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兵马俑的发现和研究引发了一门学问的诞生,这就是独具魅力的“秦俑学”。秦俑学研究引发了秦史研究的空前活跃。秦俑学为秦史研究拓宽了道路,秦俑的史学价值不可估量。[15]
秦俑学的产生源自秦陵兵马俑的出土。1974年,秦兵马俑展露雄姿,从那时起,关于秦俑的研究已经开始。“这是什么?为什么埋在这里?怎样科学发掘?如何保护?”等问题接踵而来,促使人们思考和研究。
为了推动秦俑学研究,秦俑博物馆组织了八届学术研讨会,召开了三次秦俑彩绘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1984年“秦俑研究第一届学术讨论会”的主题是秦俑的军事内容、艺术特征以及科技、陶文、服饰方面的问题。1986年,“秦俑研究第二届学术讨论会”召开。与会者建议将秦俑作为一个学科来研究,并提出“秦俑学”的概念,认为秦俑学是关于探索、研究秦俑及秦陵的学科。会上成立了秦俑学研究会,标志着秦俑学研究开始进入有组织、有序化阶段。同年,秦俑学研究会会刊《秦陵秦俑研究动态》创刊。该刊1988年之前为半年刊,1989年出版3期,1990年后为季刊,迄今已出版120期,发表各类文章600余篇。
1990年,“秦俑研究第三届学术讨论会”召开,会议主题是“秦俑与秦文化”,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2016年,秦俑学第四、五、六、七、八届学术讨论会召开。每次均编辑出版会议论文集。[16]2016年“秦俑学第八届学术研讨会”从秦汉时期的中西文化探索、秦俑研究评述、秦俑艺术深入探讨、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及保护研究、秦代对先秦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五个方面探讨秦陵秦俑及秦代历史、考古等方面的学术问题,集中展示了近年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www.xing528.com)
1996年,秦俑博物馆编辑出版《秦俑学研究》。该书分综论篇、秦陵篇、军事篇、艺术篇、科技篇、建筑编、保护篇、附编八个部分,收录秦俑及秦陵研究论文198篇。1999年,张文立先生的《秦俑学》出版。[17]该书从理论上对“秦俑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目的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等问题予以精辟论述。该书“从理论高度阐述了‘秦俑学’的概念、社会功能,并对秦俑学现状作了客观的评价,不失为一本客观、全面的研究著作”。[18]2004年,在“秦俑学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上,台湾嘉义大学傅荣珂教授通报了自己在该校开设“秦俑学”专业选修课的信息。2005年,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黄留珠教授和徐卫民教授在西北大学开设“秦俑学”专业选修课。之后,台湾学者吴福助、陈文豪、陈昭容多次参加秦俑学研讨会,台湾大学教授韩复智增订《秦汉史》一书时,不仅专题介绍秦俑研究成果,而且还将秦俑研究著作收入参考书目中。[19]日本学者曾布川宽、鹤间和幸,韩国学者金烨等,多次以参加秦俑学术研讨会、带学生参观实习、到访秦俑博物馆的形式参与秦俑学的学术活动,还有学者多次在中外学术会上以“秦俑学”为题演讲,引起学界的关注。
三十年来,秦陵秦俑研究由考古学、历史学逐渐向外辐射,涉及文化史、科技史等学科;秦俑学研究人员由参与俑坑发掘的考古人员、文物保护人员和秦俑博物馆业务人员,逐渐扩展到了海内外,队伍日益扩大,学科越分越细,逐渐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研究群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