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木县广播电视的发展及历程

神木县广播电视的发展及历程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神木县的广播电视,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单一的广播到广播、电视的多样化发展,由以传播政令为主到多功能传播信息;从依靠专业力量到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1982年,成立了广播事业局,同县广播站合署办公。广播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4年,神木县有线电视台成立,广播电台骨干人员抽去办电视,广播电台停播。县广播站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讨论测试电视信号的问题。为此,县广播站党支部多次召开会议,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办电视。

神木县广播电视的发展及历程

神木县的广播电视,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单一的广播到广播、电视的多样化发展,由以传播政令为主到多功能传播信息;从依靠专业力量到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截至2012年,已形成一个广播与电视相结合、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多部类、多层次的大众传播网络。

广播事业 改革开放初,全县21个公社都建立了广播放大站,实现了广播载波化,每个生产队都通了广播。到1980年,在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下,经过广播战线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广播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县广播站和21个公社放大站都配备了扩大机、发电设备录音机、三用机、前级增音器等,设备比较齐全。县广播站至高家堡、乔岔滩、永兴、栏杆堡和马镇公社架设了水泥杆广播专线122公里,公社至生产队有广播专线6286公里。全县安装广播喇叭52094只,入户率达94%。县广播站每天3次广播,除转播中央台的节目外,每天办有30分钟文字节目和30分钟文艺节目。1978年至1980年,县广播站年年被榆林地区评为广播系统先进单位。

1982年,成立了广播事业局,同县广播站合署办公。广播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87年,广播事业受社会落后思潮的影响,出现了大滑坡。县城至乡镇138公里广播专线全部被破坏,乡镇到村庄的13837公里广播专用线,有8300多公里被破坏。22个乡镇只有4个乡镇广播线路保存完整,16个乡镇广播放大站关门,24名放大站人员出外承包企业、经商,脱离机关工作,造成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1989年,县委、县政府将广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给县广播事业局配备了新的领导班子,把乡镇广播电视站列入国家预算,配齐了工作人员。之后,县政府下发《加强神木有线广播恢复工作的通知》,并要求各乡镇领导与县政府主管领导签订目标责任书。

1990年6月,开始建设调频广播电台,当年11月,广播站更名为神木人民广播电台。

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县广播系统工作人员艰辛工作,截至1991年底,全县22个乡镇,有13个乡镇完成了农村有线广播恢复任务,有6个乡镇建立了调频广播。19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广播,全县广播通村率达90%,音响率达90%。

1990年至1992年,县财政投入38万元,在县城东山建起1000瓦调频发射台,解决了县城到乡镇广播讯号接收困难问题。到1992年11月,全县共集资152万元,捐献木杆1100条,恢复有线广播线路5396公里,新制水泥杆5101条,群众投劳10000多个、投木杆2180条,购置瓷瓶11808只,横担8000副。有10个乡镇建成了100瓦调频差转台,共安装广播喇叭14000只,联户调频音箱212个,县城街道安装动圈喇叭70只。农村通广播率达到95%,广播入户率达到86%。

1992年以后,受电视冲击,全县出现了“重电视,轻广播”倾向,广播事业又一次步入低潮,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各乡镇杆倒线断,城区只有少数几只喇叭。

1994年,神木县有线电视台成立,广播电台骨干人员抽去办电视,广播电台停播。直至2001年8月,广播电台抽去办电视的职工归队,广播电台又恢复广播。此后,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播电台职工不懈努力,广播节目由录播变直播,由每天3次播出变为全天播出,节目质量不断提高。从2011年开始,神木人民广播电台先后建成碱塘沟3千瓦主发射台和东山1千瓦、大柳塔500瓦、沙峁刘家畔1千瓦、万镇麻堰峰1千瓦等4个同频转发站,扩大了广播覆盖面,提高了广播收听率,广播事业迎来了新发展。到2012年8月,神木人民广播电台实现全面直播,固定接收调频广播群众超过5万人。为方便群众收听广播,县政府投资20多万元,在县城各大广场安装调频音箱54个,向社会各界听众发放调频收音机500台。(www.xing528.com)

电视事业 1976年1月,解放军驻神木县西沟公社蛇圪垯雷达站的同志在驻地测试到电视信号,且接收效果良好。这一消息在全县传开后,城里城外的群众奔走相告,大家渴望早日看到电视节目。县广播站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讨论测试电视信号的问题。县委、县政府领导也积极支持,鼓励技术人员大胆实践,测试电视讯号。于是,县广播站买了第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和第一台5瓦电视差转机,首先在城内开始测试电视信号。由于当时一无设备,二无技术和资料,结果搞了10多天也没有什么效果。为此,县广播站党支部多次召开会议,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办电视。广播站全体职工干中学学中干,土法上马,因陋就简,想方设法寻找信号,建设小型电视差转台。经过学习和实践,增强了广大职工办电视的决心和信心,大家一致认为办电视是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表示一定要在办好农村有线广播的同时,大胆实践办好电视。

在测试电视信号,确定设置电视差转台地点的过程中,广播站的职工不怕苦不怕累,抬着蓄电瓶、扛着天线杆、背着测试设备,整整用了20多天时间,跑遍了城内所有高地和东山各个山头,克服了设备落后、技术缺乏等种种困难,终于在海拔高度1200米、相对高度180米的东山上接收到了太原电视台信号,同时也落实了设置电视差转台的地点。在解放军同志和广大群众大力协助下,终于建成了陕北第一座电视差转台并正式开始转播。1976年7月1日,县城的干部群众开天辟地第一次看上了电视。

为了满足农村群众收看电视需要,1976年下半年,县广播站又购置了一台50瓦彩色差转机,修建了1座53米高的铁塔天线,并在大保当、马镇建立了小型差转台。城关、麻家塔、西沟、解家堡、大保当、瑶镇、瓦罗、马镇等公社和部分地区的群众可以收看到电视。到1976年底,全县有电视机近300台,收看电视的群众达到1万多人。到1983年,县城周围的西沟、麻家塔、水兴等公社及部分村庄可以收看内蒙古、山西电视台的节目。1984年,全县除直接收到电视信号的几个乡镇[9]外,其余15个乡镇都建立了小功率差转台,其中大保当乡13个大队还办起了电视室。同年12月,电视差转台增添电视录像机1部,编制神木录像新闻和转录优秀电视节目,每周星期二、五自办录像节目。1986年,神木卫星地面接收站建成,开始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1987年3月,县广播电视局投资16000元购回首台M3一体摄像机,开办了深受群众欢迎的简明新闻、百字新闻和当日新闻。

1990年12月建成的神木电视发射台可以向全县传送陕西电视台节目信号。随后成立的电视新闻摄制组投资16万元购进1套电视摄录和编辑设备,可以不定期在东山转播台利用中央二套节目频段,播放本地自办节目。

1993年11月,成立了神木县有线电视台。不久,便开始了有线电视主干线架设和机房的修建。到年底,县城部分居民便看上了有线电视节目。到1995年,有线电视收视户发展到8800户,线路主干线已初步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辐射南北郊区的网络格局。

1996年,县广播电视局又引进微机管理技术,对终端用户实施挂牌赋号。网络主干支线分布到32.4公里。终端用户达到9750户。传输15套电视节目和1套自办节目。在榆林地区率先开通了4套加密卫星节目。第二年又投资60万元,改造了机房前端和主干线,使邻频从300兆赫提高到550兆赫,可传输20套电视节目,同时完成10公里的主干线改造,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万户

2000年,县有线电视台投资35万元,配备了新闻采访车1台,购置了数字摄像机2台,数字编辑机1台以及数字录音机、音频切换器、台标发生器等专用设备,使有线电视台整体装备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1年,经政府批准立项,县财政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了全县乡镇广播电视光缆传输网建设。该工程惠及全县19个镇(办),架设了6路干线光缆,总长550公里,布设光缆650千米,建设光纤中转机房4座,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达7500户,广大农民和城区群众一样可以收听、收看到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