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伏羲“听八方之音,摹六方俚曲”作“瑟”造《驾辩》的史实,古书记载得很少,而在静宁治平和李店方圆百十里,关于作瑟造《驾辩》的神话,却流传得十分广泛。
在贾河和李店两乡的交界处,有个大墩梁,大墩梁朝北不远,有个村子叫“六方曲”,传说这就是伏羲“听八方之音,摹六方俚曲”作“瑟”造《驾辩》的地方。大墩梁山势高峻陡峭,突兀在四周茂密森林之中,梁峁上没有生长一棵树木。
有一天,伏羲来到大墩梁,坐于方土之上,尽兴观赏成纪万顷林海秋色。阵阵秋风吹来,黄叶如金波翻滚,林涛呼啸,激昂奔流。继而冷风瑟瑟扑面,落叶纷纷,寒烟淡淡,林海有了一片肃杀之气。伏羲振奋愉快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暗淡凄怆起来,面对如此阴冷的秋色,他伤心万分,不由得流出了眼泪。他心情沉重地走下了山尖,闷闷不乐地回到了成纪。
声由物生,音动于心。从那以后,伏羲一直思谋着创造一种“行天地自然之音”的乐器传世。有一天,他口咬一根马尾,用手绷得紧紧的,拨弹起来,发出很好听的音乐。他十分高兴,于是动手制作起来,他用桐木做了面板,梓木做了底板,合制了音箱,开了“凤沼”、“龙池”。伏羲在二十五弦柱上拴上粗细不同的马尾,拨弹起来,声清浊可辩,音高低有分,他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瑟”。以后,他常常操瑟,模拟自然声,绘声绘色地弹拨出暴风骤雨、鸟鸣马叫、流水淙淙的声音,来抒发自己的感情。(www.xing528.com)
从此,世界上有了第一件乐器。
后来,伏羲情动于瑟,仿六方情曲俚韵,又创造了美妙动听的《驾辩》,“七音”配十二律,引商刻羽,言万物之理;唱和清浊,退神明之德,类天籁之情,世代传唱,六方曲这个地名也就叫到现在。因为伏羲创造的《驾辩》曲到处流传,所以,在静宁境内,就有“曲子”“曲湾”“王家曲”“杨曲”“老曲”等许多以“曲”字为名的村子。
(王知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