葬坑性质试探》,《文博》2014年第5期。

[6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发掘简报》,《文物》2005年第6期。

[6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园考古报告(2000)》,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段清波:《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6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园考古报告(2000)》,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段清波:《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70]刘瑞:《秦始皇陵K0007陪葬坑性质新议》,《秦文化论丛》(第十四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349-372页。

[71]张敏、张文立:《秦始皇帝陵》,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91页;张文立:《秦始皇陵7号坑蠡测》,《考古与文物》2004年增刊。

[72]袁仲一:《关于秦始皇陵铜禽坑出土遗迹、遗物的初步认识》,《秦文化论丛》(第十二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722-731页。

[73]刘占成:《秦陵“七号坑”性质和意义刍议》,《文博》2002年第2期。

[74]刘钊:《论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的性质》,《中国文物报》2005年8月9日,第7版。

[75]张卫星:《先秦至两汉时期的非立姿俑试探——兼论秦始皇陵K0007陶俑姿势定名》,《秦文化论丛》(第十四辑),第386-397页。

[76]陈四海:《秦始皇陵出土银质义甲考》,《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2期;陈四海:《秦始皇陵出土银质义甲考——兼论秦声中的特色乐器“筝”与“缶”》,《秦文化论丛》(第十二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829-839页。

[77]秦文:《绿脸秦俑的八大猜想》,《科技日报》2009年4月3日,第5版。

[78]袁仲一:《秦俑二号坑出土的绿面俑》,《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0年第3期。

[79]钱茀:《“绿面俑”应为军中“傩人”》,《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2年第3期。

[80]朱思红、张亚娜:《“绿面俑”应称“青面俑”——试解“绿面俑”之谜》,《秦文化论丛》(第十二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761-769页。

[81]张铭洽:《秦代“巫现象”杂谈——兼谈秦代的“日者”》,《秦文化论丛》(第十二辑),第430-450页。

[82]田静、史党社:《秦俑的史学价值》,《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42页。

[83]张文立:《世纪初秦陵秦俑研究趋向》,《秦文化论丛》(第十二辑),第635-653页;张文立:《近年秦陵秦俑研究平议》,《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