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年毛泽东的求学历程:艰难曲折中的胜利

青年毛泽东的求学历程:艰难曲折中的胜利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儿,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经历了一段曲折艰难的求学过程。已初具爱国思想的毛泽东,继续求学的愿望更加迫切。少年毛泽东要求上新学堂的愿望更明确、更坚定了。这初步的胜利使毛泽东信心倍增,他自信能够说服父亲同意自己去上学。这一点,毛泽东事先却没有想到,竟一时无话可说。第二天,迎着晨曦,毛泽东收拾好了自己简单的行装,告别了母亲,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大步走出了封闭的山村,踏上了求新学的道路。

青年毛泽东的求学历程:艰难曲折中的胜利

高耸的两座峰峦遥遥相对,中间却隆起低矮的丘陵,这儿就是距离湘潭县城四五十里的韶山冲。远远看去,那高耸的峰峦和低矮的丘陵结合得恰如一朵精致、美丽的莲花。在这儿,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经历了一段曲折艰难的求学过程。

1906年农历十月的韶山冲,天高气爽,景色如画,踏着一条弯弯曲曲的黄泥小路,走来了一个挑着书箱的少年,他是刚被私塾先生赶出来的“反叛”学生毛泽东。

事情是这样的。毛泽东聪颖好学,悟性和记忆力也是同学中最好的,往往能很快完成先生布置的学业。这天上午,他又偷偷地在读《水浒全传》。当他正被梁山好汉们深深吸引住的时候,被先生发现了,当场受到严厉训斥。先生气愤地说:“你这是反叛,我不敢教你了,收拾你的书箱回去吧!”

他第一次失学了。

之后,他白天随父亲在田间辛勤劳动,晚上在桐油灯下用功读书。斗转星移,一晃就是两年多。

后来,由于他父亲在一次打官司时吃了哑巴亏,有理说不清,悔恨自己少读了书,于是下狠心让儿子恢复学业,希望日后为家门争口气。毛泽东自然十分高兴,马上收拾行李书箱,又到乌龟井私塾读书去了。半年以后他又转到韶峰脚下的东茅塘读私塾。

在东茅塘私塾读书不到半年,父亲又突然勒令他退学,他只好第二次离开了学堂。

这次失学的原因是:父亲听说他在长沙“抢米风潮”影响下,支持韶山冲农民闹了毛氏祠堂,打开了祠堂粮仓,把一百多担稻谷按平价卖给了贫苦农民。族长向他父亲告了状,于是父亲就强迫他退了学,并说以后再也不准他读书了。

这次回到家后,他依然白天劳动,晚上读书。他常常手捧书本,面对昏暗的油灯,苦闷地思索:满清如此腐败,任列强欺凌而无可奈何;百姓在苦难中呻吟,民族所负苦难太深重了!身为热血青年,怎么能袖手旁观呢?而没有真才实学,又岂能有所作为?

已初具爱国思想的毛泽东,继续求学的愿望更加迫切。于是,他在思考中开始盘算起自己的计划。他了解到外婆家乡的东山书院已改为新式的高等小学堂,便决心到那里去学习新的知识。

农历七月的一天晚上,月光皎洁。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和全家都在院子里乘凉。毛泽东径直走到父亲面前,脱口说道:“我想去城里的学堂念书。”父亲看着眼前的儿子,愣住了。他对儿子说:“你想去念书?你这个牛高马大的人能和小娃娃坐在一起念书吗?进中学?你连高等小学都没上,还进得了什么中学?不管怎么说,你都是在发疯。”说罢,他禁不住哈哈大笑。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父子俩很少说话。少年毛泽东要求上新学堂的愿望更明确、更坚定了。而父亲却以为儿子已经被他说服,不再想上学的事了。

毛泽东想好计划以后,便开始行动了。他知道父亲既然不允许他上学,自然是不会为他支付学费的。他只要能筹到足够的一笔钱,就能够去上学。

这样,他一边不露声色地下地干活,一边悄悄地探亲访友借钱。大家都为他鼓劲、帮忙,并答应不把这事吐露给他的父亲。

这初步的胜利使毛泽东信心倍增,他自信能够说服父亲同意自己去上学。

一天,全家人正在吃晚饭。他见父亲情绪很好,便开门见山地对父亲说:“我决定上东山学堂念书去。”父亲感到意外,被惊呆了,他放下筷子,两眼直瞪着看他。毛泽东又说:“三天后我就走。”

“你不是在开玩笑吧?”父亲不相信这是真的,愤愤地说。

“我说的是正经事。”毛泽东认真地回答。

父亲嘲笑他说:“你是不是得了奖学金,可以不交学费?要不就是你发财了?”

“钱的问题你不用操心。我只告诉你,不要你破费一文钱。”(www.xing528.com)

父亲纳闷了。他离开了饭桌,一边吸着他的长烟杆,一边踱着步。一家人都眼巴巴地看着他,等待他的决定。

过了几分钟,他转过身来问:

“你弄到奖学金了吗?我不付钱你怎么进学堂?我可知道,上学的人都得交学费、伙食费和房钱,贵得很。王家小儿子想去念书,想了好几年也没念成。唉!学堂的门可不是说进就能进的。只有财主家的人才进得去。我们这样的人家是没有指望的。”

毛泽东也提高了声音,不以为然地回答:

“不用你操心,反正不要你破费钱。就这么回事。”他胸有成竹。

父亲心情沉重地说:“事情可不像你想的那样简单。你要是走了,地里就少了一个人干活。你说不要我破费,可我得给顶替你干活的人付工钱。你应该明白,我出不起工钱呀!”

这一点,毛泽东事先却没有想到,竟一时无话可说。

他虽然很失望,却没有灰心丧气。后来他找到亲戚王季范,王先生为毛泽东求学的热忱和决心所感动,对他慷慨解囊相助。

毛泽东满心高兴地回到家里,他向父亲询问:

“雇一个长工得多少钱?”

“每月至少一块钱,一年就是十二块。”父亲说。

“给你十二块钱,明天一早我就去东山上学。”毛泽东一边说,一边把一个小包递给父亲。

毛泽东终于胜利了。在离家前夕,他将一首修改过的袒露自己志向的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用的账本里,作为临别赠言: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第二天,迎着晨曦,毛泽东收拾好了自己简单的行装,告别了母亲,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大步走出了封闭的山村,踏上了求新学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