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务政策法规实施 1998—200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解决华侨农林场土地纠纷及土地登记发证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我区农垦、林业、煤炭、华侨企业养老保险纳入全区统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侨务工作意见的通知》等文件,两次开展侨法执法大检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侨务法规宣传月活动。落实各项侨务政策,处理侨房案件27宗2.53万平方米,核拨经费91.85万元。解决归侨侨眷“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计划指标1309个,落实户口遗留问题928人。
2004—200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简称《侨法》),加大《侨法》宣传贯彻力度。各级政府侨务部门举办座谈会、报告会、山歌会、文艺晚会等300多场次,发放宣传手册单行本26000余册。受理侨胞来信来访35180件次,调处华侨农林场与周边农民的土地纠纷、华侨私房等“积案”“难案”100余宗。2005年广西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广西侨务工作的通知》,自治区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广西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2006年初,自治区人民政府抓住全国人大常委会即将到广西开展《侨法》执法检查为契机,在全自治区开展《侨法》贯彻执行情况的自查,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侨法》的新热潮。是年5月,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为组长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到广西,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华侨农林场及农垦、林业系统安置归难侨的生产生活情况、散居社会归侨侨眷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依法加强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保护情况等,对广西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也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2005年4月,全区侨务工作会议召开
开展对外经贸活动 1998年3月—4月,广西组织自治区内8个侨资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广西经贸代表团赴越南考察访问,组织20名侨商参加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中西部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并提供20个对外招商项目进入全国侨办系统联网精品项目库。同年8月,泰国广西会馆理事长封家正一行、广肇会馆梁冰一行应邀到广西考察投资市场,意向在桂林、北海投资养殖老虎、鳄鱼项目。印度尼西亚客商意向在北海、钦州投资旅游、养殖项目。旅美专家张福祥教授应邀到南宁市讲学,对解决南宁市生活和工业水污染、垃圾处理、环保等问题提供技术支持,此项节约开支3000余万元,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张福祥教授广西金绣球友谊奖。泰国广西会馆理事长封家正应邀聘任为自治区开放办公室顾问,副理事长封祖超被聘任为自治区旅游局顾问。
1999—2002年,自治区侨务部门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工作安排,发挥华侨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经贸活动。1999年上半年组织侨资企业赴越南参加项目推介会,签订合同8个,意向投资1个,投资总额206万美元。同年7月8日—12日,美国休斯敦投资集团应邀到广西考察,与桂林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桂林环保城项目协议,投资总额1.5亿美元。2000年7月,美籍华人陈述到防城港市考察,捐资20万美元援建防城中学电化教学大楼,澳门知名人士兰钦文到百色考察,捐资50万元援建田东县城第四小学教学楼。香港日成玩具制品公司董事长郑柱成捐资270万元,在百色举办第二期少数民族培训班,捐资50万元在凌云县援建希望小学教学楼。年内,通过侨务部门落实华侨和港澳同胞捐赠财物折合人民币2170.54万元,捐赠建设“侨心工程”项目5个,投资资金总额250多万元,结对助学550人。
2003年9月—2007年底,全自治区各级侨办组织或随团出访团组37个,先后出访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并到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考察,拜访华侨华人社团、华商组织、侨社、商会及一大批华侨华人知名人士。
1998—2007年,广西各级侨务部门组织或随团出访团组43个,引进或参与引进项目513个,涉及项目资金总额141亿元人民币。广西围绕“四有”(政治上有影响、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专业上有造诣)做好邀请华侨企业者回国考察工作,先后邀请和接待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匈牙利、荷兰、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泰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团组300个、港澳同胞6800多人次。其中专业人士441人次,重点团组53个。签订合作协议12份,协作投资总额4亿多美元。接受华侨华人和港澳企业家捐赠资助建设“侨心工程”项目164个,资金总额7893万元人民币,利用外资项目4个、外资2336万美元。
海外侨商踊跃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2004年摄)
北海市侨港镇是广西渔业生产和海产品加工重要基地。图为侨港镇渔民正在作业(2007年摄)
组织对外文化交流 1998—2005年,广西先后派往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及马达加斯加等国从事华文教育任教教师共80人。其中,2002年与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签订华文教育外派教师长期合作协议,向他们赠送华文教材及有关资料。其间,在广西华侨学校举办三期华文教师培训班,来自越南华文学校85名教师参加培训。南宁中国语言文化学校在校留学生共有170多人。南宁华侨补习学校获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列为华文教育基地。学校设汉语长期班、汉语短期班、大学预科班、大学专科班和海外华裔高中班等,至2007年已累计培养留学生1500多人。2007年,广西华侨学校三次举办“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东南亚华裔青少年壮乡行”活动,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日本、泰国、越南等国华裔青少年1963人参加,“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先后到广西宜州市、上林县体验生活、参观游览,到百色山区、武鸣玉泉、桂林等地进行生活体验交流。2004年自治区侨务办公室还受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委托,组织南宁西园饭店3位厨师赴特立尼达及多巴哥、巴拿马、阿根廷等国进行厨艺表演和培训,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2005年9月,自治区主席陆兵(前中)出席在美国纽约召开的世界广西同乡联谊会第十二届代表大会暨美国广西同乡会十九周年会庆(www.xing528.com)
2002年,海外“八桂挚友”联谊大会在南宁市举行
多方面改善归侨民生 1998—2003年,全自治区有下岗归侨、侨眷职工近万人,各级侨务部门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要求,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6期、核拨培训经费50多万元,1000多人参加培训,帮助8013多名下岗归侨职工实现再就业。受东南亚金融风波影响,广西许多侨港澳资企业生产受到冲击。自治区人民政府积极做好应对工作,下发《关于应对东南亚金融风波,积极做好当前国外侨务工作的意见》,引导侨资企业向海外推介产品,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开辟市场。自治区副主席高虎城率侨务人员到东亚糖业集团、南宁正大畜牧有限公司等侨资企业调研,指导企业克服困难,发展生产。年内,广西东亚糖业集团、南宁万泰啤酒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百家明星侨资企业。10年间,广西高考分数达本科线的归难侨子女有350多人,338人被全国各大专院校录取,录取率96%,其中暨南大学、华侨大学两校录取49人。
2003—2004年,广西印支难民培训中心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难民5448人,其中机电维修196人、烹调982人、电脑打字158人、摩托车修理281人、裁缝749人、美容美发280人、照相127人、果品加工164人、饲养技术124人、电器修理40人、营业员18人、英语416人、小学和幼儿教师310人、中文1597人。
1979年,广西印支难民安置点——北海华侨渔业公社(今侨港镇)建立,安置归侨(难民)7700多人。图为侨港镇俯瞰(2007年摄)
2005年6月,广西部分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自治区人民政府接受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救灾捐款967万元,侨务部门发动干部职工为灾区群众、归侨侨眷捐款10万元,衣物3241件。10年间,全广西实施侨民扶贫项目112个,扶持归侨侨眷3124户、11400多人。其中有2237户8700多人超过了温饱线。
推进华侨农(林)场改革 1998—2005年,广西按照1997年下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华侨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的通知》和2000年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侨务办公室关于推进我区华侨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将广西华侨农林场、工厂下放交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实行属地管理。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把华侨企业自办的中小学、幼儿园、医院、公安派出所等社会服务机构交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归口管理。2004年底,所有17个华侨农场、5个华侨林场、7个华侨工厂均分别下放交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武鸣、来宾、凤凰、迁江、柳城、伏虎等华侨农场的文教卫生正式移交当地政府管理。2005年,华侨农场办社会职能全部剥离,2810名场办中小学教师、医务人员、公安干警全都移交当地政府归口部门领导和管理。
华侨农林场、工厂下放交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后,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推进我区华侨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对产品质量不高 ,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围绕“三田”(吨糖田、吨粮田、万元田)和“两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出口创汇园区)建设的目标要求,实行一场一策发展新、特、优农业、现代加工业和旅游服务业;大力推进农业经营制度改革,鼓励发展私营、个体和职工自营经济;推行农业生产职工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两费自理”(生产、生活费用自理),“四到户”(土地作物承包、核算、盈亏、风险到户)经营方式,完善岗位承包责任制;有计划地引进或改良提升一批农业新产品、新品种,使华侨农场9333公顷甘蔗的高产高糖良种率达到70%,平均每公顷比上年提高22.5吨。全自治区华侨农林场10万多亩水果,优良品种超过50%。与此同时,自治区人民政府引导华侨企业走开放合作的发展之路,至2007年底,全自治区各华侨农林场签订引进外资项目合同14份,合同引进外资1.54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0.29亿美元;签订引进内资项目合同66份,合同金额50.65亿元人民币,到位资金21.38亿元。
2007年7月17日,全区华侨农林场改革和发展工作会议在南宁市举行
武鸣华侨农场“侨居楼”(2007年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