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撤离延安以后,毛主席和中央首长就日日夜夜处在动荡的战争环境中。1947年4月,中央机关转移到了靖边县王家湾(今属安塞县)。
这是一个紧贴在半山坡上,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庄。中央机关一来,住宿问题很难解决。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同志都住在贫农薛老汉腾出来的两间半套间窑里。窑洞年久失修,又黑又破,里面摆满了酸菜缸,站在院子里就能闻见一股酸溜溜的气味。
主席住的里间窑洞,除一个土炕外,放了一张破柳木条桌,就再没有空地方了。周副主席住在外间一进门的土炕上。没有桌子,就坐个木墩子,伏在锅台上批阅文件。靠右首名为半间的窑洞,其实只有个小土炕,钻进去连腰都伸不直。任弼时同志就在这里办公、休息。
首长们虽然住得这样拥挤,但除了开会,却连一点声音都没有。主席进进出出,总是轻轻的,生怕影响其他首长。半夜里工作太劳累时,偶尔出来散散步,连手电也不打。周副主席清早起来,咳嗽的时候总是到外面去。任弼时同志起得早,就到警卫班住的棚子去吃饭,免得碗筷响,惊扰别人休息。首长们这样互相关心、互相体谅的精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当一起吃饭的时候,首长们更是互相谦让,争着吃粗粮。主席总是坚持吃榆树叶和面掺在一起做的糊糊;周副主席一拿起榆树叶和面掺在一起做的窝窝头,总是笑呵呵地说:“好吃极了!”大家都把当时最好的东西让给别人吃!而自己心甘情愿吃差的。看到首长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坦然、乐观、团结一致、亲密无间、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精神,警卫员们都深为感动。他们从领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中,感到了革命友谊的伟大力量。
1947年秋季,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但是在陕甘宁边区,由于蒋介石胡宗南匪军的烧杀抢掠,粮食发生了极大困难。部队和机关每人每天只供给一斤黑豆,以后又减少到六两多。
在这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毛主席工作虽然特别忙碌,但始终坚持和大家享受一样的生活标准。他常常对大家说:敌人来了几十万,连吃带毁,给我们造成了困难。不过不要紧,这只是暂时的。再过几个月,我们就打到敌占区去了,那时,胡宗南连他家门口的东西也吃不成了。人们从毛主席那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中,看到了光明,提高了勇气,增强了革命必胜的信心。
主席时刻关心着部队的生活。为了保证战士们的口粮,每次开会,主席都要提到粮食问题。为了节约粮食,主席还指示,把他的马料减少一半,说以后出门可以少骑马。在频繁的转战途中,毛主席日理万机,昼夜操劳,却徒步行军,备尝艰辛。他和战士一样喝“钱钱饭”[1],啃野菜糠窝窝,穿一样的灰布补丁衣。看着主席这样操劳,同志们都担心主席身体受不了,多次建议为主席改善生活,但都被主席拒绝了。
当中央机关移驻到米脂县杨家沟以后,已是冬天了,这时毛主席的生日快到了。大家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既可以趁此聚会聚会,给主席祝个寿,也可以改善一下伙食,让主席吃一顿好饭,好好休息一下。可是,意见一提上去,就被毛主席谢绝了。主席讲了三条理由:一是战争时期,许多同志为革命流血牺牲,应该纪念的是他们。为一个人祝寿,太不合情理;二是部队和机关的同志没有东西吃,搞庆祝活动会造成浪费,脱离群众;三是他才50多岁,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哩,更用不着祝寿。此外,主席还作了三条规定:一不许请客吃饭;二不许唱戏,如果有剧团,就演给老乡们看;三不许开大会。就这样,这个难得的机会又失去了。(www.xing528.com)
在这以前,贺龙同志从山西来陕北时给主席送来一些腊肉,主席一直没舍得吃。当陈毅同志从华东赶到毛主席驻地,准备参加在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中央会议时,主席立即放下工作,赶出窑洞去迎接,这时陈毅同志已来到了主席院子了。
主席紧走几步,陈毅同志连忙上前行了个军礼,双手紧握主席的手。主席仔细端详着陈毅同志,关切地说:
“路途这样遥远,你辛苦了!”
陈毅同志爽朗地笑着说:“还好,路虽然远点,不是骑马,就是坐车,也不觉得累。”说着又关切地询问主席:“这一年主席可辛苦了!”
主席笑着说:“没有什么,我身体越来越好!”
主席领着陈毅同志走进窑洞,高兴地说:“你来得正好,我还给你留着一块腊肉呢!”陈毅连忙笑着说:“我还给您带来几筒罐头呢!”主席一听大笑起来,说:“好啊,我们来个会餐!”回头就对警卫员说:“把那点腊肉全炒上,款待陈毅同志!”这盘腊肉是毛主席转战陕北以来头一次吩咐多炒一个菜。
[1]钱钱饭:把玉米和豆子压扁后煮出来的稀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