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产生了合纵、连横的运动。合纵指“合众弱以攻一强”,[28]就是数个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则指“事一强以攻众弱”,[29]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的目的。由于秦国逐渐强大,其他各国遂组织合纵,进攻秦国。秦国依靠连横的外交之策和军事进攻挫败这次合纵。
惠文君八年(前330),张仪来到秦国,[30]受到秦王信任。惠文君十年(前328),张仪被任命为秦相。张仪(?—前309),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与权谋家,其首创的连横之策帮助秦国的东进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夺取河西之后,秦惠文君在秦国内外威望大增,于十三年(前325)自称为“王”,是为秦惠文王,同时“初更元年”,[31]即从他即位后十四年起,另立元年更始,重新纪年。称王的举动,既是向关东诸侯国看齐,又是同各国分庭抗礼。这让魏国感到了极大的压力,为了与秦国对抗,魏惠王极力拉拢赵、韩、齐,频频与他们相会。公元前323年,曾在秦国担任大良造的公孙衍在魏国发起“五国相王”[32]活动,即魏、赵、韩、燕、中山五国互相尊称为王,结成盟国共同反秦。秦国也不甘示弱,拉拢齐、楚在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相会,跟“五国相王”抗衡。
秦惠文王后三年(前322)免去张仪的相职,让他前去魏国担任相,这其实是张仪的连横策略,“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33]结果魏王不听,张仪之谋落空。惠文王大怒,干脆发兵进攻魏国的曲沃(今山西闻喜)、平周(今山西介休)。公元前319年,秦国又出兵攻占韩国的鄢(今湖北宜城南)。(www.xing528.com)
秦国势力增强,频频对三晋用兵,促成了各国联合抗秦。公元前319年,魏国驱逐张仪归秦,任命公孙衍为魏相。在公孙衍的主持下,公元前318年,魏、楚、燕、韩、赵五国[34]共同伐秦。五国虽然结成联盟,但是各有打算——楚国虽然被推为纵长,此时与秦的矛盾尚不突出,所以并不热心;燕国远离秦国,也不热心。真正出兵的只有韩、赵、魏三国。秦惠文王派弟弟樗里疾领兵迎战,秦军同三晋军队在修鱼(今河南原阳)展开大战。联军人心不齐,很快就失败了,主将鲠、申差被俘,韩太子奂、赵公子渴败逃,八万大军被歼灭。公孙衍组织的“五国伐秦”[35]虽然声势浩大,但是以失败告终。
五国合纵攻秦说明秦国势力逐渐强大,让六国受到威胁。秦国的胜利得益于秦国灵活的外交政策和强大的军事实力。韩、赵、魏等三国遭到打击,损失很大,一时无法对秦采取攻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