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国的事秦谨及齐君王后

秦国的事秦谨及齐君王后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在齐王建十六年以前,主持齐国军政大计的并非齐王建本人,而是他的母亲君王后。可见齐国成为政治的近视眼、战争的旁观者,与君王后奉行的这种苟且偷安政策密不可分。据史书记载,君王后由一位大家闺秀成为一国之母,完全出于偶然并颇具传奇性。患难之中私订终身的太史敫的女儿自然成为新王后,史称君王后。在长平大战中拒绝借给赵国一粒粮食就是在君王后主持朝政期间发生的事情。君王后让群臣和左右传看。

秦国的事秦谨及齐君王后

公元前262年,秦赵拉开了长平大战的帷幕。这是战国后期爆发的一场关系全局、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战争。当时东方其他国家都以严峻忧虑的目光密切注视着战争的进展,并出现了联合抗秦救赵的动议,唯有地处东海之滨的齐国对此漠然视之,认为秦赵之战完全与己无关,乐得隔岸望火起,坐山观虎斗。当苦苦支撑的赵国在军中乏食、举国缺粮的严重时刻,派遣使者入齐借粮时,齐王建(前264-前221年在位)断然拒绝了赵国的要求,并准备把来使驱逐出境。谋臣周子见识高远,对齐王建晓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其借粮给赵国。他说:

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也。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18]

任凭周子说得如何入情入理,齐王建就是不肯借一粒粮食给赵国。甘愿做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外旁观者。结果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到惨重的失败,并在邯郸保卫战中饿死了数以万计的军士百姓。

其实秦国在发动长平大战之前,也是做好了攻击与退兵两手准备的,其关键取决于齐、楚两国的态度,“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19]结果齐国不仅没有出兵救赵,甚至拒绝借给饥饿中的赵国一粒粮食,使秦国得以倾全国之力攻赵。而齐国之所以成为政治近视眼、战争的旁观者,与秦国成功的远交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齐王建十六年(前249)以前,主持齐国军政大计的并非齐王建本人,而是他的母亲君王后。关于君王后执行的外交政策及对齐国前途的影响,《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是这样叙述评价的:“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20]也就是说在秦国大踏步地向中原挺进,其他五国都疲于奔命地防御抵抗时,君王后当政的齐国却对秦国毕恭毕敬地侍奉,小心谨慎地周旋,使齐国四十余年之中没有受到秦军的攻击和其他国家的骚扰,成为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一块静谧安宁的乐土。可见齐国成为政治的近视眼、战争的旁观者,与君王后奉行的这种苟且偷安政策密不可分。当然,这也是秦国“远交近攻”战略完全成功的得意之笔。

只注重眼前的富贵荣华,缺乏政治远见并全然忘却迫在眉睫的危险是古代妇人的通病,何况对君王后来说,这场富贵荣华来得太意外也太不容易了,更应好好珍惜爱护,绝不能冒着自启祸端的危险而去资助受苦受难的左邻右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就是君王后主持齐国军政大计的方针与心态。

据史书记载,君王后由一位大家闺秀成为一国之母,完全出于偶然并颇具传奇性。当年齐湣王被楚将淖齿杀害之后,其子法章侥幸逃脱毒手,隐姓埋名流落民间,后来卖身为奴,来到太史敫的家中干些看门守户、洒扫庭院的仆役杂活。可怜他自幼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王孙公子生活,自然无法适应这种察言观色低声下气的勾当,过不惯这种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生活,于是身上便多了些因总管殴打留下的红伤青疤,脸上便显出了饥肠辘辘的菜色。正在这时,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突然出现在他的身旁,偷偷给他接济饭食,偷偷给他缝补衣裳,偷偷给他抹去脸上的泪痕。久而久之,两人便产生了感情,偷偷相爱了。(www.xing528.com)

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就是太史敫的千金。当然,这位掉进爱河的姑娘根本不知道自己以身相许的奴仆下人的真实身份,只是觉得法章相貌不俗,将来肯定是一位大有出息的青年。

楚将淖齿离开莒城之后,流亡各处的齐国王室贵族和文武臣僚们相继来到莒城,开始了寻找太子的下落。一天,一位王室成员偶尔在太史敫府上碰到了奴仆打扮的法章,不禁惊喜交加,马上将法章迎入临时行宫,换了行装,在众位大臣的拥立下成为新的国君,是为齐襄王。患难之中私订终身的太史敫的女儿自然成为新王后,史称君王后。

齐襄王登基之后五年打败燕军,恢复故土,驾回都城临淄,十九年后病死,其子齐王建继位。因齐王建年幼不能亲政,君王后便以王太后的身份主持朝政,处理军国大事。君王后的出身和奇遇决定了她只能是一个循规蹈矩、守成有余的人物,虽然她在爱情上能迈出惊世骇俗的一步,但在军国大事的决断上却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小心侍奉秦国,对山东其他国家冷淡相交,只求战火不要烧到齐国境内。在长平大战中拒绝借给赵国一粒粮食就是在君王后主持朝政期间发生的事情。

当然,这位君王后在谨慎侍奉秦国的过程中,有时也会耍一点妇人的小聪明,以使秦国不敢小觑齐国宫廷和她本人。《国策·齐策六》记载,秦昭襄王曾专门派遣使者给齐国送来一只玉连环,说:“我们大王听说贵国多智谋之士,不知可解开此环否?”君王后让群臣和左右传看。群臣左右看着浑无缝隙的玉连环面面相觑,明明知道这是秦国的有意挑衅和刁难,却苦于无法可解。这时只见君王后微微一笑,令左右拿来一柄铜锤,亲自持在手中猛地击将下去,将玉连环击得四分五裂,碎屑乱飞,然后对来使说:“回去告诉贵国大王,老妇已将此物解开了!”秦昭襄王听后赞叹不已,也佩服君王后的机智和勇敢。

可惜,君王后的机智和勇敢只能表现在此等小事上,于军国大事却缺乏远见,对秦军在东方战场上燃起的冲天烽火视而不见,使齐国处于旁观者迷的状态。她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她不了解秦国的虎狼心肠,她实际是一位误国误民的人物。奇怪的是,过去的和今天的史学家们都大赞特赞君王后的“贤”与“能”,恰恰忽略了正是她导致齐国“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最后使齐国亡于秦。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讲,君王后又是促成统一事业的功臣。正是由于她同秦国的“远交近攻”战略配合得相当默契,长期不向中原派出一兵一卒,并把这一方针作为既定国策传给了齐王建,使秦国得以放心大胆地进攻中原国家,减少了许多阻力和麻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