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在孔子之前的时代则主要是夏、商、西周时期。在目前发掘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和青铜铭文中并未发现“君子”一词,但是在西周的文献中则发现了大量有关“君子”记载。比如《诗经》《尚书》《周礼》《仪礼》《周易》,等等。
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的“君子”来源于宗法制,其划分的原则主要是以等级和身份为依据,在当时并没有明确的道德含义。[6]“天命”是当时统治者统治合法性的来源,信仰的根源,行事的依据。以天子为代表的统治阶层是“天命”最忠实的执行者。
君子是属于统治者的贵族阶层,小人则属于被统治者的平民百姓。君子阶层,包括天子、国君、大夫,等等。君子,成为当时统治阶层的通称。君子之社会地位比较高,因此又被称为“大人”。与“大人”相对的是“小人”。在西周时期,“君子”与“小人”经常是成对出现的。“小人”又称为“野人”“鄙人”“庶人”,最开始的时候是指在城外田野中劳作的人,“小人”的职责是通过赋税、徭役等形式,为城内的君子阶层成员提供稳定的生活保障。通过考察《六经》的相关文献记载,在春秋及之前的时代,“君子”“小人”之间的区分基本上是以社会地位的高低进行划分的。君子在上位,小人在下位,这是《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等那个时代的文献的共同认识。故此,“君子”“小人”在最初是以社会地位的高低作为区分标准的。(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君子”的概念在西周时期主要是指属于统治者的贵族阶层,主要是指周天子以下的贵族阶层,应该说这一点是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至于西周时期的“君子”有没有明确的道德含义,笔者认为,首先“君子”的社会地位的确是比较高的,是贵族阶层的泛称,社会地位的高低作区分是“君子”概念的首要属性,强调的更多是一种单纯的称谓,其道德含义的确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现。此道德意义的体现直到春秋时期的孔子才明确体现出来。然而,我们却不能否定,此时的“君子”阶层其实是隐含着一种天然的道德含义,原因就在于属于统治者的贵族阶层是统治者“天命”的直接体现,具有天然的道德属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