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史:昭王晚期的将相更迭及东收周室

秦史:昭王晚期的将相更迭及东收周室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秦武王“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秦复注意向韩、两周所在中路方向深入。秦内部将相矛盾及权力更迭,使大好良机错失。而冲突公开化前,二人关系已现微妙一面。范雎“远交近攻”集中于北侧河北一线的攻取战略,至此遭遇挫折。如何有效防范山东诸国合纵,是继任者面临的迫切问题。将帅更迭外,秦相人选也再次变动。战国秦兵器“相邦樛游二戈”,目前发现两件。

秦史:昭王晚期的将相更迭及东收周室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嬴政即位之初(前246),秦于关东设郡格局为: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16]

按“孝公元年”(前361)秦与邻国形势为“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17]商君变法时,秦与楚、魏为邻,多在南侧、北端两个方向征伐、开拓。至秦武王“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秦复注意向韩、两周所在中路方向深入。[18]这里,本纪所以按“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的顺序,而分作三段记述,缘由或在于此。自武王、昭襄王、庄襄王以至秦王政,秦面向东方诸国的军事进取与郡制推行,自北向南可初步分作三个战略区域:1.北侧;2.东向;3.南侧。北侧、东向区域大体以河水为界;东向、南侧区域或以沔、淮为限。

南侧一线本是秦惠文王末年、昭襄王中期所着力进取的方向,秦、楚多次交战。[19]然自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秦置南郡,至公元前223年王翦灭楚之前的相对较长时间里,秦、楚未再发生大规模战争。鄢郢之战后,楚退至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以东的“东国”地区。[20]秦欲深入,南下“与楚兵决于陈郊”为更适宜路线选择,但这需“道河外,倍大梁”,会直接处于魏军兵锋之下。[21]穰侯魏冉为进一步南下攻楚,战略重心由南侧转为东向攻魏,欲长驱先破大梁,然收效有限。范雎代魏冉入相后,[22]在此背景下提出“远交近攻”,连横韩、魏,威迫楚、赵、齐等远国,秦对外战略开始调整。为迫使韩、魏参与连横,相关军事进取由东向而转入北侧一线,坐镇河东,扩展河内,蚕食南阳,隔绝、并吞韩上党地。“远交近攻”战略专注河北一线稳步推进,并有包围赵国的战略意图。[23]

秦空国内之兵与赵会战,终以极大伤亡,换来长平一役的胜利。事态发展本有利于秦,孰料随后形势急转。秦内部将相矛盾及权力更迭,使大好良机错失。魏信陵君则突破秦、魏连横,越过魏王、晋鄙的权力构成,实现魏、楚合纵救赵。国际形势也随之变化。

长平之胜使白起赢得了空前声望。范雎担心白起灭赵后,代己为相,故未令白起乘胜进围,一举亡赵,而选择与韩、赵议和。[24]秦相、将矛盾由此激化。而冲突公开化前,二人关系已现微妙一面。按“大抵当日秦国情形,每一执政当国时,必各有其自己所最亲信之人为之将。……而将相之进退,又往往相互为转移”。[25]相对魏冉主政时的胡阳、客卿竈等将领,白起在范雎入相后,是旧将中少有得到任用者。长平之战前秦隔绝上党的军事行动,多为白起统兵指挥。[26]不过,在随后发兵取上党地的关键战役中,范雎启用的却非白起,而是王龁:“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待上党降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27]廉颇被赵括取代前,两军大战时的秦军统帅一直为王氏。[28]长平一役后,秦突然接受议和,“武安君归。王龁将伐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党”。稍后,秦令五大夫陵进围邯郸,“陵战不善,免;王龁代将”,直至邯郸大败,秦军退往河东。[29]范雎又“任郑安平,使击赵”。相对此前秦连横韩、魏,以白起对阵代廉颇之赵括;此时赵合纵魏、楚,以信陵君、景阳对阵代白起之郑安平。战局出现逆转,也就在意料之中了。在合纵联军乘胜西进下,秦所据大片领土失守。韩、魏收复了上党、河内大部。[30]而秦河东地也面临严重军事威胁,以致有“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31]事件的发生。史载昭襄王有“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夫物不素具,不可以应卒,今武安君既死,而郑安平等畔,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32]语,当时景阳所统楚军兵锋之盛,可以想见。[33]魏随后更“取地河东;攻尽陶、魏(卫)之地”。[34]昭襄王“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的忧虑,变作现实。“天下之枢”转而与关东合纵。范雎“远交近攻”集中于北侧河北一线的攻取战略,至此遭遇挫折。如何有效防范山东诸国合纵,是继任者面临的迫切问题。

将帅更迭外,秦相人选也再次变动。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记“【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五二壹)。[35]是年河东守王稽被杀,应侯范雎则在同年内去世。在此背景下,燕人蔡泽继任为新相。“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虽为时不长,但“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36]在秦国后来的内政外交中,仍发挥作用。

相对于“张仪—魏章”“魏冉—白起、任鄙”、[37]“范雎—郑安平、王稽”等权力组合,昭襄王末年,将军摎开始领兵作战:(www.xing528.com)

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于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38]

五十三年,天下来宾。魏后,秦使摎伐魏,取吴城。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39]

马非百即云:“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皆摎之力也。”[40]相关权力结构或可作:“蔡泽—将军摎”。陈直按:“《双剑誃吉金图录》下,三十一页,有《四年相邦戟》文云‘四年相邦樛斿之造,栎阳□上造□’,戟文之相邦樛斿,疑即本文之将军摎,下脱斿字。四年官相邦,或为始皇之四年也”,[41]“《秦本纪》之将军摎,亦疑为樛斿之脱文”。[42]此说可斟酌。战国兵器“相邦樛游二戈”,目前发现两件。“四年”当为秦惠文王前元四年(前334),“相邦樛斿”就是秦封宗邑瓦书所出现的“大良造庶长游”。[43]“樛游”任相邦,距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将军摎攻韩”78年,且一为姓,一为名,两人并非一人。不过,陈氏“樛摎二字通假,《史记·南越传》“邯郸樛氏女”,《汉书》则作摎氏也”[44]的意见,值得重视。文献中二字偏旁亦常混用。学者推断“樛斿”或“樛游”应即文献中出现的“樛留”,韩人。“樛留”见于《韩非子》“说林上”“难一”两篇,然在《战国策·韩一》“宣王谓摎留”章则作“摎留”,《资治通鉴》又作“缪留”。[45]而始皇廿八年东巡,琅邪刻石随臣题名有“五大夫杨樛从”。此距上引攻韩事36年左右。“樛”,《史记正义》曰:“音居虬反。”[46]《周本纪》“将军摎”条,《史记正义》曰:“摎音纪虬反。”[47]二者音亦相近。将军摎可作将军樛,或即杨樛。陈直指出:“秦代武将蒙氏、王氏之外,则有杨氏。见于《史记》者有杨端和、杨樛(见琅邪台石刻题名)、杨熊、杨憙等人(见《项羽本纪》及《高祖本纪》)。又,《淮南子·人间训》云‘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属流沙,北击辽水,东结朝鲜’云云。”[48]所言可参。而据上述讨论,杨氏在秦崭露头角,或始自蔡泽为相时期。

将军摎所执行的相关行动,出自蔡泽擘画。《史记》卷七九《范睢蔡泽列传》记:

范睢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49]

面对前任范雎在河北推进受挫,合纵领袖信陵君又去魏居赵,蔡泽入相后,将秦对外战略做出重要调整:重新转回东向区域。“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后,本与秦连横的西周“背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令秦毋得通阳城”。《秦本纪》随后记“于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于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50]《周本纪》作“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惮狐”。[51]是役释放出重要的政治信号。西周公相对周天子为卿士“周公”的角色。秦灭西周,“迁西周公于惮狐”,或直接影响周公子伯禽所封鲁国。同年,楚“取鲁,鲁君封于莒”。[52]“后七年,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同年“楚灭鲁,鲁顷公迁卞为家人,绝祀”。[53]略显同步的行动是巧合还是颇有关联,值得关注。秦结束“天下共主”及“周公”名义上的统治,将历史推入兼并加剧时代,增快了统一步伐。《秦本纪》记“五十三年,天下来宾”。[54]而大胆果决的行动,还使秦东向进一步占据了河南、雒阳等战略要地。[55]这预示着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在曲折探索与因应国际形势下,秦对外重心将立足东向区域,突破既往连横战略,通过自身领土伸展,以决断南北合纵。所谓“东收周室”,意义即在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