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洞石窟,位于庄浪县永宁乡葛峡村东北,距庄浪县城30公里的关山深处,与陈家洞石窟隔山南北相望。石窟北依石山,南临屯子河,东为深浅子沟,西为大峁板沟,分布面积约为500平方米,有洞窟4座,均为方形平顶窟,石窟最高处为太上老君庙龛,上残存明代风格泥塑像两尊。曾建葛家洞铁碑两座,一座被毁,一座流失,近年在石窟中发现明代“积善好乐”铜镜两面,一方一圆,公元1745年“号生十帝”铁牌一面,落款是“大清乾隆十年五月吉日造”,匾周边铸有纹饰,原藏葛家洞石窟,已遗失。石窟崖壁上刻清顺治七年《云台山要林观记》摩崖题记和清顺治六年重修题记两处,当为重修建寺功德之记,清代《重建三教楼功德碑记》、民国二十一年立《开山祖师道号抱朴子讳洪葛仙翁遗迹之道碑》、《重修葛家洞募化官员士庶人名碑》石碑三通,从碑刻内容知葛家洞石窟是一处以道教为主的石窟寺。
葛家洞又名云台山,明代《静宁州志》载:“葛家洞崇山峻岭,别开洞壑,峰高谷深,洞壁间时挂流云,谚云‘云立则雨,云卧则晴’,因由云台山之名,故又称云台山。”当地村民观云台山云判雨每每应验,云为葛家洞一景,晨有彩霞云,午有棉花云,傍晚有火烧云,阴有积雨云,晴有山岚云,由此又幻化出卧云峰、彩云楼、仙人阁等奇观。
《静宁州志》又载:“葛家洞,距陈家洞南五里,或谓即葛仙翁(葛洪)修道(炼丹)处,崇山峻岭,别开洞壑,峰高谷深,洞壁间时挂流云,与陈家洞俱称州南之大观也。”葛洪被尊为“云台祖师”,约在公元300年,径诣河南洛阳、甘肃崆峒等地,沿黄帝访道足迹,广寻异书,行医修道,归隐于葛家洞数十年。在葛家洞归隐期间著书立说,撰写完成医学名著《肘后方》。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受葛洪所著《肘后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启发,提炼出人类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葛家洞石窟现存的民国二十一年所立《开山祖师道号抱朴子讳洪葛仙翁遗迹之道碑》,用事实证明葛洪在葛家洞行医修道的真实性。葛家洞西南的葛峡村,有几十户人都是葛洪后裔,葛峡村村民姓葛者都尊葛洪为祖,葛氏家谱流传至今,记载有葛洪后人及其诗作三首。(www.xing528.com)
葛洪(公元284~364),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晋书·葛洪传》中称其“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抱朴子)二十卷,《外篇》(抱朴子)五十卷,《神仙传》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其学识之广与著述之丰由此可见一斑。单以医药领域的贡献而言,葛洪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医药学家之一。真正奠定葛洪医药学家地位的,则是他所撰写的《肘后救卒方》(又称《肘后备急方》《肘后方》)三卷。所谓“肘后”,是指可以挂于臂肘,以比喻其携带方便,“救卒”二字,则指救治突然发生的疾病,因为是救急使用,因此该书主要记载一些常见病症的简便疗法和急救疗法,也由此被称为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临床实用手册”,就性质而言,颇有些类似现在所说的“急救手册”之类。《肘后救卒方》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医药文献,不少都是首次记录,其中尤其以对急性传染病的记述最为后世所重视。
葛家洞石窟因葛洪在此著书立说、行医修道而闻名于世。今天,它不仅是一处名扬陇上的旅游胜地,更是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