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灵台县城出发,沿达溪河东行约2公里,可见一山耸立入云,这就是当年皇甫谧结庐读书之处,历史上称为“书台山”,又称“皇甫谧读书台”,其址在今中台镇下河村崾岘社。其山延于张鳌坡塬边,迤逦而南,连绵约二里许,突而耸起,形似麦垛,巅顶为200多平方米平地,曾有碑碣字迹不辨,无从考稽,现留有古代瓦砾。灵台民间代代相传说,皇甫谧晚年,就在此山结庐读书著述。清顺治十五年(1658)知县黄居中重修的《灵台县志·山川》中记述:“书台山,县东北五里。晋皇甫玄晏先生读书处也,为灵之一胜。”
皇甫谧随叔父迁居河南新安求学之后,致力于文史研究和创作,此后有《帝王世纪》《高士》《逸士》《列女》等传和《玄晏春秋》等著作流传于世。当时的著名文人左思亦请其为《三都赋》作序,文坛上因此有了这篇与正文交相辉映、堪称“双璧”的《三都赋序》,留下了“洛阳纸贵”的千古佳话,也使皇甫谧成为当时的文化名人。
四十岁时皇甫谧离开新安,返回梦牵魂绕、日思夜想的故乡皇甫湾,两年后,由于身体孱弱、寒风侵袭,他不幸患了严重的风痹症,行动不便,饱受病魔缠身之苦。于是他又一次离开了交通不便的皇甫湾,东迁至独店张鳌坡。这时,皇甫谧已成为朝野尊崇的名人,整日有人上门拜访探望,求教学问。为了躲避无聊的往来应酬,更好地钻研学问,他在书台山结庐,过着“半隐逸”的生活。
“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为了医治身体疾病,更为了造福人类,他下决心研究医学,练习针灸。由于身处僻野陋室,手头可供参考研习的资料奇缺,他就将目光投向了皇家图书馆,上书晋武帝,请求借书。晋武帝虽为他多次避诏不悦,但为了笼络朝野读书人,表现自己的名士风度,欣然借书一车,俱为民间不多见的典籍经传,包括《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传统医学书籍。晋武帝赐的一车书,他大多是在书台山读的。(www.xing528.com)
在这里,皇甫谧由一位史学家,在知天命之年转而学医,以身试针,钻研针灸医书,在实际验证的基础上,学习《素问》《灵枢》《名堂孔穴针灸治要》,将其“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而成书。人称其“习览经方,手不辍卷,遂尽其妙”,被誉为“晋朝高秀,洞明医术”,最终成就了一部影响中国针灸学发展进程,并在世界医学发展领域有重要地位的《针灸甲乙经》。
如今的书台山上,皇甫谧的草庐早被岁月之水淘尽,唯有柏下一方巨石,是皇甫谧学习针灸以身实践的地方,人称“试针石”,见证着皇甫谧勤奋学习、博览群书而成为历史文化名人的艰难过程。
(郑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