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神木县的畜牧业在县委的领导下,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建立家畜及畜产品检疫制度,使牲畜存栏不断增长。
1949年全县牲畜存栏,牛0.74万头、马0.03万匹、驴0.74万头、骡0.01万头、猪0.1万口、羊5.14万只;1956年,牛2.88万头、马0.37万匹、驴0.32万头、骡0.24万头、猪1.06万口、羊25.81万只;1966年,牛1.96万头、马0.3万匹、驴1.41万头、骡0.3万头、猪1.28万口、羊27.16万只;1976年,牛1.35万头、马0.38万匹、驴1.09万头、骡0.51万头、猪4.91万口、羊33.81万只;1978年,牛1.28万头、马0.37万匹、驴1.01万头、骡0.57万头、猪5.63万口、羊33.39万只。
(一)优良畜种引进培育
优良畜种的引进、培育是神木县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1956至1975年先后成立县大家畜配种站、畜种场、种猪场,专门从事优良畜种的引进、繁育。1957至1975年先后引进黑白花奶牛、佳米驴、秦川牛(用以改良蒙古牛)、伊犁马、关中驴。1956至1977年先后引进苏联美利奴、新疆细毛羊、半细毛型的波尔华斯绵羊、沙能奶山羊、辽宁盖县和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白绒山羊。1956至1975年引进盘克猪和内江猪、选育出优良品种“八眉猪”。1977年县大家畜配种站开始引进5个品种的肉牛冷冻精液,对本地蒙古牛进行配种。(www.xing528.com)
(二)疫病防治
新中国成立前,神木县没有专门从事牲畜疫病防治机构,只有少数民间兽医,使用土方土药给牲畜治病。每遇传染,人们一筹莫展,牲畜大量死亡。新中国成立后,神木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疫病防治工作,1956年县上成立畜牧兽医站,设立城关镇、高家堡、永兴等兽医联合诊所。1972年,全县21个公社都建立起了畜牧兽医站,部分大队也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给牲畜注射疫苗,有效地防治畜疫杂病的流行。1958至1977年神木县各地多次发生大规模猪瘟、布鲁氏杆菌病、炭疽病、山羊疥癣病、山羊痘等传染病,经全县兽医部门和干部群众密切配合,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使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